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趙之兵,嬴政親自誓師,隨著錘鼓相擊,眾將士氣大增,大家對這位年輕的秦王心生敬佩,又是接連幾聲萬歲。公元前229年,秦王政18年,李信、楊瑞和、王翦受領虎符、斧鉞,再發三路大軍進攻趙國,開啟新一輪滅國之戰。
正當此時,趙國陡起波瀾,倡女眼見情勢可危,便與趙王遷攜宗室、大臣迎回李牧,郭開心生不屑,趙佾與他又是一番口舌相爭。李牧認為秦軍三路意欲合圍邯鄲,所以他請命率邊軍長途奔襲,南阻楊瑞和,北挫李信,而后再與王翦對峙井陘,尋機敗之。
趙佾擔心秦軍虎狼,叮囑李牧不可輕敵,但是李牧絲毫不懼,反而信誓旦旦,保證必能抵住秦軍攻勢,只是考慮到王翦善使久峙之策,唯恐趙軍糧草難以補足。
倡女命令趙佾和郭開籌措糧草,奈何邯鄲城存糧僅供大軍一月之需。郭開如實告知倡女,同時坦言趙地連年災禍,黍米籌集困難,再加上齊、燕與趙不睦,其他列國交通已被秦軍阻斷。
思及秦使頓弱尚在邯鄲,倡女立即將他宣召入宮,詢問秦王如何才肯放過趙國,頓弱則表示趙國若不歸,秦斷無可能退兵。
殿內交談未果,倡女遲疑不決,殿外爭執聲漸起,依舊是春平君趙佾與丞相郭開。趙佾認定郭開勾結秦使為間朝堂,隨后向倡女稟明李牧率軍抗秦,現已成功擊退李信,阻擋楊瑞和,同時趕往井陘攔截王翦之軍進攻邯鄲。
由于李牧用兵如鬼,奔襲如電,秦國眾臣紛紛商議如何擊敗李牧之策。一番計議,國尉表示李牧將才不在白起之下,趙國信用李牧方得以幸存,若是想要速勝唯有效仿長平之戰。
然而李斯則認為趙有長平之敗為鑒,必對臨陣換將懷有余悸,所以他提出離間趙國群臣,令其內爭驟起,邯鄲人人自危,君臣互相猜忌。嬴政認同此計謀,并在各方無異議后,議定頓弱傾盡財貨,以秦王特使之身厚饋趙國宗室及群臣,務求趙廷局勢有變,好為下一步做鋪墊。
作戰密會告結,秦方暗謀行事,趙方明旗相抗,整個秋冬時節,邊境戰火不息,兩國將士你來我往,僵持不下。
日復一日,邯鄲糧草再度告急,龍臺宮內君臣商議,與其叫做商議,倒不如是觀郭開和趙佾之間的劍拔弩張。眼見倆人正為糧草爭執不休,倡女不堪其擾,立即要求宗親籌集資金向列國買糧。
待朝會散后,郭開悻悻歸府,不停抱怨李牧大軍如同無底洞。頓弱趁機游說郭開誣告李牧侵吞糧草,聯合部分宗親大臣臨陣換將。
當天夜里,郭開秘調人手攔截趙佾送往井陘前線的糧草,隨后進宮面見倡女,聲稱五萬糧草失竊必與秦間有關,繼而拿出贓物證明頓弱入趙想要拉攏宗室大臣。趙佾奉命調查此事,果然追查到超過半數大臣受賄以及贓款所在,從未想到這筆贓款竟與李牧有關。
縱然趙王遷與其他幾位宗室表示此事定有蹊蹺,決不相信李牧間趙,可是倡女卻在郭開的蠱惑下,仍是派他前往井陘召回武安君李牧。趙蔥代守井陘,怎料李牧在歸途之中,慘遭郭開伏擊。
