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偃覺得因為他一句話,嬴政就乖乖奉上奉姬丹的頭顱,他甚是爽快。而嬴政那邊卻認為趙偃真的是聰明過頭。嬴政恐趙佾會在趙國作亂,這樣貽誤趙國伐燕,于是傳書讓頓弱阻止趙佾作亂。
燕太子丹并未被殺死,嬴政前來咸陽獄中看望姬丹,姬丹質問嬴政忘記了趙偃如何戕害他們,隨即跪求嬴政,懇請他毀棄秦趙盟約,與燕盟約,共同攻打趙國,以雪當年邯鄲之恨。?嬴政不應,姬丹遂不理嬴政。
正因趙偃與秦盟好,從而挑起趙佾的狼子野心,于是集結滿朝眾臣以及舊部,決定籌劃半路伏殺趙偃,另立新王,毀棄趙秦盟約。結果趙偃事先在趙佾身邊安插眼線,幾名細作發現趙佾的陰謀,及時傳信回稟。
頓弱攔住郭開車駕,表示若是春平君趙佾倒下,趙國其他宗室都會聽從趙偃,若是如此,趙偃便也不會再信任郭開。郭開入宮見倡女,為其謀劃,認為不必圖一時之快殺害趙佾。因為太子遷此時年幼,若是貿然稱王,難免會遭宗室反對,而趙佾是宗室之手,只要握住趙佾的把柄,趙佾一定會支持倡女。趙佾在趙偃回來的路上伺機埋伏,誰知倡女竟然帶著大隊人馬來襲。趙佾深知自己敗露,悲憤又被倡女握住把柄。
趙偃告訴郭開,秦國要攻打楚國,而如今趙國要借機滅掉燕國,趙佾被倡女抓住把柄,對于趙偃的發問,只是不發一言。趙偃令龐煖去攻打薊城,并令李牧回到邯鄲。嬴政讓王翦等人帶兵佯裝攻楚,然后暗中將兵力調到秦趙邊境,又令姚賈出使魏國,以游說魏王向趙索要酈邑等地。正如此,趙魏反目,李牧才會南下,使邯鄲失去屏障。
公元前236年,趙王偃以龐煖為將軍,率趙軍主力進攻燕國,連失數座城池。如今燕國薊城岌岌可危,趙偃深陷嬴政設下的圈套仍不自知,而嬴政也在等待著最佳時機。燕王無法應對趙的迅猛攻勢,請使節入秦催促燕姬丹,向秦求援。太傅鞠武馬不停蹄趕來咸陽,特地向燕太子丹說明情況,并且燕王傳達命令,要求姬丹親自去求嬴政。
嬴政與眾臣在殿內商議趙魏還未徹底決裂,并不是攻邯鄲的大好時機。姬丹收到鞠武的求救,索性來到大殿向嬴政求援,嬴政認為兩人已不像兒時,眼下各自肩負著秦燕兩國的安危,于是表示滅趙只是時機未到,燕姬丹負氣出走。
魏韓使節來見嬴政,聲稱只要秦國出兵,韓,魏兩國定會拖住李牧。此時龐煖主力深入燕國,趙境空虛,嬴政派王翦桓漪二人大張聲勢攻入趙境,小勝后便駐軍,沒有他的詔命,不可隨意出戰。
李信楊端和帶兵攻打趙鄴城,城墻上趙軍問道兩國剛盟約,何故來犯,李信竟言趙國欺凌弱小,韓魏燕三國前來求助于秦,嬴政不齒趙人之所為,所興兵除暴,興仁義之師。趙國認為秦軍突然偷襲,勝之不武,于是李信寬限兩日。奈何鄴城兵將只有三萬軍士,而涉城趕來的兩萬援軍,不料在途中遭遇秦軍埋伏,趙軍臨危不亂,誓死不降。秦國運用投石射箭等一波猛攻,趙軍全軍覆沒,王翦感懷趙軍英勇抗敵之心,當即下令厚葬。
