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來此并未告之元璋,明是求和實為拖延時間。友諒仍記恨江州之事,除非元璋肯跪地乞降,否則絕不休兵。
與此同時,定邊與必先帶著小隊人馬到江東橋與康茂才碰頭。到了地方才發現,居然是座石橋,根本無法拆除。四下尋找,也沒發現康茂才的影子。想來想去,很可能是中了計。此處河道過于狹窄,如果遭遇偷襲,船艦不保。于是兩人商量,必先去水面較寬的龍灣打探,定邊回大營稟報。
友諒聽聞康茂才未來接應,也又未遭遇伏兵,而康茂才為何又把石橋說成木橋,這著實蹊蹺。可此時的友諒攻城心切,已顧不得許多,命步騎人馬先在龍灣登陸,再派哨騎打探秦淮河的虛實。如此分兵兩路的作法,連定邊都覺得不妥,可友諒心意已決無人能阻止。
果然,分兵讓陳家軍兵力減弱。元璋趁其犄角之勢未成,領兵突襲,分頭擊破。陳友諒的中軍大營本還有十萬大軍,因秀英拖著陳友諒遲遲未能發兵。待前線戰報傳來之時,友諒方知又中計了。但此時兵敗之勢已成,俗話說兵敗如山倒,任友諒再多人馬也擋不住朱家軍的勝勢一擊。元璋趁勝追擊,帶兵直殺入友諒的中軍大營。
友諒萬沒想到,頃刻之間主賓易位,自己成了元璋的階下囚。如不是秀蓮百般哀求,元璋是不會輕易放過友諒。友諒退回江州,池州太平重歸大宋。元璋和秀英看到池州城內,友諒已經為自己建了行宮,雕梁畫棟,奢侈無比。劉伯溫還從行宮中搜出不少書信,大部分是應天府官吏討好陳友諒的奏章。說起來,元璋是第一個向友諒示弱之人,所以也怪不得其他人。于是元璋一把火燒了這些書信,既往不咎。
因此次應天大捷,元璋在將士心中的地位陡升,均愿推元璋為皇帝,建都應天。元璋力排眾議,絕不做這等背信棄義之事。高敏也從大都偷偷逃了回來,雖未求得支援,但她對元璋的真心可見一斑。秀英不愿再棒打鴛鴦,索性成全了二人。
只苦了擴廓帖木兒,心愛之人要嫁給敵人,他只能整日以酒澆愁。朵而只雖把元璋當成好朋友,可擴廓帖木兒是好兄弟。為了好兄弟,朵而只決定只身去應天,大鬧姐姐的婚禮。
朵而只帶著四名隨從進了應天府,路人看到元人進城,都是驚詫非常。剛在客棧住下,朵而只就看到大街上黃旗招展皇駕進城,韓林兒帶著百官親到應天賀喜。這對朵而只來說可是意外收獲,他馬上讓幾名隨從更衣休息,晚上進朱府宰了韓林兒和劉福通,把整個應天府鬧個底朝天。
元璋正在府門前迎客,見皇上駕臨忙請進府,單獨在花園設宴,不與其他賓客同席。隨后朵而只進了朱府,先是打探出韓林兒和劉福通的住處,再去見姐姐。朱府里敲鑼打鼓進行著婚禮時,只有劉伯溫擔心張士誠會趁機來犯,忙著部署軍隊防患于未然。待安排完軍務,劉伯溫靜下心來細想是否還有何紕漏,突然想到朵而只此人不得不防,便命禁衛軍頭領當晚加派人手,以防有人行刺皇上。至于丞相劉福通,劉伯溫沒有刻意安排,能否活過今晚,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如能借刀殺了劉福通,今后大宋就是朱家軍說了算。
這時韓林兒和劉福通正坐在堂上主位,接受新人跪拜。朵而只突然沖了進來,當眾拿出大元皇帝圣旨,任命元璋為應天府達魯花赤,統率應天周邊人馬。韓林兒大怒,以為元璋已接受元朝招安,當即就要起駕回亳州安豐城。幸虧秀英機靈,奪下圣旨一看,只不過是以前命擴廓帖木兒出兵攻打五河的元帝詔書,并非招安圣旨。
這場風波剛平,劉伯溫又出來說話了。劉福通非新人長輩,不應坐在主位,所以除了皇上,另一張主位應當由高敏的娘家人朵而只才有資格坐。剛才鬧事惹眾怒的人,居然大搖大擺的接受新人跪拜,大家都想不通劉軍師到底是何用意。
好不容易拜完堂,高敏在新房里呆到三更天都沒見元璋回來。她不放心弟弟,自己掀開了蓋頭,去尋找朵而只。這會徐達和常遇春正把朵而只關在房間里,嚴加看管,以免他再鬧事。直到高敏尋了來,朵而只才得以自由。經過此事,朵而只看出漢人和元人絕不可能和平相處,姐姐呆在應天以后只會受其他漢人排擠,就想帶姐姐回草原。高敏何嘗不知,可她愛著元璋,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執意要留在元璋身邊。
是夜,劉福通發現皇上那邊守衛森嚴,自己這里卻是不見兵丁。問了禁衛軍知是劉伯溫如此安排,便知其想借刀殺人,急忙離開休息的房間,藏于別處。
四更之時,朵而只的隨從穿上夜行衣,翻墻進入朱府,按朵而只白天留下的痕跡直奔小明王韓林兒和劉福通休息的院落。劉伯溫本加派了人手,可被劉福通識破后,反而減少了一半守衛,讓刺客得以長驅直入,殺到小明王房門前。幸有守衛拼死相搏,才沒讓刺客得手。
元璋聽到聲響,沖出洞房加入戰團。他心里明白必是小舅子胡鬧,派人來殺小明王,所以處處下狠手,不希望留下活口,可還是被劉福通活捉一人。殘余兩名刺客只得逃走。劉伯溫聞知大驚,被劉福通抓住了把柄,只怕他會借機殺了朵而只,挑起元軍與應天的沖突。秀英也聽到了消息,她決意保護朵而只的安全,請劉伯溫速想辦法解決。
此時劉福通正在西廂房嚴刑拷問被抓的刺客,劉伯溫略加思考便有了辦法,忙命朱府家將施都尉連夜搜查各大客棧。找到朵而只的隨從后讓他們明日到朱府,只要裝作毫不知情就能保朵而只平安無事。他還安排秀英去見朵而只,明日在堂上交待隨從人數時要少報兩人,大家要對好口供。安排好這一切,劉伯溫癱坐在椅子上,一個借刀殺人之計功敗垂成。
第二天,劉福通要押朵而只回亳州的安豐城審問。朵而只按昨晚對好的口供,明明帶了四人前來卻只說二人,逃走的兩人也換上元軍服裝,來到朱府作證。劉福通見朵而只抵賴不認,抓到的刺客至死都沒招認,周圍又都是朱元璋的人,只好放了朵而只,隨同皇上一起回了安豐城。暗中,劉福通仍安排了二十余精兵跟蹤朵而只,伺機殺之。
成了婚后的高敏,穿著漢人的服裝,陪弟弟在秦淮河畔游玩。兩人說說笑笑,完全沒注意到身后不遠處有人跟蹤。劉伯溫也深知朵而只的重要性,如果其在應天出了事,元軍就會調頭攻向應天,讓張士誠、陳友諒趁勢發展。他命施都尉領一支騎兵,在明日朵而只離開應天城后,于暗中保護,務必確保其安全進入大元的地界。
第二天,朵而只啟程回大都。半路上遇暗箭,兩名隨從身亡,自己身受重傷。所幸施都尉及時率人趕到,才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