旬日已逝,葬禮與一應(yīng)周旋俱已完畢,六國特使們各自上路歸國。嬴異人與呂不韋直奔平原君住所,二人彼倡此和,唬得趙勝愁眉不展,唯有在那一方縑帛上簽訂兩國盟好條約,承諾割讓趙國六城免與秦戰(zhàn)。趙丹拒承辱國盟約,殿前怒斥趙勝,意欲毀約罷相,繼而導(dǎo)致趙勝當場氣絕身亡。
公元前250年10月,秦太子嬴柱立儲十四年,終在此日正式即位成王,一場隆重的新君大典已在咸陽城中舉行,本該是君臣同賀,朝野日新,可在三天后忽傳噩耗——新秦王乍薨。舉國哀吊之際,呂不韋乘緇車速回府邸,直至走進寢居,難掩激動喜悅,頗有一種撥云見日的安心,隨即恢復(fù)那副道貌岸然。
三日內(nèi)兩代儲君交替,華陽從夫人成為太后,她雖擁立嬴異人盡快登位,卻也暗示要任羋宸為相。嬴異人不愿繼續(xù)受制于華陽,索性擅作主張,立趙姬為王后,入住后宮。趙姬仗有嬴異人寵愛,驕縱恣肆,即便面對華陽太后刁難,仍有嬴政替她解圍。
大喪期止,便是秦國歲首,嬴異人褪去綴麻衰絰,身著袞服代政,并在首次朝會上臨機詔命呂不韋領(lǐng)相權(quán),處置一應(yīng)國事,封為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縣。此詔一出,羋宸憤懣難平,眾臣大為震驚,雖說呂不韋有定國之功,可他終究是一介商耳,華陽太后更未料想嬴異人竟當庭忤逆,甚至以王位起誓,力保呂不韋。
驟然之間,賤商歲首拜相已成奇聞,隨著新任丞相開府理事,待客宴席也需籌備。然而時至晌午,門戶清凈如常,朝野上下無一人登門。正當侍女陸續(xù)布菜,呂不韋食之無味之際,怎料嬴政突然趕來,毫不客氣地拾筷品嘗。恰巧密探來報,告知東周君已派使臣前往列國商議攻秦,呂不韋請教嬴政有何想法,嬴政不假思索,直接點破“擒賊擒王”的道理。
即便丞相一事塵埃落定,可是羋宸仍不甘心,妄圖游說華陽太后重新輔佐新君,結(jié)果反被掌摑斥責,警告他休與嬴異人作對。與此同時,呂不韋得悉羋宸暗生謀害之心,于是當夜通知鄭義,布下陷阱引狼入套。
羋宸尚且蒙在鼓里,本以為刺殺計劃順利,沒想到樊於期突然反水,先前派去的數(shù)十名侍從均被伏擊暗算。嬴異人聞訊勃然大怒,意欲嚴懲羋宸,呂不韋認為與其治罪,倒不如留有羋氏把柄在手,將來便可隨意操控。
呂不韋主動拜訪華陽太后,隱晦說明來意,并將刺殺過程進行一番添油加醋,如此這般,總歸是讓對方有所忌憚。終究是華陽太后將弟弟爛攤子收拾得太寬厚,如今引來無端攻訐,呂不韋為免她多疑,娓娓道出自己在趙國邯鄲與嬴異人之間諸多恩義,無論話里話外,盡是君臣綱常。
由于外戰(zhàn)尚未平息,現(xiàn)下階段不應(yīng)再起內(nèi)患,嬴異人打算親自設(shè)宴款待嬴傒,借此機會言和。趙姬考慮到初臨秦國時曾受嬴傒相助,于是便著盛裝出席,頗有王后風(fēng)范,主動上前拜謝。
韓霓攜子成蟜坐在旁邊,仿若透明人般插不進話,甚至屢遭無視,難免失落。嬴傒維持謙卑之態(tài),表面和嬴異人重修舊好,可在心里卻是另有盤算。
嬴異人不計前嫌,打算賜予嬴傒要職,并表示他想東出需有心腹在側(cè),無論過去恩怨幾何,左右大不過血親手足,至此皆已煙消云散。嬴傒聽聞后感動萬分,也便不再繼續(xù)推辭,承諾將會盡力輔佐嬴異人。趙姬提議單獨敬酒嬴傒,結(jié)果令他險些驚掉酒具。
呂不韋意欲統(tǒng)一六國,爭做天下丞相,如此野心亦是華陽太后所需,二人相談甚歡,最終達成共識。待呂不韋走后,華陽怒摑羋宸,叱責他魯莽行事,若非嬴異人有意忌憚,恐怕羋氏一族都將遭受池魚之殃。
