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5年,呂不韋自盡于封地洛陽。回溯此人一生,主政秦國十三載,力輔兩代秦王,赦天下、撫功臣、滅東周,引進人才,興修水利,為秦王政統一天下奠定堅實基礎,而他編纂的《呂氏春秋》集諸子之長,博大精深,流傳至今。
那一日從洛陽歸來,正值秋風蕭瑟,咸陽城內落葉遍地,尤似李斯之心境,凄則凄矣,亦因大秦痛失良相落淚。嬴政得悉噩耗,頓時悲憤欲絕,遂急召眾臣進宮,下令將在三日后誓師滅趙,意為呂不韋報仇。
李斯認為目下并非攻趙之良機,如今關東六國正密議合縱,若是貿然攻趙恐難一舉成功,反倒會促成合縱勢頭。王翦、尉繚等人紛紛相勸,奈何依舊無法平息嬴政怒火,最終嬴政派桓齮揮兵進攻趙國,繼而拂袖離去。
秦軍大營內,桓齮與李信部署戰略,忽聞兵士來報發現李牧在西南三舍之地扎營,于是立即前去探查。與此同時,趙軍亦發現秦軍扎營所在位置,紛紛提議趁其立足未穩,不妨派邊軍鐵騎突襲。
然而李牧并未應允,他考慮到桓齮乃是敗戰之將,不可輕敵,所以吩咐眾將士蓄養精神,待瞅準時機再痛擊秦軍。
事后,秦趙兩軍于肥地對峙多日,秦軍多番叫陣,奈何李牧令趙軍固守營寨不出,只以羽箭阻擋秦軍進攻。趙軍兩寨互為掎角,秦軍欲強攻西寨,唯恐東寨趙兵出擊,若是強攻東寨,則憂西寨策應,實在令其束手無策。
經過幾位將領一同商議,桓齮打算和李牧兩營對壘,計劃在趙軍東西營寨之地建兩座大營,而后分兵攻擊趙軍。結果接下來幾天里,趙軍士卒對此猶如未聞,依舊像往常般龜縮于營寨中,時而訓練嬉戲亦或晾曬衣服,尚未有任何異樣。
秦軍分兵途中遭遇趙軍騎兵截殺,桓齮命令李信帶戰車營前往東西營寨增援,隨后傳來捷報。桓齮率大軍一舉進攻,連夜火燒趙營,怎料天降大雨滅火,趙軍更是趁秦中軍大營兵力空虛偷襲,致使桓齮慘敗,只能號令殘軍西退至平陽駐守。
眼見平陽城傷兵無數,損失近半,桓齮唏噓感喟,繼而吩咐眾人把所有羽箭、石頭、木梁搬上城頭,死戰防守平陽。當天晚上,大批失散秦兵出現在城外,苦苦哀求守城兵開門放行,桓齮看穿這幫人乃是趙兵假扮,立即下令放箭。
次日一早,秦趙兩軍于平陽交戰,李牧命令三軍壓上,徹底剿滅城中秦軍。正當平陽城五萬兵馬難敵,眼見城門被破,傷亡慘重,幸好王翦奉命率軍馳援,李牧聞訊惋嘆殲滅桓齮的時機已逝,索性撤軍離去。
桓齮讓李信帶大家出門相迎援兵,而他因心生愧疚,獨自回營帳留下遺書,以死謝罪。王翦和李信悲痛不已,立誓為秦再戰,必要討回六國以慰眾將在天之靈。
燕太子丹得知秦國戰敗,竊喜萬分,并決定趁著秦國人心惶惶之際逃出咸陽。李信護送桓齮靈柩返回大秦,奈何嬴政遭此重挫后,竟是閉門多日深刻自省,不肯再見任何人。隗狀、嬴傒等人別無他法,只能去請華陽太后喚出嬴政。
轉眼已至五更,天尚未亮,坊間巷閭人流不斷,便見諸多秦民爭相捐糧參軍。嬴政看在眼里,心中頗為感慨,故而體會到“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將是以何種畫面動人心魄。
當天一眾隊伍浩蕩前往洛陽,還未待嬴政抵達,途中忽聞悉燕太子丹喬裝秦兵逃出咸陽,并與韓非、趙佾密謀合縱抗秦。韓非和趙佾親自接回姬丹,向他了解到秦國境內的情況,無論君臣亦或百姓,皆是團結一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關東商賈逐漸違逆上命,暗中和秦人用秦篆締約,謀取財貨之利。考慮到李牧與王翦對峙肥地數月,糧草急缺,姬丹、韓非二人向春平君趙佾許諾,愿返國籌集糧草、采買軍資,助趙殲滅王翦大軍。
嬴政在洛陽悼念呂不韋時,忽然想出對付六國的下一步戰略,那便是以銅鐵商戰為手段爭取六國之民入秦,從而削弱六國國力。姚賈依嬴政委派,準備親赴臨淄游說齊王,使得銅鐵不得經齊入趙,再修國書與韓、魏、楚、燕四國,直接道明趙國戕害大秦文信侯,但凡有助趙軍資者將視為敵國。
嬴傒擔心列國暗中輸送軍資助趙,但嬴政正希望出現如此局面。他料到燕趙素來有仇,恐怕燕國不會助趙,而楚非盛產銅鐵之國,且與趙國相隔有距,韓魏懼秦不敢明來,可是三晉唇亡齒寒,所以只會開禁銅鐵私鑄,以圖救趙,繼而導致糧荒發生。
與此同時,李牧幾次調整部署,奈何王翦仍是閉門不戰,無非是想拖垮趙軍,待其糧草兵馬消耗殆盡。部下有些沉不住氣,想要挑選幾名嗓門較大的士兵到王翦帳前叫罵羞辱,然而李牧認為此招對王翦無用,他讓大家養精蓄銳,隨時觀察秦軍動態。
