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招兵買馬,廣招賢才也是當務之急。滁州城內告示一經貼出,各地能人都慕名而來,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李善長。此人足智多謀,師從法家,郭山甫曾多次提及,不想今日主動來投。李善長一來,就語出驚人。他讓元璋仿效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
來滁州的一段時間里,元璋和秀英認了侄子文正、外甥文忠和孤兒沐英為義子,而秀英也有身孕在身。因此秀英在家好生休息,安心養胎。在外隨軍照顧元璋之事,就交給了玉婷。如今元璋勢力逐漸壯大,更加引起了郭子興的猜忌。這一日,他聽到線報,孫德崖率大軍前往滁州,就疑心孫德崖要與元璋聯合。為防萬一,他決定帶著天敘和郭山甫去滁州一趟。
其實郭子興完全是庸人自擾,此時元璋正和李善長商量如何以最小代價除掉孫德崖,又不引起亳州的懷疑。孫德崖是因為糧草短缺,才不得不前來投奔,哪知一腳踏進了元璋布下的陷阱。
正在為孫德崖接風時,有兵士來報,元軍繞過滁州攻打定遠。元璋即刻出兵增援,孫德崖向來愛惜羽毛,自然不會同往。滁州城中郭家軍盡出,孫德崖底氣十足,又來濠州鳩占鵲巢那套手段,想借機在滁州占一席之地。當晚,喝得半醉的孫德崖聽到外面傳來悠揚的琴聲。覓琴聲尋去,他看到有絕色美女獨自坐在路邊撫琴,就起了色心。哪知摒退左右正欲輕薄時,撫琴女子一聲大呼,常遇春就帶人沖了過來,將孫德崖蒙上頭臉擄了去。高敏一出美人計,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抓了孫大元帥。
孫元帥沒了蹤影,他的手下自然不會輕易罷休。李善長以柔克剛,面對孫德崖手下的幾個將軍不卑不亢,讓他們抓不到任何把柄,有氣也無處撒。元璋和徐達等人,在城外溜達了幾圈才返回滁州。得知高敏成功抓了孫德崖,心中是又感激又愛戀。
剛抓了孫德崖,郭子興就帶兵到了滁州。他本是揣著一肚子怒氣來的,可看到孫德崖五花大綁成了階下囚,心里懸著的石頭也放了下來。孫德崖也是狗急跳墻,把郭子興讓元璋賣命,以保護親兒子天敘的小算盤都說了出來。還口無遮攔,差點把當初與天敘約定除掉元璋的事說出來。天敘怕丑事敗露,急忙拔劍殺了孫德崖滅口。所幸孫德崖被抓,沒有幾人知道,只要推說是元人行刺就能將此事遮掩過去。孫德崖的軍隊失了主帥,就地改投到元璋麾下。不過從此以后,郭子興與元璋之間的猜忌更甚。
元璋收編了孫德崖的隊伍。郭子興見多年的對頭終于被清除,自然高興。還特地寫了份奏折,將孫元帥被元軍探子“刺殺”的經過詳詳細細做了匯報。亳州的劉福通和小明王不知內情,對失去一名元帥也是深表痛心。
如今兵強糧足,郭子興就開始起了異心。即徐壽輝、張士誠相繼稱王后,郭子興也有了脫離亳州自立為王的念頭。當初元璋投奔濠州,正是因為郭子興不稱王。見郭帥有此意,元璋向郭山甫使了個眼色。郭山甫忙勸元帥暫緩稱王,否則就會像小明王、徐壽輝、張士誠一樣被元軍盯著不放,哪還有時間擴大地盤。郭子興雖然勉強答應,可心里卻很不高興。
大軍休整之后,元璋再次起兵攻打和州。剛離開沒多久,郭子興突然口吐鮮血。天敘和秀英等人忙去找郎中,經診脈郎中確定郭帥是肝氣積郁,又遇風寒入侵,時日無多。三天后,元璋一舉拿下和州。此時接到郭元帥病危的消息,元璋馬不停蹄的趕回滁州。在病塌前,郭子興將天敘托付給了元璋。在他有生之年,終是無法看到兒子成材,只希望元璋能顧念親情,不要斬盡殺絕。