如今之計,華陽太后告誡羋宸凡事需忍,只要忍到嬴異人和呂不韋之間有一方倒下,趁對方獨木難支,便可伺機暗中蓄力,擁立成蟜登上王座。
楚國郢都城內(nèi),楚考烈王羋完于宮中設(shè)宴款待東周國使臣,對于攻秦事宜,更是伙同眾官各種周旋,遲遲不肯出兵。東周國使臣深知羋完故意為之,正要辭別離開,怎料春申君黃歇突然開口,聲稱若是齊國愿意相助東周,楚必發(fā)兵。
呂不韋向嬴異人陳說東周君欲謀合縱伐秦之事,因此想趁其他列國舉棋不定,主動請纓率軍征戰(zhàn),以正威名,震懾諸國。然則目下情勢多有微妙,安定朝野最為繁難,呂不韋初任丞相根基尚淺,考慮到還需借重上將軍蒙驁之力,于是親自前往將軍府邸拜見。
奈何蒙驁作為秦國重臣,向來古板剛直,即便是呂不韋舍命相護老秦王血脈,對他來說仍是下九流身份。尤其嬴異人力排眾議封相邦,蒙驁更認為新秦王有失偏頗,全因J商從中讒言作梗,所以果斷稱病推脫不見,將其拒之門外。蒙恬好奇能被祖父大罵之人究竟長何模樣,便與弟弟蒙毅溜出府門一見,發(fā)現(xiàn)對方全然不似想象中那般獐頭鼠目,倒有幾分氣派。
呂不韋打算旬月之后出兵討伐東周國,特向嬴異人借請嬴政,帶他再度登門拜見蒙驁。由于未來儲君到訪,蒙驁沒法繼續(xù)稱病拒見,索性攜子蒙武與兩位賢孫出面迎接,其后入府相談。
回宮途中,呂不韋問及嬴政關(guān)于此行的收獲,隨即表示蒙驁之所以功勛累累,全因家中父子同心和睦,戰(zhàn)場上毫無后顧之憂。正因如此,呂不韋想要打消嬴政和嬴異人之間的積怨,繼而解釋為何嬴異人會將他們母子留在敵國,并且坦言嬴異人對嬴政的愛超乎尋常父子。
與此同時,嬴異人在處理政務(wù),趙姬端來羹湯看望,二人難得相處溫馨。次日朝堂之上,嬴異人當眾詔命丞相呂不韋領(lǐng)兵出征東周,羋宸反對無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呂不韋接領(lǐng)兵符,上將軍蒙驁則請愿從旁協(xié)助。
趙丹得知秦未派出強將,反倒讓一介J商聚合國力,不禁大為喜悅,決定暫且擱置出兵,以免白白損耗兵力。眾大臣聞言,紛紛呼應(yīng)贊同,待秦與其他諸國鷸蚌相爭,趙國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如今戰(zhàn)況危急,六國互相推諉,雖然發(fā)兵關(guān)鍵在于齊,奈何齊親于秦,恐怕很難支持東周。思及趙與秦亦有世仇,東周君剛要派出使者前往趙國商榷,恰好此時傳來韓國派兵的消息,沒過多久又獲悉魏國集聚城外。東周君欣喜若狂,滅秦之心猛漲,相信無需多久便能反擊秦軍,生擒呂不韋。
五萬秦軍浩蕩趕赴東周,兵臨鞏邑屬城附近,樊於期擔心其他諸國陸續(xù)發(fā)兵,便提議先行退回函關(guān)谷。呂不韋執(zhí)意攻城,順便派遣部下打探魏、韓兩國情況,沒想到兩國并非是來援助東周,而是直接率軍攻打東周君轄下的兩座屬城,甚至為搶地盤大打出手。
東周遭遇諸國圍困,云車之下的原野上,已是亂紛鋪開激烈攻殺。東周君欲逃無門欲哭無淚,深切體會到鞏邑猶如一方?jīng)]有骨頭的肥肉,雖有天子名號,任人垂涎欲滴,倘若失去吞滅天下的實力,便只能惹得一身腥臊,引來群起而攻之。
由于呂不韋事先將“五萬秦兵東進”的消息散播出去,繼而引起諸國放松警惕,前來爭奪地盤,待得其中一方敗北,蒙驁率兵突襲,一舉攻下鞏邑。為保王室血脈,東周君被迫投降,其后赤身攜百官出城跪拜,一番俯首稱臣,東周從此滅亡,天下再無周矣。
