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連夜抄了數箱竹簡,準備送予嬴政。呂不韋乘車離去,咸陽城內眾多百姓出來迎送。呂不韋心中感嘆,秦人如此相待,此生足矣。眾臣在城門外恭送呂不韋。姚賈、王綰、蒙武、羋宸等人為呂不韋踐行。嬴政也在城門上,目送呂不韋離開,腦中回想竟都是從前呂布為所教授之道。羋華夫人說扶蘇啼哭不止,應該也是不舍仲父離開。嬴政讓蒙毅帶公子扶蘇前去,與呂不韋見一面,并吩咐將手中玉玨贈予呂不韋。
呂不韋將掃除六國之前的鋪排部署,寫到奏折交給李斯,請李斯交給大王。呂不韋叮囑李斯大王掃除六國,不要給六國留下口實,而且要避免宗室和外客之間的矛盾,并讓李斯想辦法幫助嬴政打開心結,迎歸太后。呂不韋正欲離開,蒙毅帶公子扶蘇來送。呂不韋哄著公子扶蘇不要哭,接下玉玨,決然離去。眾人高呼,恭送相邦。嬴政站在城門上,心中起誓,此生一定要滅六國,一統天下,絕不負先王與仲父厚望。
贏杰負責秦國水利,認為鄭國修渠數年,其中必有中飽私囊。若查出鄭國貪腐,外客更無顏面再立于大秦之朝堂。
嬴政查看呂不韋留下的治國之策,呂不韋言道六國根基深厚,存于數百年,嬴政需要知己知彼。當先查清各國人口兵力,周密計算十年后列國的成軍人口,更要深知農事上六國儲糧幾何、耕地多少、作物是何,這些關系著滅國大戰時的糧草供應,不可大意。大戰之前必要鄭國修好溝渠,并利用商賈,控制六國之鹽鐵。嬴政認為呂不韋所奏,正合他心意。于是下令大戰之前必須令鄭國修好大渠,并令王綰等人召集二百精算師,仔細算出六國的人口糧草,還有耕地狀況。
贏杰屬下前來鄭國修大渠的工地,藏于營中,正好聽見韓國使者與鄭國密談。贏杰屬下認為鄭國是韓間。韓國使者對鄭國說,這條大渠是為了灌溉秦國沃草,通渠之日便是秦國鐵騎踏入韓國之時。并說鄭國是韓人,為什么要助秦人滅掉自己母國,修渠百姓沒日沒夜干了八年,鄭國不忍心將基業毀于一旦,不認同韓國使者,韓國使者以鄭國家族性命相威脅。這時外面有人來報李斯請鄭國共赴咸陽,商議修渠之事。贏杰屬下誤打正著發現鄭國有貓膩,遂將此事回稟渭陽君。
鄭國又來找韓國使者,懇請韓王放過鄭國以及可憐修渠的十萬萬軍夫。可是韓國使者仍讓鄭國繼續拖延工期。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鄭國不忍心拿人的心血冒險。兩人談話之際,有軍兵來搜查,抓走鄭國,原來是渭陽君親自率人帶走了鄭國。
李斯在殿內替鄭國向嬴政求情。李斯以性命擔保,鄭國絕無二心。寺人在街上宣讀王命說鄭國是韓國J細,潛伏秦國近十載,處車裂,并誅其三族之罪。但是卻說等到人犯到齊再行刑。
宗親又在宮外聚眾鬧事,說鄭國族人都在千里之外,大王分明是在包庇鄭國,請渭陽君面奏大王即刻斬殺鄭國。渭陽君讓各位宗親不得擅自行動,他先去會見大王。
嬴政在正殿內會見渭陽君,渭陽軍君說鄭國是J細,要嬴政分清是非曲直。兩人又就外客和宗親問題展開爭論。宗親在外鬧自焚,渭陽君說不除外客,大秦將永無安寧之日。嬴政說應該招攬六國雄才,只靠宗親之力,無法支撐秦國。渭陽君說一定要讓嬴政在宗親外客之間選一個,最終,嬴政下了一道詔令,令外客三日內離秦,不聽者斬,在外宗親聽者歡呼。
