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帶少部分人馬圍住元人大營,知院建議殺出去,但考慮到現在人困馬乏,乃兒不花沒有答應。聽到外邊故人張玉求見,思考良久,乃兒不花命人打開大營將他放進來。朱棣也要隨同進去對乃兒不花進行勸降,穎國公趕緊阻止,可朱棣說的話有道理,他假裝成張玉身邊的將士一起進入元人的大營。張玉一進來,乃兒不花就指責他背信棄義,枉費齊王對他的看重。張玉自稱在燕王的麾下效命,不齒與藍玉為伍。
當張玉說出此行目的時,起初乃兒不花還不相信明軍肯給糧食給他們,他要求燕王到自己面前,同自己做個見證,他才會相信燕王所說。聞言,張玉身后的朱棣站出來,亮明身份。最終,乃兒不花乃兒不花帶其部下向朱棣請降,而糧食也早就拿進了元人大營。乃兒不花問燕王該如何處置元兵和牧民,朱棣的回答讓他欣喜震驚,只要元兵誠心依附,朱棣會請詔將他們編入北平的軍隊,至于牧民,亦會在北平附近給他們開辟一片草場。
昔日敵對的穎國公和乃兒不花,如今同朝為臣,也真是造化弄人。乃兒不花看向燕王,然后對穎國公說,他有一個好主子。很快,北平捷報六百里加急傳回京師,同時帶回來的還有乃兒不花的金印獸鈕。李善長帶頭跪下為陛下賀,其他官員隨之跪下。當年藍玉獲得又丟掉的金印獸鈕,現在又被燕王拿了回來,朱元璋太高興了,以至于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除了賞賜燕王,也沒什么可以給他的了。
他們回到北平,與山巔上望北平,乃兒不花說這北平似乎小了一些。朱棣告訴他,徐達在時,把北平拆了一些。說到徐達,乃兒不花稱齊王對徐達惺惺相惜,一直想給他留下一壇酒,可惜都沒有機會。妙云對朱棣以身犯險,自然是感到生氣和擔憂的,但生氣過后,她還是提醒朱棣說,幫了朱棣大忙的夏原吉現在還被關在按察司的大牢里。朱棣這才想起來,趕緊去牢里告訴他乃兒不花請降的好消息,夏原吉高喊天佑大明。
朱棣這次之所以成功勸降,離不開夏原吉的幫忙。當時乃兒不花所部已無糧食,僅以樹皮、羊毛等東西果腹,朱棣承諾兵不血刃打贏這一仗,夏原吉冒險給朱棣放糧,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朱棣能上奏表,請皇上蠲免蘇松的錢糧,因為蘇松的百姓太苦了。朱棣帶夏原吉去見道衍大師,夏原吉認出大師是長洲姚先生。道衍提醒朱棣不要得意忘形,這次他的確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可陛下給他的獎賞也不過才一點,這說明朱棣如此令人意外,陛下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古有人負荊請罪,今有藍玉光膀一步一跪求陛下開恩,李景隆和徐允恭都搞不懂他弄的是哪一出。翰林院里的眾多翰林學士吵了起來,為該不該罰不守軍規的朱棣而爭執。朱允炆與海別感情深厚,釣完魚后讓海別隨同自己一起坐馬車,朱允炆把自己的心里話都同海別講。道衍告訴朱棣,陛下沒有想到一層,那就是朱棣永遠是他的兒子。信國公湯和入宮,他是朱元璋剩下的為數不多的老兄弟了,朱元璋問他其他老兄弟在鳳陽是否還干侵占民田的不法事。
信國公并無欺瞞,自從勛貴案后,那些老兄弟都歸還了侵占的民田,只不過有些農戶無法耕種,便總是會把田地賣出,而老兄弟們手里闊綽,他們買田進來,農戶便又成了佃戶。湯和認為,只要他們不違反法紀,這些事都可以不計較的。至于陛下為難的那件事,倒不如召回燕王殿下,讓孩子當著叔叔伯伯們的面說清楚,孩子心里既然委屈,為什么不讓他們把話說出來。朱元璋聽了進去,吩咐太子叫戶部把鳳陽府五年來人丁和賦稅的底冊都報上來,越快越好,另派人去北平詔燕王回京。
李善長讓唐勝宗、陸仲亨等人一概來自己府中議事。這些人都擔心陛下詔燕王回京是要他重掌錦衣衛,因此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李善長吩咐唐勝宗去杭州,無論如何也要見上湯和。可惜最后沒見上,李善長建議這一眾淮西權貴告老還鄉,他還可以為他們跟陛下爭取一些田畝和財產。誰知朱元璋說李善長被他們蒙蔽了雙眼,這些年鳳陽收上來的賦稅越來越多,可鳳陽府的田畝和丁口卻不升反降,這是因為那些功臣每年都在鳳陽低價買田,不僅如此,還要農戶當他們的佃戶。