趙軍入伏,猶如困獸,就連司馬尚也為救李牧身亡。殘兵抵死頑抗,掩護李牧沖出重圍,然而李牧一路縱馬狂奔,行至荒野又陷困境,數百名弓箭手傾巢出動。
眼見郭開走下馬車,一副趾高氣昂的小人模樣,李牧瞬間了然,心頭埋翳猶如繚山暮靄,憤懣難抒。隨著郭開一聲令下,漫天箭雨瘋狂襲來,這位戎馬一生的奇才老將,終遭J人所害。
李牧雖死,邊軍尚存,嬴政傳命王翦先行殲滅邊軍鐵騎,之后再克邯鄲。王翦吩咐部下將帥帳秘密遷往山丘林地,繼而引誘邊軍攻入大營,佯敗后撤,待其進入谷地,秦軍迅速截斷谷口合圍對方。
趙軍聞悉李牧遇害消息,紛紛義憤填膺,打算回師邯鄲誅殺郭開。趙蔥不想辜負李牧辛苦守住的疆土,于是決定保存邊軍實力,趁機逼營奪取王翦首級。奈何趙蔥不知王翦計謀,自以為勝利在望,殊不知已讓眾軍步步走向合圍陷阱。
兩軍精銳對壘,其勢如沸,谷口之內亂石飛沙,長矛相抵互不撤讓。邊軍鐵騎乃是李牧一手帶出來的精銳力量,即便慘遭伏擊,仍以血濺山谷示不屈,高舉鮮紅令旗直刺蒼天。
王翦站在谷頂,眼納殷色,感慨強趙亡矣,略有不忍。這支邊軍用血肉之軀支撐的旗幟,終究還是倒在尸山血海,繼而開啟趙國最后的噩夢。
郭開派人入獄營救頓弱,怎料頓弱卻要求必須拿到邯鄲布防圖,否則絕不離開。事后,頓弱親自去找王翦,表示邯鄲大勢已去,無人防守,應當盡早攻城。王翦認為目下并非良機,趙軍雖弱卻未減銳氣,意志尚存,更無一人棄戈而逃,所以便請頓弱轉奏嬴政,他勢必率軍克趙。
正因王翦計議“困耗邯鄲”,以至于邯鄲城內糧草匱乏,食物短缺,半數士卒面黃肌瘦,無力操握矛戈。如今郭開到處危言聳聽,不僅使得朝堂內外人心浮動,更令倡女與趙王遷也都心生忌憚。
趙佾聞訊大惱,強行拉著郭開入宮,一同稟明誓死不降之志。郭開并無打算為國捐軀,僅是趙佾獨自諫言,希望趙國上下團結一心,君穩坐王位,至于糧草則由他來想辦法,只要堅守邯鄲一兩載,必定會得其他四國兵援。
倡女思襯片刻,索性帶著趙王遷親臨城墻巡視,以安軍心之余,順便聊以慰藉。趙佾與其他宗室舍盡家財余糧,只可抵擋邯鄲一月支撐,此時部下忽然來報趙佾之子久病體弱,活活餓死,郭開待趙佾離開后,于是趁機勸倡女降秦,怎料倡女不允。
趙國百姓無糧果腹,隨處可見爭搶米糧、老弱號哭的場面,趙蔥與趙佾發現郭開相府高價販賣粟米,遂調派一千士卒喬裝難民,趁夜破門入府搶奪糧食以充軍備。郭開知是何人所為,頓時氣急敗喪,于是決定魚死網破,派遣扈從給王翦送信,相約兩方里應外合。
夜幕如期垂至,門客佯送飯食,守城士兵耐不住饑餓,全都放松警惕,結果全都死于箭下。郭開趁亂吩咐眾人打開城門,以箭傳遞信號,王翦率領秦軍重甲精銳,浩浩蕩蕩駛進邯鄲城。
片刻之間,城內交相激蕩起壯烈吼聲,遍地戰火尸骸。趙蔥帶著部眾回身死戰,堅守在通往龍臺宮的深幽小道上,縱然未能成功阻擋秦軍進犯,仍是以壯烈之態奉獻于這片土地,趙國之亡,亡不在趙軍。