因無援軍,秦軍猛攻鄴城,鄴城不降,仍堅持抵抗,秦軍攻下鄴城。郭開傳來秦軍攻入趙境的消息,趙偃覺得嬴政戲耍他,聞言大怒,再加上有人將秦書信呈上,繼而怒極推翻案桌。
當日,趙偃召群臣商議,臣子有人提議應該召回龐煖,李牧,回援邯鄲以擊退秦軍。李牧和趙佾進殿獻出擊敗秦軍之策,在橑楊附近有近五萬將士,可以馳援橑楊,再將龐煖主力撤回邯鄲,從東南兩個方向夾擊秦軍,將其逐出趙境。然而趙王偃的關注點卻在五萬將士身上,他認為這些將士不去攻燕卻在橑楊附近,因此懷疑有人從中作梗,李牧立即請罪表示是他擅自決斷。
桓齮佯攻橑楊,趙偃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得知橑楊三萬守軍已經擋住二十萬秦軍,繼而大喜,遂不聽李牧希望龐煖回援邯鄲的諫言,甚至將他與趙佾貶到云中、代地。
然而攻燕的趙軍將士們全都軍心渙散,紛紛提議龐煖撤兵回救邯鄲。恰巧此時龐煖收到軍令,趙偃命他在一個月內攻下薊城。龐煖認為此令將會陷趙國于不利,只是王命難違,唯有依王命而行。
燕太子丹前來拜見趙姬,怎料嬴政也在。趙姬欲為二人重敘舊誼設宴,姬丹得知秦軍既然已經攻入趙境,于是反問嬴政為何止步于橑楊。嬴政并未回應,反倒帶姬丹來到林光宮,表示這是他修訂書文之地,想讓姬丹在此靜心。然而燕太子丹從臣子口中聽聞嬴政聚集七國書文于此,要修訂天下書文,立馬意識到嬴政不滅六國絕不罷休。
嬴政收到李斯來報,趙偃已將李牧和趙佾貶至外地,龐煖率趙主力深入燕地,陷入苦戰。此時嬴政下令讓鎮守在橑楊的軍士一舉攻下邯鄲。桓漪在營內認真部署,排兵布陣。喬裝成趙軍的秦軍,混入趙軍營內,奮力廝殺,打開了城門迎進秦軍鐵騎。
趙王偃與倡女在宮中飲酒作樂,突然收到戰報告知橑楊已被秦軍攻破,正在逼近邯鄲。趙偃發怒,倡女急讓人傳令給龐煖和李牧、趙佾等人,令他們速回邯鄲。
正因趙偃的昏庸魯莽,導致龐煖所率領的二十萬兵馬皆被王翦、桓齮伏擊。龐煖遭受秦軍伏擊,二十萬大軍損傷一半,自覺已無臉面對趙國,于是解甲離去。趙偃聞訊后勃然大怒,當場嘔血暈倒。
倡女代為主持趙國政務,李牧與趙佾趕至邯鄲卻不進城,言道趙軍擅長騎射,如果進城便無法發揮突襲之勢,于是筑營于邯鄲城外抵抗秦軍。由于李牧治兵如神,秦國將領倍感壓力。
王翦獻計佯裝攻邯鄲引出李牧,桓漪親自對戰李牧,結果李信和楊端和著急攻寨,反倒誤入趙軍之計,只能被迫撤軍,再次集結阻擊趙軍。
趙偃在病榻服藥,心中郁悶難消,立誓必殺嬴政。倡女先來安撫,坦言秦軍多次攻打營寨都被李牧將軍擊退,如今邯鄲城安如磐石。
嬴政與眾臣商議,大家認為李牧屢番襲擾秦軍大陣,致使秦軍無法攻破邯鄲,如此下去,邯鄲一戰恐陷入僵局。嬴政考慮到如今渠務之事停滯不前,便讓眾人隨他一起去見鄭國,再做商議。
燕太子丹在嬴政修訂書文之地賦閑,秦臣見狀請他指導書吏校訂書體。結果姬丹堅持用燕之馬字代替六國之馬字,并以此譏諷秦國。