公元前二四八年,秦國接連攻克趙、韓、魏多座城池,設(shè)置三川郡以及太原郡,勢力進一步向東擴張。山東六國大為震恐,一場救亡圖存的合縱之勢正在艱難謀劃,如此看來,咸陽城雖似風(fēng)眼孤燈,卻是天命攸歸,國祚綿長。
倏忽之間冬去春來,秦國藍田大營內(nèi),嬴政和蒙家兄弟比賽射箭,因他箭術(shù)高超,輕易奪得魁首。冬兒在旁觀戰(zhàn),眼里滿是關(guān)切,可她又不失小女兒家的頑皮,索性在水囊里裝滿烈酒,引得嬴政當場出糗,眾將士們載笑載言。
華陽太后傳喚嬴政入宮,詢問他對國事的看法。嬴政已知楚國尚未作出決斷,要么便遣使入秦求和,亦或與列國相謀,兩者擇其一,完全在于華陽太后。也正是因為嬴政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遠大志向,既讓華陽太后頗為欣賞,頗為忌憚。
時當暮色,炊煙四起,邯鄲城內(nèi)再添一樁丑聞,那便是趙公子偃整日娼館,更在女閭外被廉頗捉住,扭送至趙王丹面前。得知趙偃欲娶倡女,趙丹恨子不成才,一通叱罵過后,便下令將其禁足。
寺人奉夏太后之命送來補湯,冬兒察覺補湯異樣,再加上寺人神色慌張,瞬間明白其中緣由。趙姬聽聞有人意欲毒害嬴政,繼而勃然大怒,要求呂不韋親自監(jiān)督查辦,務(wù)必揪出下毒真兇,決不可輕易放過。
呂不韋折回相府,吩咐鄭義前往齊國臨淄稷下學(xué)宮,想盡辦法尋到祭酒荀子,此人精通帝王術(shù),聞名天下,若是由他引薦出眾學(xué)子最為妥當。呂不韋希望收得幾位奇人入幕,無論是對外交戰(zhàn)、于內(nèi)馭民皆有強國之效,即便日后統(tǒng)一六國,也能著作一部大書作為政綱,以此書教導(dǎo)后世君王,治理天下,保障大秦千秋萬代安穩(wěn)。
伴讀郭開拎著酒菜去見趙偃,提議當下應(yīng)是盡早娶到心愛之人。待幽禁解除后,一場別開生面的大婚在娼館內(nèi)閣悄然舉行,趙偃以替趙丹沖喜為由,竟在郭開及賓客見證下,與娼女端起合衾酒,正式成為夫婦。
依照往年,荀子會在學(xué)宮內(nèi)點題,交由弟子們進行辯論,李斯已在稷下數(shù)載,隨荀子學(xué)習(xí)帝王之術(shù),所以他主張的觀點博眾人大彩。正當大家對此展開探討之際,怎料鄭義突然到訪,為胞弟鄭貨先前擾鬧學(xué)宮而負荊請罪,懇請李斯入秦,秦必定車馬以迎,以禮相待。
雖然秦國現(xiàn)有國土早已超過六國總和,且國力越來越強大,可是李斯依舊不肯離開學(xué)宮,他有天下統(tǒng)一的抱負,同樣也不希望摯友韓非子遭受連累,眼見韓國危在旦夕。韓非子能謀善斷,明知韓國存亡明晰,斷然不會自欺欺人,所以便勸說李斯入秦,恰好穆歌要去咸陽著書,邀他一同前往。
臨行之際,李斯獨自去見荀子,請他為自己答疑解惑。因為荀子辦學(xué)育人,很是講究方法,所以他用簡短幾句話,讓李斯明白天下歸一并非僅在于城池疆土,而是為文化一統(tǒng),天下一家。
如今嬴異人身體愈發(fā)衰弱,華陽太后聽聞呂不韋派人去齊尋才,便知他是要給秦國朝廷大換血,倘若繼續(xù)放縱任由,皆時滿朝外客士子,再無羋氏立足之地。
呂不韋和嬴異人商量閱兵,他認為此番閱兵與以往不同,應(yīng)該趁機來鼓舞國人。嬴異人將兵符交給呂不韋,讓他去負責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