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國局勢當變未變,一場秘謀不期然開始醞釀,經由趙佾、李牧和趙蔥的安排下,韓非子游說其他幾國勠力同心,合縱抗秦。趙佾見此人智勇雙全,不由感慨若是趙國能有他這等賢能之才,何懼秦國,同時也愿與燕人放下過往恩怨。
姚賈以韓相故交為由,私下邀請韓非近侍寧騰代勞給列國使臣送禮,實則是想從他那里試探四國是否支持合縱,尤其是齊國的態度。
韓非子得知寧騰已被姚賈利用,恨其不防,于是命他即刻返回新鄭,不必繼續待在身邊。然而寧騰在返回途中暫歇,豈料又遇姚賈,更沒想到姚賈拿出提前備好的書信,叮囑他可將書信轉交韓相張讓換取仕途。
時逢歷久,李斯修訂書文已成,縱然新舊書體傳承有序,眾臣皆彩,但是嬴政卻覺此書尚有些許缺憾,如果能在字體上加以修正,令人耳目一新,方為大成。嬴傒提議讓咸陽城內所有擅于書寫的士人摹寫一番,擇優選取,嬴政想起咸陽獄門口那篇告示,于是立即請來秦臣程邈。
因于秦居周人故土且襲周制,程邈認為周、秦篆書實為一脈,所以在此立意之中修改成體。嬴政見之頗為贊嘆,便將新字體取名為秦篆,并根據李斯所諫言的秦籇推行于天下的計策,決定利用商賈行用秦字來刺破六國合縱。
旬日過后,秦廷下達王命,要求所有秦子士人須習秦篆,秦國商賈以秦篆約定交易之事,與六國交通者須遵循此律。六國商賈聞知行用秦篆,皆踴躍修習,奈何燕太子丹不滿此舉,即令親信前往新鄭計議,李斯擔心韓非子與姬丹互通書信,繼而堪破大秦謀劃,于是想要從他入手。
姚賈書信張讓,使寧騰被張讓任用。韓非子認定嬴政想利用秦篆做文章,便立即去書齊公子田沖,請他趕赴秦國籠絡齊商抵制秦篆,韓、趙、魏亦當遣使同往為田沖助陣。田沖收到消息后,直接前往咸陽為齊商討公道,沒想到齊商榷甘愿使用秦篆,絲毫不在意自國利益。
章臺宮朝會之上,姚賈奏明田沖近來作為,懇請嬴政驅逐田沖,禁絕六國繼續挑釁,藐視大秦國威。以齊公子沖為首等四國使臣均來面見嬴政,當眾表明列國對秦強迫使用秦篆的不滿。怎料嬴政堅持要用秦篆訂立文書,根本不容商榷,甚至下令斷絕與齊人通商,氣得田沖拂袖而去。
秦王政深知田沖將被齊商圍堵,于是便派羋啟去助田沖解困,順便道明秦國欲遣使同齊王商榷通商書文之事。李斯奉命去臨淄推行秦篆,趁機斷絕齊人和關東六國之勾連,但他卻在臨行前有所顧忌,其緣由便是唯恐韓非子相助齊人。
果然正如李斯所料,韓非書信燕太子丹,告知關于嬴政使李斯赴齊之陰謀,隨即提出兩條對應策略,其一事是讓田沖與稷下學宮抵制秦篆,加以阻撓;其二則激起齊王羞恥之心,答應合縱抗秦。
韓非子決定即刻前往臨淄,與李斯約定時間就秦篆進行稷下辯學,結果他剛要啟程,怎料丞相張讓匆忙跑來,表示姚賈入韓竟以鄭國為間秦國之事責問韓人?,F下韓王不知所措,便請韓非子入宮應對,韓非別無他法,唯有暫且擱置駛齊之行,
李斯在辯學前安排茅焦和辛勝到處宣傳篆書,一時間流傳于士子文客手中,就連學宮祭酒也都贊嘆此字體結構嚴謹。辯學當日已至,李斯只身前來論戰,以一人對眾學子,祭酒出言嘲諷,可觀李斯神色平靜,處之坦然。
渭風古寓的稷下學宮,正逢值最具人氣的論戰時刻。李斯與祭酒辯論行用秦籇,眾士子們在兩人連番對答中屏神靜氣,一時不能咀嚼其中意味,待大家發現所謂書者竟是茅焦等人,頓時回過神來,大為敬服。
最終在秦籇優于列國書體的事實面前,祭酒無話可說,李斯也表示稷下學人向來以天下民生為己任,應當摒棄舊俗,其命維新。
入夜時分,燕太子丹乘車返回住所,忽然遭到蒙面刺客劫持,威脅他帶自己離開。姬丹受其脅迫,便以通行憑證送他離開,直至郊外后才知刺客竟是燕人,殊不知此人乃贏杰所派,意欲從他口中套話。
待燕太子丹向刺客吐露所有計劃后,贏杰將談話內容如實告知嬴政,繼而領著姬丹進入秦國作戰密室。姬丹被眼前巨大的沙盤所吸引,贏杰直言姬丹不懂嬴政用意,想來他自入秦后便被奉為上賓,可是偏要一再挑釁嬴政,暗中與各國勾連。
韓非子在公子田沖的引薦下,搶先一步游說齊王建悖秦,勒令秦使不得進入齊宮。與此同時,數百名士人圍攻驛館,紛紛摔掉手里的秦籇簡牘,出言譴責李斯等人,意欲驅逐。李斯收到嬴政傳來的書信,心中了然,同時猜測韓非子接下來的計劃。
