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子時,公子景涵率兵包圍王宮,項燕直闖令尹府,當場斬殺李園。公元前228年,經由項燕、景涵二人聯手,終廢黜楚王熊猶以及太后,擁立楚公子負芻即位為王。
自從新楚王即位后,合縱之勢再起,楚王負芻下令征調糧餉,整軍備甲,屈、景、昭三族得悉此事,暗中作梗,李斯認為王族與士族不睦,應當抓住這等軟肋,趁機設法擾亂,分裂楚國。
正當君臣商議如何應對楚國政變局勢,舊韓士人不滿秦國剝奪封邑,突然起兵叛變占據新鄭。項燕舉兵二十萬支援舊韓叛軍,直擊函谷,無論嬴政如何選擇,函谷與新鄭之間必定二失其一。
羋啟考慮到情勢危急,因此勸諫嬴政盡早召回王翦,嚴陣以待。然而嬴政表示邯鄲乃是大秦銳士鮮血所奪,不容有失,況且羋負芻自立為王,不受老臣認同,于是便派羋啟親自前往陳郢對付楚國,相信以他羋姓正朔的身份,只要登高一呼,眾望所歸,若能動搖楚國根基,負芻必召項燕回楚。
果然正如嬴政所料,楚國眾士聽聞羋啟檄討負芻,紛紛前來襄助,決定為楚人伸張正義,平亂熄戰。原本項燕還在謀劃進一步攻占秦邑,打算明日克城,怎料景涵突然奉命前來強令回師,原因便是巡城士卒時有被殺,現下郢都人心惶惶,恐新王不保。
魏國派使臣魏霑入秦覲見秦王政,自請撤去王號,愿為大秦藩臣,甚至在言辭中泄露齊國暗中參與合縱抗秦。嬴政考慮到時機尚未成熟,暫且放過魏王,隨即傳召李斯、王綰二人,隨他親赴陳郢坐鎮指揮。
而今楚國內亂洶洶,不足為慮,倒是王翦屯兵易水。燕國上下頓感危機,立即派燕太傅鞠武打探消息,怎料卻被王翦回懟。
燕國君臣對于下一步的國策爭論不休,部分老臣贊同姬丹觀點,認為燕國臨危在即,決不可重蹈韓、趙之覆轍,應當征集舉國財力修軍備、勵甲士,而另一半老臣則持有反對意見。最終燕王喜決定只要秦軍不過易水,燕國定不會出面挑釁,以免惹得嬴政生疑。
與此同時,嬴政前往陳郢途中,看到戰后蕭條的景象十分痛心。姚賈道出南郡郡守寧騰頒布的書文,嬴政決定采用寧騰的治理措施,以便讓秦律更快的推行于新設郡縣,使得新秦人快速知曉,并下令將此法傳于遠在陳郢的羋啟。
然而羋啟認為應用楚士人實行分封制,這樣滅楚更簡單易行,無需一兵一卒便可擒獲負芻蕩平楚境。結果嬴政聞言不悅,立即回駁,李斯也建議羋啟應將精力放在齊國身上,想必楚王已派重臣抵達臨淄。
項燕奔走齊國,游說丞相后勝,力促齊楚結盟以抗秦國。怎料羋啟、姚賈一同抵達齊國,直接入宮面見齊王,順利化解項燕圖謀,敲打齊王應當順從民意而謹慎征伐。齊王思及秦國虎狼,不敢貿然得罪,索性暫且擱置合縱,安排兩國使者先入驛館,日后再行商議。
燕太子丹與燕王觀點相駁,他覺得只有除掉為首禍端,方能保得燕國安穩,而后便親自在府中設宴,邀荊軻、舞陽等人。
為能打消荊軻顧慮,姬丹當場展示徐夫人匕首,此匕首淬有劇毒,頃刻奪人性命。荊軻答應會以燕使身份入秦刺殺嬴政,但是在此之前需向姬丹索要兩件東西,一是督亢輿圖,一是叛將樊於期的人頭。
