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和嬴政在城墻上目送郭開離開,嬴政認為與趙偃講和,郭開這一枚棋子,便可抵精甲十萬。嬴政為了引起六國內亂,將結交六國權貴之事,交給李斯去辦。
郭開回到他的府邸,問屬下如今趙國形勢如何,屬下告訴他,趙偃聽說丞相郭開落入秦人手中,料定郭開必死無疑,于是召集眾臣推舉新的丞相。眾臣認為李牧可以為相,李牧現在正在趕往邯鄲。郭開覺得他為趙偃出生入死,趙偃卻那么對他薄情,感到心涼。
郭開攔住趙偃的車駕,郭開痛苦流涕,聲稱自己九死一生才從秦人手中逃脫出來。郭開將在秦的遭遇,添油加醋地告訴了趙偃。趙偃問郭開如何從秦逃出來,因為咸陽獄中的一個獄吏曾是邯鄲人,這位獄吏佩服他的膽識,所以帶他逃了出來,只不過在二人逃離中這位獄吏不幸被秦軍追殺而死。
因為郭開事先對皇后的賄賂,皇后出面為他求情,趙偃認為郭開劫掠了秦國的趙姬,秦國震怒,一定會出兵來攻打趙國,不能先讓郭開官復原職。李斯將趙國廟堂的近況告知嬴政,其中包括郭開未受到重用。
昔日的趙臣如今變成了秦使,趙偃震怒,然后派人將頓弱抓回來,此時趙偃正一步步走入嬴政的圈套。趙偃讓頓弱說出為何往燕通信,只要頓弱說出來,他可能讓頓弱活命。頓弱坦言秦王不光是讓他給燕送信,而且讓他順道去齊國一趟,聯燕盟齊,三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楚國。
頓弱一番解釋讓趙偃相信,如若秦國攻楚的話,將對趙國有利,這樣鷸蚌相爭,趙國可以休養生息,厲兵秣馬,就可以與秦國爭霸天下。趙偃賜給頓弱一頓飯,讓頓弱說出嬴政所想,誰知頓弱說要讓趙與秦盟好。趙偃心里盤算,覺得與秦盟好,讓秦去與楚國打,自己趁機滅了燕國,豈不美哉。于是趙偃讓頓弱給嬴政修書,表達自己的結盟之意。趙公子蔥來覲見秦王。
趙偃在后花園射箭,倡女又替郭開求情,不讓趙偃冷落郭開多日。趙公子蔥表示秦王不信趙偃的合盟真誠之心,只有讓趙偃親自入秦,才能彰顯兩國會盟之誠意。李牧認為如若安然讓趙偃入侵,可做兩件事,一是讓嬴政以國書迎趙偃入秦,昭告天下,嬴政看護面子必然不會加害趙偃;其二就是讓趙偃冊立儲君,只要趙偃冊立,儲君那秦國亂趙之際皆廢。這樣趙偃便不會有顧慮,倡女前來府中找郭開,坦言若趙偃立儲只能是他的兒子公子遷,便會送給郭開兩萬金。
倡女在趙偃身邊哭訴,表示趙偃如果立了公子嘉為儲君,那他和公子遷便沒有容身之地。郭開告訴趙偃,公子嘉身后有春平君和李牧扶持,李牧擁兵自重,趙偃不在,恐謀權篡位。
嬴政在大殿上,收到趙偃立公子遷為太子的信息,頓弱說不日將會返秦,嬴政認為,既然趙偃讓他以國書請趙偃入秦,他便遂了了趙偃的愿,又見兩份國書文字迥異,同一個字便有多種寫法,所以產生一個想法,若今后一統天下,要書同文,并將此事交給李斯。