朱元璋不愿意給田畝和錢財,李善長很為難,終是在朱元璋說出,天子當與百姓共天下,非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話時,徹底撕破了臉皮。李善長氣朱元璋揪著這些事不放,更恨他說要與百姓共天下。他竟在殿上指著朱元璋連罵兩次獨夫,隨后丟下拐杖,拂袖而去。朱元璋已然對這幫曾與他出生入死,如今卻面目全非的功臣徹底失望,他決定復錦衣衛糾劾百官之權,收監李善長滿門。唐勝宗等人在門外袒胸叩闕,祈求陛下準允他們告老還鄉,等來的卻是錦衣衛將他們圍住。
公元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朱元璋以窮治十年前的胡惟庸逆案為名再興大獄,韓國公李善長、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共計八位開國功臣鋃鐺入獄,牽連無算。大案驟發,朝野震動。還在濟南的朱棣,收到父皇速速回京的詔旨。信國公得知諸位老功臣入獄的大事,急忙從杭州又趕回南京。當時朱元璋正在皇宮內鋤地,手上出了很久沒有的繭子。
朱元璋知道信國公是為求情而來,可作為農民出身的他,深知田地和麥子就是老百姓的命,他已經給過這些功臣太多次機會,這一次他不想再妥協后退了。朱元璋的一番話,讓信國公無言以對。還是太子朱標動之以情,認為韓國公他們有錯當罰,但罪不至死,還有朱棣上的奏表,讓朱元璋有所猶豫,他決定再好好想想。太子去接朱棣,內官呈奏表,他的岳丈呂大人請辭了。朱棣回京,朱元璋又把錦衣衛的差事交給他來辦,去獄中看李善長時發現,他把直待咸陽竟屬誰的詩句刻在了墻上。
李善長改的詩,分明是在罵朱元璋如同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咒大明會滅亡。朱標讓他把這件事情上奏給父皇,因為是瞞不過去的。此事,終于讓朱元璋下定決心斬殺這些功臣。昔日兄弟被賜死,他不再顧及任何君臣之禮,直呼朱元璋的名諱,對他破口大罵。唐勝宗、陸仲亨、鄭遇春、費聚、陸聚、趙庸、黃彬等人皆已被闔家斬立決,今日也要輪到李善長了。朱元璋讓太子朱標替自己去送送李善長。
李善長在獄中直呼朱元璋的名號,朱標無奈地問他何必要如此,李善長只是表示,道不同,不共戴天。朱標依律賜其自盡,對于駙馬李祺和臨安公主兩人及其孩子,朱標卻留了下來。朱元璋沒有怪朱標擅做主張,讓他們遷往江浦,命人看管,一概供應如同舊例。朱標認為朱棣此次深入大漠,有大功之勞,不可不賞,想讓朱元璋下令讓燕王、晉王節制沿邊士馬。朱標還想再求一道旨意,朱元璋知道他想求的是赦免藍玉的圣旨,也知道朱標這么做是為了朱棣。寺中的朱棣得知此事,氣得說明天就去陛辭。
朱棣心中是極委屈的,他孤身一人入漠北,為父皇和大哥肅清漠北,何錯之有,雖然他有違節度,可藍玉不也持重有誤戰機?他勸降乃兒不花兩萬兵馬,換來的卻是讓父皇讓他回京的詔旨,是回京后對他的不聞不問,他何嘗不難過委屈。忍著心中涌動的悲傷情緒,朱棣說完這些話很快就走了。朱元璋無可奈何,他也知道朱棣是時候回北平了,他就是心里有些舍不得,朱標聽父皇說這些話,也是滿心酸楚。
京中留守司來報,朱棣已經離京而去。已經年老的朱元璋想起當年朱棣剛成親的時候,那時候他畢竟還在南京,要見上一面總是不難的,如今他又回了北平,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見,朱元璋是真的很想留這些兒子幾天,多再看看他們幾眼。朱元璋準允了朱標的提議,準備擬詔,讓朱棣和老十二等人節制沿邊的將士。藍玉感謝太子求陛下特赦自己,而太子之所以幫他,因為他是雄英的親舅公,是常氏的嫡親娘舅。
呂尚書去世,他留下了遺表,要家人不得請恤。朱元璋下旨命工部治棺槨,賜葬鐘山之南。朱標特許呂氏帶著朱允炆去呂府吊唁,呂氏讓朱允炆對父親的四位得意門生行禮,她教誨鐵鉉、黃子澄、齊泰和練子寧四人,望他們今后仍竭誠事軍。藍玉的新差事已經定了下來,以涼國公暫攝中軍都督府事。朱高煦帶朱高燧跑出去玩,朱高熾還幫他們瞞著,要不是宮人告訴妙云,怕是要被他們三兄弟瞞天過海了。即便妙云護子,她也不得不鞭打朱高煦,好讓他記下這次犯下的大錯。
聽說此事,朱棣趕回燕王府,本要質問她為何對朱高煦如此苛刻,卻反被妙云質問為何總是忽略朱高熾,明明他才是燕王府的世子。魏國公府傳來消息說呂大人過世了,妙云叮囑馬和謝謝他宮中的那些人,同時讓魏國公府以后傳消息快些。其余的親王,也都一一被封塞王,把朱棣等人手中的兵權分得差不多了。夏原吉建議朱棣上奏表為減少俸祿做表率,道衍感慨地說有了這封奏表,陛下和太子一定會對他大加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