嬴政喚來蒙毅寫一詔書,讓蒙毅親手交給蒙恬,讓他依詔行事。宗親告知眾人說隗狀李斯已經離開咸陽。宗親欣喜若狂,高呼朝政終于可以回到他們手中,渭陽君說這是大王在以退為進,到時候宗親荒廢政務,外客還會回來。渭陽君敦促諸位不要丟棄宗族臉面,一定要勤勉政務。渭陽君來到廷尉府,卻發現偌大的府中無人打理。原來是外客都被驅離,無人可用,于是渭陽君將廷尉府交給宗親。
逐客令引發的官署癱瘓,已讓咸陽城混亂不堪,甚至極有可能再度生出無限牽連的各種跡象。眼下廷尉府空置,嬴傒暫且交由宗室叔伯代掌,結果一樁簡單案件卻讓叔伯束手無策,太史令胡毋敬全程觀此,內心對其愈發鄙夷。
外客們頗感心寒,繼而離去,十余里莽莽黃沙,隨處可見良士徒行。李斯舉家遷程,極目四望,繼而難掩悵然。
山東六國聽聞秦國逐客,紛紛趁機廷攬人才,趙偃更是在邯鄲設立金臺,打算效仿當年燕人的千金買骨,索性吩咐郭開下達詔書,邀請各地士子前來共襄盛舉。
由于秦地各級事務陷入停滯,嬴傒、贏杰攜宗親眾人將廷尉府多年積案一掃而空,不過是想證明宗親執政能力,無需外客染指。但是積案雖多,皆為小事,如今嬴傒派去宗室之人因意見相左,整日為河工一事爭長論短,結果導致數萬民伕無所事事,日耗上千石糧食,仍讓渠務荒廢。
嬴政帶王綰將此事告知嬴傒,道明輕重緩急。嬴傒為補救過失,便帶贏杰連夜趕往修渠工地,恰巧途遇李斯隊伍安札郊外休息。李斯將親自所作的《諫逐客書》交給嬴傒過目,若是他認同觀點,也可代呈嬴政。
待嬴傒等人離開咸陽后,秦王政讓鄭國假扮寺人,隨他同乘車輦前去涇水,決定親自探查渠務,明觀暗督。與此同時,李斯等人即將出關,可見秦兵突然縱馬追來,誤以為宗室欲下殺手,立即狂奔而逃,直至看到來人正是蒙恬,才算明白方才鬧出一場烏龍。
蒙恬奉命請李斯到函谷小住,并向他轉達嬴政囑托,坦言當務之急應是挽留外客,免其離秦。果然正如蒙恬所述,函谷關內還有諸多外客在此暫居,姚賈希望李斯坐鎮函谷,他則前往楚國郢都以及齊國臨淄,游說李園、后勝放棄收攬東去外客之舉,至于如何游說趙國,目前尚無對策。
部分外客渡河東去,已至邯鄲,李斯將計就計,特派陳馳秘密入趙,從而瓦解招攬。陳馳不負眾望,剛到趙境就頻繁鬧事,率領一幫隨從住霸王宿,吃霸王餐,甚至在黃金臺前破口大罵,其緣由便是郭開中飽私囊,致使賞金減半。
嬴政將大渠修筑之事交給宗室處理,奈何宗室立功心切,大量調令囚徒趕工,雖然可免靡費錢糧,拖累稼穡,可在細節上卻出現紕漏,從而疏忽。鄭國發現問題所在,即刻草擬解決方案和圖稿,而嬴政并不急于交出,只待贏姓宗親們自我認知過失。
筑渠速度突飛猛漲,僅以十日竣工。建成當天,眾人齊聚觀臺準備試水,原本以為可以趁此揚眉吐氣,竟不曾想會樂極生悲,正因他們不懂通渠之道,眼見渠水無法引流,當場堵塞。
嬴傒打算回城請罪,沒想到嬴政突然出現,隨即交給他一張鄭國親筆所寫的帛書,上面全是關于如何解決這場事故的方法。嬴傒感嘆嬴政才智過人,結果嬴政卻表示此計并非他本人想出。