沔陽陳府內,友諒正在慶祝雙喜臨門,一是攻占了安慶,二是秀蓮生了兒子。可沒多久就傳來郭子興去世的消息,秀蓮念及義父恩情,恨不能立刻趕去。但孩子尚幼,秀蓮只能留在家中,吊唁之事交給了友諒和青青。
郭子興葬在濠州郭家祖墳。剛出殯,亳州就傳來圣旨,晉升天敘為都元帥,元璋為副元帥。元璋如此戰功才得副帥,而郭天敘一仗未打一城未得卻承父蔭任了大元帥,軍營里多有忿忿不平者。
任了副元帥的元璋并沒有介意這種名義上的事情,繼續率兵一彭作氣占領了六合、采石、太平等地,讓郭家軍的勢力地盤不斷擴大,成了起義軍中不可小覷的力量。尤其拿下太平后,收編了當地的水軍,自此元璋有了自己的水軍。
就這樣渡過長江一路打到了集慶(今南京)城下,此時滁州傳來消息,秀英為元璋生了個兒子。元璋高興之余,便將攻下江南重鎮集慶作為送給秀英和兒子的禮物。但此戰遭到元軍頑強抵抗,不得不先行撤退。元璋正思索著如何水陸并進,沒想到郭天敘貪功冒進,被叛徒出賣遭遇埋伏,慘死在集慶城下。
郭天敘的死讓元璋正式成為郭家軍的領導人,也就從郭家軍成為了朱家軍?,F在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元璋夾在中間必須抓緊擴大地盤。集慶地理位置絕佳,物產豐富,元璋以此為立足之地,發展壯大后才有能力對抗元軍,并與其他起義軍勢力一較高下。問題是,如何才能拿下易守難攻的集慶城。
經過幾天的商量計劃后,朱元璋親率水軍,分散守軍兵力。趁元軍主力追擊元璋時,徐達率大軍攻城,終于攻破城門,拿下了集慶。占據集慶后,元璋將其更名為應天府,寓意“順應天命”。
元璋有了李善長,友諒也想覓個軍師。青青為他訪得青田有一隱居賢人,名劉基,字伯溫。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軍事、政治、文學上都頗有造詣,曾在朝為官,受人排擠而隱憂于野。等友諒和青青找到了地方,發現茅廬之外有兵丁在把守。張士誠已經先他們一步,派弟弟張士信送來五千銀兩,請劉伯溫出山。友諒正思量著,就看到張士信被趕了出來。生意人就是生意人,帶著銀兩來求賢,不被趕出來才怪。友諒輕蔑的笑了笑,待張士信離開后,才敲響了劉伯溫的院門。
可沒想到,一臉誠意的友諒也沒得到好臉色。劉伯溫得知他就是弒友邀功的陳友諒,更是滿臉不屑,反而指點友諒要無欲無求方能安享太平。友諒白惹了一肚子火,怒氣沖沖的離開,發誓絕不會用這糟老頭子。其實劉伯溫本有意輔佐友諒,這一次就是試他一試。如今看來這個陳友諒有英雄之才無英雄之量,劉伯溫也就打消了念頭。
元璋攻下應天后,迫不及待的想攻打皖南咽喉之地寧國。可糧草短缺,想向亳州請求支援。哪想到因小明王對元璋收留高敏這個元朝J細非常不滿,丞相劉福通要求元璋用高敏來換糧草,否則免談。既然亳州已表明態度,元璋只好另想辦法。
寧國的守軍長官正是朵而只,他和擴廓帖木兒是接到朝廷調派,才帶兵前來支援。高敏執意進城勸降,元璋不放心就陪同著一起深入險境。進得城來,元璋見城內軍紀嚴明,對擴廓帖木兒的治軍之道也有幾分佩服??山语L宴上,擴廓帖木兒只想和德德瑪敘舊,不談軍事,把元璋晾在了一邊。
總算酒足飯飽,兩邊在正堂分賓主坐下,才開始談正事。元璋和高敏還沒開口,擴廓帖木兒反倒先提出了招安。擴廓帖木兒并非異想天開,他早已得到情報,朱家軍糧草不濟又得不到支援,不出十天朱元璋的大軍就會不戰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