此事過后,嬴政與姬丹騎馬閑談,兩人因林光宮之事又起口角糾紛,姬丹揚言此生只書燕體,遂向嬴政告別欲回燕國,怎料嬴政聞言不允,甚至表示除非烏頭白馬生角,方可讓他離開秦國。
二十萬秦軍陳兵邯鄲,數月未能攻克,趙國興亡對于大秦看來,猶如一則古老的政治寓言,其指向之深邃值得永遠深思。如今趙國之長在于李牧和邊軍鐵騎;趙國之短在于君王貪功,朝臣內斗,所以幾位秦臣合謀商議,最終決定行反間迷惑,攻趙短板。
隨后,嬴傒故意設局引燕太子丹入府一聚,并讓他看到趙佾門客與秦人來往,以及渭陽君府內的投書。姬丹信以為真,立刻將投書之事告知郭開,打算聯合趙國未雨綢繆。
與此同時,趙國邊軍糧草告急,遲遲未見郭開先前應允的十萬石軍糧。正因郭開與趙佾之間的爭斗不斷,倡女唯有將修葺宮殿的錢拿出充作李牧軍餉。
姬丹門客親自入趙拜訪丞相府,并將姬丹相助帛書送來。郭開見此起疑,礙于姬丹和嬴政曾經交情甚好,繼而猶豫不決。頓弱趁夜前來向郭開透露嬴政欲除趙佾的消息,順便挑撥他與趙佾以及宗室的矛盾。
郭開反復思忖,終決定帶著姬丹門客入宮面見倡女,言之趙佾有叛國嫌疑。倡女深知趙佾想要擁立公子嘉繼位,所以她立刻傳召趙佾進宮議事,先行斬絕后患。李牧擔心趙佾此去將臨危險,于是率軍入城堵住宮門。
縱然是趙蔥在倡女面前為趙佾辯解,但是倡女依舊下詔褫奪宗室封邑。扈輒請命誅殺李牧,倡女對李牧心生忌憚,再加上邯鄲城危如累卵,不可繼續損兵折將,于是便讓趙蔥先將他穩住。
倡女無法除掉趙佾,索性故技重施,再度色誘引他入榻,從而平息趙國宗室內亂,勸退李牧逼宮。恰巧這一幕竟被趙王偃看在眼里,頓時氣得吐血倒地,一命嗚呼。
公元前236年,正當趙國紛紜之際,趙王偃驟然崩逝,謚號悼襄王。倡女代政主持大局,其子趙遷繼位,郭開輔之,趙國近百年來最為荒誕的君臣組合,自此開始了最為荒誕的幽繆之期。
此事傳遍諸國,諸國各有算計,秦廷眾臣針對攻打邯鄲之事各抒己見。嬴政在幾經思量后,詔命上將軍佯退引趙軍追擊,先殲其主力,再議進退與否。
李牧認為數月激戰已近瀕臨絕境,恐無力獨拒秦軍,所以打算借大喪之機合縱列國。扈輒接連收復閼與鄴城,倡女在郭開的煽惑下,以王命要求宗室捐輸糧餉,趙佾聞言氣惱,當庭請辭。
沒過多久,扈輒戰死沙場,趙軍10萬將士殞命,由于春平君趙佾已被貶為庶人,宗室皆不愿奉詔入宮。眼見虎狼秦軍仍盤踞趙境,趙國岌岌可危,趙蔥提議該命春平君復位,起用李牧方可保邯鄲無虞。
臨近暮色降垂,倡女獨自去見趙佾,先前二計奏效,現今這一招美人計再發攻勢,依舊逼得趙偃無路可退,只能受其擺布,聽之任之。
秦軍無法滅趙,嬴政下令將大軍撤回函谷,又命姚賈以為趙王偃吊喪之名,親自前往邯鄲密切關注六國動向。邯鄲城外,韓非子和姚賈均至趙國,沒想到趙蔥慢待姚賈,二人發生爭吵被韓非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