縱然渠首之困取得良策可解,但是嬴傒卻也重新重視外客涉政的關鍵決定,甚至打算要將《諫逐客書》呈啟秦廷,可惜他耳根太軟,最終還是耐不住一幫族親的勸說,當眾燒毀此書。
與此同時,陳馳對趙國所使計策已見成效,邯鄲城內百姓對外客抱怨連連,外客們也因賞金減半、郭開公然收受販賣官職,繼而對趙王偃以及朝堂怨聲載道。趙偃尚且不知黃金臺處正陷入一片混亂,還想招來幾位秦廷要職外客為己所用。郭開唯恐事情敗露,連忙向趙偃推薦一家新開女閭,得虧勉強糊弄過去。
然而隔日清早,頓弱與趙佾二人雙雙入宮,皆向趙偃舉報郭開克扣外客賞金,收賄受賄。郭開為洗去嫌疑,誣陷在趙的秦外客都是名利之徒,就連邯鄲商戶也向趙偃舉報秦外客驕奢,使得趙偃半信半疑。
恰巧陳馳率眾外客在宮外高聲非議,故意譴責趙王偃昏聵無能,以至于趙偃站在門內聽個透徹,頓時氣急敗壞,下令驅逐所有外客。至此,趙國與秦國在搶外客之事上以失敗告終,陳馳臨行前游說頓弱棄暗投明,共成大業。
嬴政獲悉陳馳任務完成,總算落下心頭大石。此時大雨來襲,秦軍仍操練,嬴政親臨校場鼓舞士氣,怎料突然傳來噩耗。秦國因暴雨導致大渠決口,百姓、糧田受損嚴重,宗親們既無解決辦法,也不想承擔事故責任。
眼見宗室內互相推諉責任,嬴傒大失所望,獨自一人在雨中沉思,已然心涼。嬴政帶著鄭國連夜趕往渠筑工地,拿出一份補救決口之策,以此證明無論外客、宗親皆固有所長,亦有所短,看似簡單實則極難的修渠還需鄭國這等良才。
在一連串的政務過失中,嬴傒逐漸想起李斯的《諫逐客書》,于是開始反躬自省,并將其內容默寫一份呈送嬴政。嬴政準備明日返回咸陽,召五大夫以上者在章臺宮大議,并讓趙高將李斯的諫逐客書謄抄百卷。
章臺宮大殿上,嬴政令宗親們傳閱此客書,從而正視自己因力有不逮致使秦國利益受損的事實。奈何宗親對此視若罔聞,到后來竟是撒賴放潑,氣得嬴政吩咐趙高將簡冊發給眾人手一份,責令宗親高聲閱誦。
所謂秦強之根基,在于真誠招攬能才而引出徹底變法,逐客令一反爭賢聚眾之道,大失人心,不僅讓嬴傒無地自容,嬴政痛恨不已;更讓在場官員頗為惋惜。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宗親們索性決定暫且擱置和外客之間的利益相爭,與秦王政同心同德,實現秦國東出的夙愿。
朝散過后,秦王政嬴政下詔廢止逐客令,迎外客復歸,并讓鄭國修渠,同時親自迎接李斯。君臣二人數日未見,再見時感慨頗深,正因嬴政對宗室脾性了如指掌,再加上李斯一番籌謀,便決定借勢而為,平息這場“里外紛爭”,再無后顧之憂。
李斯此番厥功至偉,嬴政欲擢升他任廷尉,輔佐其內安社稷外平六國。李斯趁機向嬴政舉薦倆人,一為趙臣頓弱,現已投奔秦國,乃是邦交大才;二為隨從辛勝,忠心護主,頗有將才。嬴政聞悉默許頓弱拜作客卿,順便安排辛勝先去廷尉府當個護府都尉,待觀察些時日再做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