王翦命令郭開前去勸降趙王遷,然而此時的龍臺宮內,趙國諸臣在春平君趙佾的號召下,接連高呼誓死不降。郭開入宮勸降未果,未待眾人反應,繼而反殺趙佾。
在場之人見此情形,無不震驚,亦知趙國大勢已去,再做抵抗已是枉然,那種直至沒頂且無力掙扎的窒息感,與其說是恐怖,毋寧說是悲涼。大臣們陸續收劍回鞘,偶有忠良之士決絕自刎,以身殉國。
公元前228年,強趙去矣,邯鄲終是淪陷。趙王遷母子面對秦軍威勢,未經攻打,竟是自行坍塌,帶領宗室奉送銅匣王印以及輿圖。眼見趙旗被王翦從城墻丟下,秦將士歡呼雀躍,對其肆意踐踏。
大秦接連吞并二國,夙愿有望,嬴政不顧大臣反對,執意親臨邯鄲。那日寒露,通往邯鄲的路途無霜無雪,不見四時景象,李斯等人站在嬴政身后,見他褪去昔時稚嫩,傲然屹立沙壑嶺上,俯瞰萬里河山,其氣勢便是要昭告諸國,大秦一統天下勢在必得,天意所向。
秦王車駕隆隆駛向邯鄲,龍臺宮已由秦軍駐守,以倡女、郭開為首的王族降者,整整齊齊排開兩列跪于龍臺殿內。嬴政下令將趙王遷廢為庶人,趙氏宗廟遷至咸陽,趙遷臨去之際回身拜別邯鄲,如今這座王城再無肅穆威懾,倍感落寞凄涼,一班趙國老臣哀呼相送趙遷,以表內心悲痛。
李斯命舊趙官吏清查賬冊,核對田畝以供收繳,嬴傒擔心趙國貴戚士人恐會作亂,王翦認為想讓邯鄲復歸平順需得一兩年之久。嬴政吩咐嬴傒和王綰開倉賑濟庶民,并且削奪士人封邑,以饗庶民。
趙士人擔心秦國行郡縣后會讓他們喪失封地,因此不愿歸降。郭開勒令舊趙士人交出封邑,甚至以棍棒相加。大家經受不住拷打,唯有妥協,怎料郭開竟然借此機會再次從中獲利。邯鄲貴胄遭受這般屈辱,皆懷不臣之心,尤其聽聞公子嘉在代地稱王,紛紛心存僥幸,表面納降,暗中謀劃。
三日過后,嬴政將于邯鄲城外祭奠申越,趙士人有意接近郭開,懇請他幫忙帶進龍臺宮面見嬴政,而后四處縱火引秦軍前來,并派另一批人馬候在郊外,伺機刺殺秦王。郭開見此情形,嚇得拔腿就逃,殊不知嬴政早有準備,王翦等人已在四周埋伏。
申越墓前一番兵戈相交,嬴政臨危不亂,待見趙國士人逐漸逼近,兩旁秦弩瞬發矢羽,叛亂之人悉數身亡。秦王政來到趙姬故居,卻在廢墟中看到寫著“趙姬敗類”字樣的門板,瞬間大怒,命人將邯鄲食邑六百石以上的士人全部斬首,豪門還有富商全都遷至咸陽。
原本郭開知道士人反秦,已經逃離邯鄲,可當聽聞士人反秦失敗,便又立即入宮面見嬴政,仗著自己“趙J功業”望謀求一官半職。然而秦國眾臣將皆知郭開乃是小人,若是留他在秦必成禍患,李斯直接擲出列數罪狀,嬴政下令將其烹殺。
秦斥候來報趙姬病危,嬴政趕回咸陽與趙姬見上最后一面。經趙被秦滅消息傳遍列國,楚國項燕和景涵商議抗秦之策,因此認為應當即刻與魏燕齊三國合盟,方能抵御秦軍進犯。
奈何楚王受令尹蠱惑,整日沉湎于聲色犬馬,雙耳不聞天下事,公子景涵和負芻懇請項燕為楚國挺身而出,唯有除掉令尹方可保住楚國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