稷下學宮祭酒前來驛館勸說韓非與李斯面唔講和,并且感慨二人當年出則同乘,食則同席,如今卻冰炭不同器,寒暑不兼時。
奈何時移世易,韓非子斷然拒絕談和,他想要保全韓國,恰好和李斯的統一大志相違背,眼下爭執的不是書文良莠,而是六國命運。
嬴政來見燕太子丹,可惜姬丹因先前之事,便再也不信任嬴政。兩個昔日感情頗好的伙伴,現在也鬧得義斷恩絕。
李斯得知祭酒曾去找過韓非子,便依計行事,到處散播秦使慘遭驅逐的消息。數百名秦國商賈聚于驛館,李斯憤怒譴責齊國屢番羞辱于秦,繼而宣布秦、齊斷交,從今往后,大秦商賈不入齊國。
眾秦商聞言立誓,甚至當街焚燒運抵臨淄的糧食,跟隨李斯浩浩蕩蕩準備離開臨淄??v然商紛紛挽留,但是秦商人依舊不加理睬。田沖觀此景,只覺心中快哉,怎料韓非子面色沉重,自嘆已輸。
齊相后勝聽聞秦齊商賈斷交,不由驚慌失措,趕忙將此事稟報齊王建??紤]到秦使離開恐怕再無回旋余地,于是立即命令后勝先去攔住李斯,自己隨后就到。韓非子和田沖在半路攔截諫言,誰知齊王建對他失去信任,因此拒見。
后勝好不容易追上秦使隊伍,挽留李斯,齊王建也親自將李斯等人請回王宮。李斯和田沖在齊王面前辯論,終究是田沖嘴技不如人,眼見李斯倒果為因,愣是把一堆莫須有的陰謀掛在韓非子身上,使得齊王決定繼續與秦國交好,并答應不再阻攔齊人行用秦篆。
李斯與學宮祭酒告別,祭酒將韓非的住處告訴李斯,待其離開后,不禁感慨獨秦強于六國,天下一統指日可待。然而李斯激動趕往韓非下榻時,恰好韓非已先行離齊,留下一室清冷,頗令李斯黯然。
李斯來到韓非住處卻未見其人,難免心中悵然,此番擦肩而過,不知何年再得相見,恐怕就算相見也難以回到從前那般。
韓非只身入邯鄲商議反擊對策,認為趙國現下急需治國理政的大才,所以游說趙佾請呂不韋入趙為相對付秦國。原本趙佾擔心呂不韋作為秦國相邦,必然不會同意歸趙,但是韓非子則表示呂不韋主張緩圖,秦王政苛求急進,君臣二人政見不同,定會有所分歧,另尋明主。
趙佾認同此計,于是說服倡女,遂親自前往洛陽面見呂不韋。郭開得知趙佾的圖謀,故而擔心自己會失去相位,于是送信給秦國。
趙佾派手下以購糧為由誆出鄭義,隨后向鄭義表明來意,怎料鄭義竟斷然拒絕。此后數日,趙佾不斷尋機欲見文信侯呂不韋,奈何皆被呂不韋的門客驅趕,甚至棍棒相加。
李斯收到郭開信帛,立即入宮如實稟明,嬴傒提議遣使趕赴洛陽責問呂不韋,將其遷離洛陽,可李斯卻為呂不韋辯解,嬴政見倆人僵持不下,自在心里另有考量。
縱然趙佾屢番受阻,仍舊不愿輕易放棄,于是吩咐侍從繼續打探呂不韋行蹤,繼而在田野間看到閑云野鶴的呂不韋。趙佾主動去找呂不韋,熱情誠懇地請他一同歸趙,結果呂不韋竟以劣貨比喻趙國,并且表明自己不愿入趙的態度。
由于趙佾悻悻而歸,未能請來呂不韋,便被倡女和郭開取笑諷刺。趙佾自認無法撼動呂不韋,索性聯合韓、魏、燕等國請呂不韋出仕。四國皆來拜相,堪比蘇秦縱橫天下,即便呂不韋無動于衷,可是其他門客依舊躍躍欲試,打算在四國之內謀個一官半職。
隗狀認為以文信侯的謀略對付趙佾等人并非難事,難就難在門客蠢蠢欲動,唯恐他會被門客所裹挾,因此諫言派兵洛陽,禁絕洛陽與關東列國之交通。嬴政反復思襯,最終決定派李斯前往洛陽,下詔重責呂不韋,并讓呂不韋一族遷往蜀地。
門客們聞詔全都憤憤不平,唯獨呂不韋欣然領命,隨即領李斯入書房深談,把酒論國論政論家事,隱約透露出自己將死之心。
眼見呂不韋態度如此決絕,打定主意不肯離秦,其他列國使臣也不再強求,打算明日一早各自返國。趙佾挽留使臣無果,正當他氣惱之際,忽然收到韓非子回信,頓時大喜,趕忙吩咐手下連夜發布檄文,故意挑撥呂不韋和嬴政關系,并以四國名義誠邀天下仁義之士討伐秦。
此文一經發出,眾人皆驚。遠在咸陽城內的嬴政,也不知為何總感覺心神不寧,卻沒想到此時的呂不韋已在茶湯里下毒。
邦國人事,歷來是最大題目,也是最難題目。最大者,牽一發而全身動也;最難者,利害相關人人矚目也。呂不韋深知自己茍且活命將被六國利用對付嬴政、攪亂秦國,所以他在感慨著往事點滴的同時,緩緩飲下毒茶。這位歷經三朝的老相邦,終在那首“豈曰無衣”的歌聲中,告別他偉大且恢弘的一生,此生無憾,因為已經預見秦平六國的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