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奇來的大雨讓元璋僥幸沖出火海,與徐達、劉伯溫里應外合突破張定邊的包圍圈,逃回池州。友諒氣急敗壞的返回中軍大帳,此次朱家軍雖傷亡兩萬余人,可讓朱元璋逃走是一大敗筆,他心里如何不怒。怒火涌上來,友諒也失去了理智,不顧士兵晝夜作戰,下令各營組建敢死隊急行至池州,必須于當晚拿下池州城。
池州此時也是孤立無援。元璋兵敗,徐達護送他回應天休整,只留常遇春帶著五千老弱士兵把守。常遇春經一場血戰終是擋不住友諒的十萬大軍,不得不從城內撤出。得了池州城,有如打開了應天的門戶。友諒站在池州城頭甚是得意,下令追擊殘寇,取常遇春的頭顱祭旗。
張定邊和張必先領命出城追擊。二人忽見常遇春調轉馬頭殺了過來,張必先曾吃過徐達的虧,不敢貿然迎戰,先派弓箭手射擊。見常遇春中箭落馬,張定邊率軍掩殺。追至六泉口,突然亂箭射來,士兵紛紛倒地。張定邊以為中計,忙撤軍返回池州城。其實這只是常遇春故布疑陣,用少量弓箭手嚇退追兵。二張回到池州不敢據實稟報,謊稱有湯和接應才讓常遇春逃走,總算蒙混了過去。
友諒東進,元璋連敗幾仗。青青還出使隆平,請誠王張士誠出兵,聯合攻打應天府。不過張士誠是個生意人,一盤算下來,自己出兵出力打了應天,最后還是被陳友諒占據,得不償失,所以不愿出兵。而友諒自從天降大雨救了元璋后,一直耿耿于懷,認為只是運氣不佳并非天命如此。秀蓮為他找來道士驅鬼祈福,這道士建議友諒登基面南,應天子之命方能紅運高照。友諒聞言大喜,重賞道士后便準備置徐壽輝于死地。
第二天,友諒命徐壽輝親自攻打太平府。徐壽輝已多年未有征戰,此次親征也未帶盔甲。混戰中,徐壽輝受重傷被送至采石磯。待徐壽輝離開,友諒才派出水軍從水路攻打太平府,一舉拿下。徐壽輝雖逃過戰場一劫,但終被陳友諒殺死在采石磯。
殺了徐壽輝的當天,陳友諒就急不可耐的登基,完全省略了應有的禮儀,如同兒戲一般。他改國號為大漢,年號為大義,定都江州,封秀蓮為皇后,青青為貴妃,必先為丞相,定邊為太尉,鄒普勝為太師,立秀蓮所生之子陳善為太子。當日,鄒普勝得知陳友諒弒君篡位,氣得吐血而亡。自此天完國結束歷史使命,開始了大漢朝短暫的生命。
應天戰事吃緊,秀英親自到漢陽求援。劉福通畏懼漢朝勢力又藏有私心,不愿發兵援助應天。韓林兒對丞相惟命是從,因此不愿接見秀英。哪知這馬大腳毫無規矩,竟然拎著根棒槌直闖皇上寢宮。她這氣勢洶洶的樣子,韓林兒和劉福通見了也是心驚。一個皇上一個丞相連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懂,秀英氣得當場破口大罵。韓林兒和劉福通面面相覷,也不敢出聲,只能仍由秀英責罵。
此時應天也是士氣低落,軍心渙散。連失池州太平兩個重鎮,陳友諒的水軍攻無不克,給朱家軍造成不小的震動。劉伯溫勘察地形后,決定在陳友諒水軍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一舉毀掉這些堅船利炮。最佳的地點就是龍灣,此處河道狹窄,舟船調動不便,正可用紅衣大炮轟之,迫其上岸作戰。只要到了岸上,水軍的優勢就消失殆盡,可以為朱家軍挽回部分劣勢。
而陳友諒覺得勝券在握,已有些飄飄然。還未取得應天,就犒勞三軍,搞得軍營之內鶯歌艷舞,烏煙瘴氣。朱家軍中一些認識友諒的人,也開始背著元璋向友諒示好。這更讓陳友諒信心滿滿,決定三日后發兵攻打應天,隨后北上拿下漢陽。正是這種狂妄自大,讓友諒失去了警惕。當往日老熟人康茂才從元璋軍中逃到太平府投降時,友諒想都沒想就接納,卻不知正中了元璋的詐降之計。
康茂才與友諒、定邊、必先自小相識,友諒知其老實本份,也就未有懷疑。何況康茂才還帶來了應天的兵力部署圖,友諒更是大喜,以為天滅元璋,自己紅運當頭。
高敏為救元璋,連日趕路到大都救援。可哪有朝廷救反賊的道理,朵而只只能推三阻四,把這事推給了擴廓帖木兒?,F在大元朝風雨飄搖,自身難保,擴廓帖木兒手里的軍隊還要保衛京畿重地。不過朵而只提出,如果高敏愿意下嫁,擴廓帖木兒也可以考慮。高敏為救元璋,毅然答應??蓴U廓帖木兒畢竟是蒙古漢子,做不出這種趁人之危的事,何況元朝只有二十萬大軍,只夠防守,哪還能外調打仗。高敏見求不得一兵一卒,就想返回應天與元璋共同御敵。朵而只也不想見姐姐再回應天等死,只能將她強行留在大都。
元璋選康茂才詐降,不僅是因為他與友諒自幼相識,還因為他不會說謊。見友諒時,康茂才身如篩糠,絲毫沒有表現出想急切歸順的模樣。正因如此,友諒才相信康茂才不是詐降。定邊和必先還有些疑慮,當晚設宴想把康茂才灌醉,套出實情。酒到酣時,突然厲聲斷喝,竟把康茂才嚇暈過去。如此膽小怕事,友諒更加確信此人不可能有膽詐降。康茂才清醒后,友諒放心的跟他商量好策應之事,只待三天后在應天城外江東橋會合。
三天后,友諒誓師,船艦浩浩蕩蕩在江面上綿延數里。以康茂才所說江東橋是座木橋,只要拆了此橋,康茂才再打開水門,水軍就能直接駛入金陵秦淮河。到時整個應天都在他的炮口之下,全城軍民除了投降別無他法。友諒想到即將拿下應天,心中喜不自禁,在發兵前與各將領喝上幾杯,算是預祝勝利。
這時,秀英一身男裝,英姿颯爽的走進陳友諒的大營。此時即將開戰,眾人都不知道秀英作為應天府使者前來,是何用意。友諒一見到秀英,也是英雄氣短,剛才的氣概全無,對秀英是客客氣氣似家中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