燕王收到趙秦會盟的消息,大臣擔心趙國會來攻燕,燕太子丹要阻攔趙秦會盟,大臣獻言,讓燕王派宗室子弟出質于秦國,取得秦國信任,這樣一來,即使趙國攻打燕國,秦國也不會坐視不管,燕王不聽燕太子丹解釋,讓燕子太子丹出使秦國。
趙偃在龐煖的護衛下前往咸陽,春平君和李牧認為此時公子遷年幼,趙國之后未免落入婦人手中,李牧提議政變,近來邯鄲日益奢靡,長此下去,趙國恐會亡國,不如舉事。如若趙偃此次咸陽之行有意外,更可擁立公子嘉繼位。
趙偃來到咸陽,趙偃和秦王在大殿內并肩而行,兩人氣場不相上下。兩國臣子分別端坐在大殿兩側,兩人客套一番落座,秦國軍入殿起舞,氣勢非常宏大。趙偃不甘下風,讓龐煖也請趙軍入殿一舞。王綰在座下問李斯,趙偃如此爭強好勝,秦趙兩國能否盟好,結果李斯則認為但凡爭強好勝之人都不是秦王的對手。
嬴政問趙偃此番前來咸陽路上是否暢通,趙偃坦言趙秦兩國車軌不同,來到咸陽土地上便開始顛簸不止。正因趙偃這番話,嬴政認為兩國交通軌距相悖,道路通行不順暢,于是提議統一軌距,并往趙國修馳道,結果趙偃當場回絕,與其發生爭執。
趙軍在殿上一舞,氣勢也不輸秦軍。嬴政說雖未排演也整齊劃一,而且合于韻律。但是趙偃非要嬴政比較兩軍高低,嬴政認為秦軍強在,律令合一,氣勢磅礴,而趙軍強在操演齊整,野性未泯,都是各有所長。趙偃又要堅持一番比較,嬴政只好說趙為客他為主,所以趙君更勝一籌,趙偃大喜。
嬴政在殿內會見眾臣,臣子們都說趙偃喜大好勝,并不是有誠意盟好。事后,趙偃約要與嬴政圍獵,嬴政將地點定于在驪山腳下。
圍獵伊始,嬴政打趣趙偃,認為趙偃千里來會盟,竟不談盟約之事,反而來與他在此田獵。趙偃則表示趙秦會盟要先分出分清主次,趙偃要趁此田獵之機,選出會盟之主。趙偃提議讓趙秦各出十余名勇士,打獵多者為主,并約定一個時辰。
因事先得知趙佾打算暗殺趙偃,嬴政擔心趙偃死在咸陽將會影響謀取六國之長策,遂加強戒備,安排李信假扮軍士,防范刺客。那廂趙偃竟讓神箭手混入他們軍隊中,想伺機刺殺嬴政。
趙偃和秦王親自為主將,兩方軍士非常賣力。趙偃與秦王共同射殺一只鹿,在兩人互相推讓之際。有人拿箭欲射秦王,被李信攔下。兩方開始清點各自獵物,秦國比趙國要多了三只,但是趙偃居然認出了李信,指出他不是普通的軍士,趙偃反客為主。
趙偃這邊大臣諫言道久則生變,勸趙偃盡快與秦盟約,趙偃讓龐煖派人在咸陽打探,如有變故便告訴他。有人來稟報嬴政說刺殺他的趙國軍士已經招認,是受趙偃指使,結果嬴政也派出軍士去打探趙偃在咸陽的動靜。
趙偃在府中投壺,越發覺得這次結盟背后疑竇叢生。燕太子丹在客棧會見渭陽君,請渭陽君向秦王傳達燕國問候秦王之意。燕太子丹告訴渭陽君魏王此次派他來實則是因為趙偃與秦盟約之機,行攻燕之實。
嬴政得知趙偃在咸陽派人多方查探,李斯建議嬴政應大張旗鼓與燕太子丹會面,以此威脅趙偃盡快與秦簽下盟約。不過嬴政顧及燕太子丹性命,最后決定讓燕太子丹在渭陽君府小住幾日,等趙偃離去再會見他。與此同時,燕太子丹欲外出被阻攔,察覺到自己是被嬴政軟禁,為了阻止趙秦會盟,只得另尋他法。