幾日已過,齊公子田沖認為楚國誠心結盟,應當早做決斷,后勝卻表示秦國強于楚國,首選強者結盟為妥。二人于大殿之上發生口舌爭執,齊王吩咐后勝帶田沖一探究竟,居然發現楚人頻繁進出秦使驛館。田沖親眼目睹楚士人爭相與秦昌平君羋啟結交的情況,頓時無言,也便沒有任何促進楚、齊結盟的理由。
探馬流星穿梭,商旅紛紛離燕,鄰國覆滅的消息接踵而至,隆隆如雷。平民惶惶,廟堂惶惶,燕太子丹更是惶惶難安,終經幾番思量,主動約來樊於期,并向他說明刺秦的計劃。樊於期從來沒有想到能隱燕地這么多年,竟被姬丹恩將仇報,當他還在震栗失望之余,轉眼已是人頭落地。
秦王政將寧騰治理的文書交給昌平君羋啟,希望羋啟可以好好治理陳郢,從而牽制住楚國,卻從未提及分封之事。
另外一邊,投靠羋啟的楚國士人催問何時才能分封,羋啟左右為難,便以平定天下為借口,堵住楚國人士之口,許諾得天下時必將允諾兌現。
歲余猶見峭寒意,荊軻臨危受命,許遲者二月便取嬴政首級。高漸離想和荊軻一起去咸陽,奈何姬丹偏要將他留在那里,而讓秦舞陽跟隨,對荊軻頗具牽制作用。
親眼看著摯友遠去,高漸離心中驀然涌出一股莫名的悲涼,于是便當場盤坐于地。伴隨著渾厚筑音的奏響,這首《易水歌》悠蕩如烈火,遂照荊軻所向。
秦國此時已至寒冬,皚皚白雪覆蓋整個咸陽,銀裝素裹的秦王宮顯得更加威嚴。正當嬴政和李斯商議下一步平定目標是燕還是魏之時,荊軻與秦舞陽攜督亢地圖以及樊於期頭顱入秦求和以示誠意。李斯認為燕使此時前來,示弱求和是假,博取諸侯同情是真。
荊軻、秦舞陽面見秦王政,二人皆已卸下佩劍。秦舞陽望著雄偉壯闊的秦王宮,爬上臺階的他因懼怕緊張,此時早已雙腿癱軟,跌坐在地上,最終止步于秦殿之外。由于秦舞陽臨陣推脫,于是刺殺嬴政的使命落在荊軻一人肩上。蒙毅十分慎重地檢查了覲見的賀禮后,放荊軻進入秦王宮大殿。
荊軻剛進入大殿便跪下哭泣,假裝示弱使眾人放松警惕,逐步接近嬴政,繼而呈上樊於期的人頭,以及督亢地圖。趁著嬴政專心觀看地圖之時,荊軻右手順勢一帶,圖窮匕現,并以閃電般速度抓住嬴政衣領而不使其掙脫。
眼見淬毒匕首襲來,嬴政急忙側身閃躲,縱然他手忙腳亂狼狽不堪,終究躲過最為致命的第一波突刺。荊軻雖有惱怒,卻依舊窮追不舍,幸好李斯急中生智,直接從侍醫手中奪過藥箱砸向荊軻,使其重重摔倒。
是時嬴政既復冷靜,拔出秦王劍以擋荊軻,幾個回合過后,荊軻遍體鱗傷,腳下一個踉蹌,頹然跌坐在地,就在他絕望的同時,匕首已經循聲擲出,呼嘯著飛向嬴政,狠狠釘在銅柱之上。最終,荊軻以慘敗落幕,遂死于救駕士兵們的長戈之下,抱憾身亡。
經此“荊軻刺秦”一事,燕國落人口實,齊、楚、魏三國不敢輕舉妄動。公元前227年,嬴政下定決心伐燕,于是命令王翦率大軍攻入薊城,薊城失守,主力精銳全被殲滅,百姓四處逃離。