堪堪寒露,秦三百里大渠修成,嬴政為表彰鄭國不世之功,特賜渠名為鄭國渠。將及正午,兩岸青山,一條白石大溝從峽谷穿過,東西山塬擠滿男女老少。隨著一槌敲響,號角轟鳴,隆隆之聲震蕩峽谷,眼見水灌長渠,在場之人無不動容落淚。
各國陸續運輸資送往趙境,秦使頓弱私下記錄所有輸趙物資,隨即獻策郭開,趁秦趙兩軍對峙肥地之機囤積銅鐵獲利。銅鐵之價瘋狂漫漲,郭開將入趙的銅鐵私自扣下,高價賣出,導致趙軍銅鐵短缺,進退維谷。
嬴政命三川郡守遷庶民入關,直抵渭北,并讓隗狀、羋啟沿途接應,務必使庶民可以安然抵達渭北腹地,王綰則負責督促渭北諸縣為庶民準備好糧種、農具、耕牛。姚賈突然趕來,表示統購齊國銅鐵事成,齊王禁令一車銅鐵不得入趙。
燕太子丹為履行與趙佾的邯鄲之諾,諫言燕王喜助趙抗秦未果,于是便由太傅引薦下,主動去見樊於期。自從樊於期離開秦國,終日藏于燕地境內,現下被姬丹收留,索性出謀借匈奴之道向趙國運送銅鐵,導致銅鐵價格暴跌。
韓非認為稼穡乃立國之本,萬不可隨意荒廢,拒絕開啟私鑄助趙,因此與趙佾等人起沖突。正當氣氛陷入焦灼之際,恰巧此時姬丹來訪,特將樊於期的計策告知趙佾。
而在另一邊,郭開受頓弱指點,以慰勞將士之名入李牧軍中銅鐵來源,沒想到李牧冷言相對,直接點破他中飽私囊。
雖然郭開在李牧那里套不到半點線索,但其手下卻已打聽到趙國銅鐵來源,隨即將消息傳遞給秦王政。思及燕太子丹從中作梗,嬴政派李信截斷由匈奴入趙的銅鐵之路,繼而讓銅鐵價格再度暴漲。
春平君趙佾不聽韓非勸告,更是與他隔閡漸深,直至得知銅鐵之路已被秦軍截斷,不由大驚。頓弱將趙國近況如實告知嬴政,同樣也感慨韓非為人聰慧,不容小覷。
如今冶煉銅鐵之風愈發狂烈,商賈們囤貨居奇,待價而沽;匠人們粗制濫造,賺取不義錢財;貴戚士族們開山冶煉,不問政事,就連庶人們也為追逐利益,拋荒不耕。韓非見此大惱,趕忙諫言韓王安不可虛農事、興私鑄,奈何韓王以及丞相張讓均不以為然。
正因如此,韓非憤怒欲砸窯口,意欲喚醒眾民認知國本穩固之重,奈何大家早已利欲熏心,根本聽不得半句良言。眼見韓國深受其害,韓非子仰天悲嘆,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事者,不可存也。
由于三晉大肆私鑄銅鐵,導致田園荒廢,民不聊生,流民紛紛入秦。嬴政命王翦率領大軍從趙地撤回,銅鐵之價瞬間暴跌,郭開向頓弱抱怨自己賠了錢,而頓弱則指點他可以從糧食入手。
韓國百姓們無糧果腹,每日都在田野挖草根,吃野菜。韓非子早已料到有此局面,但他依然主動前去安撫眾人,恰好得知秦國賑濟流民,并且允諾入秦之人一丁授田百畝,甚至還有耕牛和糧種資助。考慮到庶民一旦西向入秦,三晉將任由秦國宰割,韓非子立即修書于諸國籌措黍米,以饗饑民。
與此同時,三十萬流民陸續入秦,三川郡早已容納不下,只能安排數十萬人趕往函關谷。嬴政積極部署,吩咐眾臣妥善安置入秦流民,順便贊嘆韓非聰慧過人,倒是想要見上一面,遂命秦軍順道進入韓境給韓王施加壓力。
趙佾自愧未能識破嬴政計謀,當初反斥韓非子心胸狹隘,如今落得這番局面,于是親自登門請罪,并與魏霑商議發兵五萬馳援韓國。韓非子并未有所計較,反倒傳書楚國,相信若是楚兵來韓,定能挫敗秦國。
章臺殿內,大臣們逐個上奏關于流民的安置,嬴政決定從藍田大營調撥帳篷十五萬頂,以及在各縣征調十萬石木炭、粟米等物資,繼而送至新秦人聚集地。嬴政認為六國流民拋棄祖業來大秦實屬難得,他不僅是想留住流民的人,還想留住流民的心,無需多久便可成為真正的秦人。
張讓秘密遣寧騰入秦求和,結果姚賈卻將寧騰引薦給嬴政和國尉繚。嬴政未明身份去見寧騰,也對他的長篇大論所欣賞,覺得此人胸懷大志,是個實干之人。
但因無法確定寧騰好壞與否,所以嬴政便讓姚賈帶寧騰去見鄭國,沒想到寧騰被鄭國渠以及鄭國的功業所震撼,在和嬴政兩次談話后心生動搖。嬴政同意息兵罷戰,要求韓非入秦相見。
寧騰返回新鄭后如實告知韓相張讓,韓非子為保國之安穩,于是答應入秦,愿以一人之力熄戰火。趙佾擔心韓非此去兇險,難辨嬴政想法,可是韓非已打算借此機會探知嬴政部署,想辦法離間秦國君臣關系,順便為趙佾和魏霑傳遞情報,方便三晉早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