春平君趙佾派刺客準備刺殺趙偃,不料被秦國軍士發現。渭陽君和羋啟兩人建議將刺客交給趙偃,趙偃得知便會火速回到邯鄲,這樣趙國便會亂上一陣。而李斯認為趙國肅清政敵之后還是秦的勁敵,亂趙之計并不能持久,嬴政認為有理。
趙偃在住處聽到屬下稟報秦國軍士郎官近來多往來于藍田大營等處,認為秦國肯定是在準備戰事。龐煖等人擔心趙偃身在咸陽,而秦國會偷襲趙國。
龐煖等人擔心嬴政正在準備戰事,恰巧昌平君羋啟相隨趙偃出游,勸他盡快訂立盟約。趙王偃碰到秦軍調運糧草,便讓隨從前去打探,得知嬴政調運的糧草可供二十萬大軍三月之需,于是急與嬴政會晤。
趙偃與嬴政談論,忍不住向他發問如何治理趙國,嬴政分析趙偃情況,表示趙國北面匈奴,西有大秦,南有韓魏,東有齊燕,如果嬴政要是趙偃的話,會北與匈奴貿易,安定云中,向西與大秦盟好,韓魏燕三國孱弱,再會慢慢蠶食這三國,從而使趙國成為七雄中首屈一指之強國。
嬴政還說如若他是趙偃,必會先攻燕。嬴政繼而詢問趙偃的治秦方略,趙偃則坦言如果他是嬴政,將會先攻打楚國,嬴政臉色喂變,假裝被趙偃說中。
接連多日,燕太子丹出門受阻,繼而設計讓贏杰失手刺傷自己。贏杰特擺酒席賠罪,姬丹趁機將他灌醉,隨后溜出渭陽君府,并與趙姬相見。趙姬得知秦、趙欲訂盟約,頓時勃然大怒,立即安排刺客除掉趙偃。
趙偃自以為是地覺得猜中嬴政的心思,因此認為嬴政就是要伐楚,而趙國通過與秦國結盟,也可趁機攻打燕國,所以他同意與嬴政結盟。結果他剛要入宮,豈料竟在街上被人行刺,于是限嬴政在三日之內找出行刺之人,否則絕不善罷干休。嬴傒在殿內向嬴政請罪,聲稱會讓姬丹鉆了空子。嬴政查出趙姬所作所為,奈何她太過偏執,竟然癲狂,神志已然不清。
嬴政與嬴傒、李斯等人在殿中商議,對于此事各抒己見,最終嬴政決定利用趙偃多疑的性格,便讓羋啟代他向趙偃如實道明刺殺原委,也讓他相信先前屢番包庇主謀的苦衷。結果趙偃聽聞羋啟所言,非但沒有相信,反而認為趙姬是嬴政推出來的擋箭牌,其目的是為一個比秦太后更重要的人。
與此同時,渭陽君嬴傒主動來找燕太子丹,聲稱趙偃已入秦國,故而擔心姬丹的安危,并表示嬴政才讓他在此,明日讓贏杰帶他出去散心。
次日,趙偃要出咸陽,只不過沒有秦人前來相送,他覺得嬴政又在出什么主意。趙偃的馬車在街上行駛,結果無意中窺見燕太子丹與嬴傒同乘,于是臨時改變主意,決定會見嬴政。趙偃認為兩國會盟對兩國都有大利,如果他就此離去,秦國伐楚將功虧一簣,所以他請嬴政盡快結盟。
在結盟儀式上,趙偃臣子上前奏明曾在街上見到燕太子丹,也坦言行刺之人人其實就是太子丹。趙偃佯裝發怒,想用盟約換取姬丹的項上人頭,嬴政被迫應下,待蒙恬用死囚代替姬丹透露奉上,佯裝慟哭。趙偃見此信以為真,也便沒有上前檢查透露真假,索性當場簽下盟書,順利促成盟約簽訂。
兩人會盟結束,趙王偃覺得此時秦燕反目,他正好攻打燕國,甚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