為保二十萬燕人性命,燕太子丹親自去向燕王請罪,承認自己輕敵草率才會導致今天的下場,自愿以死謝罪。待姬丹死后,燕國姬姓逃往遼東,秦國一舉滅燕。嬴政沒想到兒時好友卻是如此結局,隨即將羋啟等人召回咸陽,商議滅楚大計。
楚國內患嚴重,矛盾日益尖銳,百姓不滿新王統治,士欲以秦反負芻,久有歸心。羋啟認為此乃滅楚良機,秦王政卻命卻想佯裝滅楚直逼魏國,而羋啟所要做的便是牽制楚國。
此刻王賁已率兵北上,羋啟牽制楚國,策應王賁與楚王周旋,以使秦軍先滅魏。嬴政擱置陳郢分封之爭,繼而引起楚人怨怒,面對楚士人要求分封的意愿,羋啟難以自安,就連李斯和王綰也為分封與否爭論不休。
項燕將軍請求楚王滅秦國,結果竟遭楚太子景涵回絕。楚王在宮中向眾臣表明,王翦目前正率軍向楚國進發,這并不是對楚國最大的威脅。陳郢城的羋啟在宮中鼓動不滿楚王統治的族人,妄圖推翻他們的統治,這是他最大的擔憂,所以楚王派求求和書信給嬴政,這一切都在嬴政的意料之中,他命羋啟前來與楚王商議,目的是為王翦大軍的攻城
而魏王在率軍攻占都城大梁前,已鏟除城外的一切障礙物,筑墻,以加強防御。王賁率二十萬大軍攻魏,怎料大梁城高墻固,天下無雙,導致他攻城失敗,損失慘重,不得不下令回撤再議。
楚王使臣派來與羋啟談判的使者遲遲不肯交出青陽城的地圖,楚王使臣表示他已經看破了嬴政的陰謀,秦王無意向楚國求和,這次求和也不過是為了討伐魏國罷了。
王賁攻城失敗后,國尉繚認為大梁城以懸板夯筑修建,設有女墻、角樓加固防御,其守備之完善,山東六國無出其右。然而嬴政滅魏之心堅定,于是親自查閱白起當年留下的戰報,找到攻破大梁城的方法,那便是水淹大梁。
秦國派出精銳水軍支援,武安君白起用水淹了大梁,嚇退魏國合縱,并切斷了大梁與外界的聯系。此時,大水已經蔓延到楚王宮外,楚將軍提議先救婦孺、救糧,數月后,魏王已無法堅持。公元前25年,秦將軍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破梁城,使魏王降秦,秦在魏地設置碭郡。
滅魏國后,嬴政與諸大臣商議攻滅楚國,李信認為滅楚之戰的關鍵,在于攻克楚國的城父,可速戰速決。王翦則表示楚國地闊兵眾,需與出國對決國力,而王綰等人卻提議實行分封能迅速將楚瓦解,以爭取楚國反楚勢力的支持,但遭李斯堅決反對,嬴政也暫且擱置分封之議。
當天,嬴政私下召見王翦,告訴他實行分封制只能使天下再次陷入動蕩,人民不再有安寧的日子。王翦因為反對嬴政的決定,被迫辭官歸國,重回家鄉。
李信、蒙恬率兵二十萬攻楚,打算先攻占鄢陵,再攻占父城,此時項燕發現陳郢時缺糧,也已無計可施。羋啟守在陳郢,保證陳郢不被項燕占領。
因秦王政不肯分封,羋啟與楚士人心生嫌隙,楚公子景涵聞悉此事后,意欲離間雙方。待秦軍占領城父時,羋啟才發現原來要運往鄢陵的十萬軍糧,只有八萬裝車,還有兩萬儲存在倉庫里。羋啟回府去找儲藏糧草的書簡,結果發現已被人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