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二按例要回京朝覲,太子說朱棣最近也要回來,如果老十二住得久一些,或許還能和朱棣碰上。老十二弟想想算了,還不如買些禮物讓太子幫自己轉交,可惜太子說他準備要去山西巡撫,父皇有意要遷都去西安。至于秦王,也怪不得朱元璋,誰讓他這些年一直不愿意跟王月憫和離。等太子出京后,朱棣才進京。朱元璋夸朱棣寫的奏表不錯,他允了他的奏表,等老十七他們就藩,仍延同此例,歸朱棣節制,朱元璋叮囑朱棣到時候要好好教他們打仗。
太子在西安突發惡疾,御醫說太子殿下已命在不測。幾乎是聽到這個消息的剎那間,朱元璋就暈了過去。呂氏遣退哭啼的宮人,自己卻悲傷得拂掉桌上的東西。烏蘭圖雅很快也將太子病危的消息告訴海別,海別感慨好人總是不長命。御醫說太子得的是來勢洶洶的風疾,身不能動,口不能言,已呈風庳之像。朱棣暫緩歸藩,和秦王和晉王匆匆趕進宮,可是這里是后宮,三位親王不能進入,陛下的口諭傳來,讓他們各自回府,
黃子澄、齊泰和練子寧三人夜里聚集,分析三位成年親王入宮一事,他們要提早做打算,如若太子殿下有事,他們必定會力主陛下遵行祖制,讓皇長孫朱允炆入主東宮,提前做好三位親王篡位的應對之策。朱允炆許下噤口忌,求佛祖讓父親痊愈,可是終是回天乏術,宮中多位醫者也無能為力了。朱標臨死前,堪堪吊著最后一口氣,在圖上圈了太原、西安和北平三處地方后,溘然長逝。遭此打擊的朱元璋也暈了,醒來后傳旨讓秦、晉燕三王各自回府,并先撤下其護衛幕僚。
朱元璋親自給兒子擦拭面容,送他最后一程,天降大雪日,湯和入宮,看到的是一夜憔悴了許多的朱元璋。他交給湯和一道諭旨,從今日起,上十二衛、還有五軍都督府,下轄在京諸衛,統一由湯和節制。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朱元璋的性命就都交給他了。與朱標感情深厚的呂氏,對于朱標的突然離世,亦悲傷難抑。朱棣以喜凈為由,撤掉了自己的護衛幕僚,同時讓人去把道衍大師請來,他要為大哥誦經。這幾天,他整日把自己關在書房,也不愿意出來。
陛下必然是會派人盯著這幾位親王的,因此他也知道燕王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誰都不見。妙云回京,在馬車上聽徐增壽說,京中有人在傳太子臨終前圈下的那三個圈,是說害自己的人是這三位親王中的一個。今日陛下還放出了三位親王的護衛幕僚,大概是想看看三位親王到底和此事有什么瓜葛。至于朱棣,徐增壽老實告訴妙云,這幾日朱棣一直把自己關在書房里,誰也不肯見。這也能理解,最疼愛的他的大哥突然去世了,換作是誰,都是一時不太能接受的。
太子的那三個圈是按照三位親王的年齒來畫的,先是西安,然后到太原,再然后到北平。太子殿下薨逝,與大哥感情深厚的朱棣悲痛不已,哀痛至萎靡不振。燕王妃妙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朱棣能夠振作起來,因為他不僅僅是太子殿下最疼愛的弟弟,同時還是自己的丈夫,是高熾他們的爹。妙云轉告道衍的話,朱棣現在是關心則亂,這一年朝中發生了太多的大事,不管朱棣要做什么,總要先保住自己才好。
坊間也有人在說道太子臨終前畫的三個圈,有人說太子殿下畫圈的意思是兄終弟及,要陛下江山傳給弟弟。齊泰聽到這個流言,急得要去稟告陛下,被黃子澄拉住,又聽聞朱棣派了錦衣衛在街上到處抓傳播謠言的人,齊泰頓時覺得燕王手段十分高明。陛下召了三位親王入宮,問他們是誰派人上街抓人。朱棣承認是自己下令的,并說出自己這么做的緣由,朱元璋問他,那太子殿下臨終前畫的那三個圈究竟該如何解釋。
朱棣流著眼淚說,太子的意思乃是讓他們三位親王輔弼陛下,拱衛大明。后來朱元璋擬旨,秦王和晉王歸藩,卻唯獨留下了朱棣,晉王有些不滿,秦王與他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因此他提醒晉王說,有些事是勉強不得的。海別收到消息,弟弟伯顏帖木兒已經投效到卓里克圖汗麾下了,但她不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已經被錦衣衛盯上。呂氏冒險寫信差人傳給齊泰等人,讓他們務必保護皇長孫周全。陛下把燕王留在京師,已經讓眾人生疑。
齊泰等四人是支持朱允炆成為儲君的,開始想方設法聯絡各方官員,而第一個上奏表的人,他們選定了藍玉。藍玉承此情,很快寫了奏表上奏,朱元璋一看就知道是有人讓他這么做,他一問,藍玉也沒有隱瞞,直言是齊泰。朱元璋提出一點,他可是朱允熥的舅公。藍玉認為,朱允炆比朱允熥強。藍玉走后,朱元璋感慨道,藍玉倒是有長進了。選藍玉來當第一個上奏表的人,道衍說這招很妙,現在朱棣只需要等待即可。
譚淵來到京師,見過朱棣后,隨即去見妙云,稟告海別的確與探馬軍司南面房有瓜葛。當年涼國公曾向陛下稟明秦王妃是探馬軍司南面房的掌權者,實則說的是朱棣,因為當年奉旨查案的是朱棣。而他沒有將海別涉及探馬軍司一事稟告給陛下,是因為在這個節骨眼上,要是讓秦王牽扯進來,免不了會生事。譚淵這番考慮實乃有用,妙云謝過他以后,又叮囑他切不可將這件事說出去。朱元璋在馬皇后的牌位上哭泣,一邊是孫子,一邊是兒子,他真的不知道立誰好。
鐵鉉去燕王府上,懇請他上表給陛下,立皇長孫為儲。可看到朱棣的反應和回答,鐵鉉便知道,朱棣也想當太子。鐵鉉失落地回府,遇上了夏原吉,誰知夏原吉是贊成燕王當儲君的。二人意見不一致,為此展開一番爭辯。
夏原吉認為應立燕王為儲君,一來是因為朱棣有這個能力,二來是因為皇長孫尚且年幼。如果是皇長孫入主東宮當儲君,那朱棣以后該如何自處,況且他也不是坐以待斃之人。鐵鉉立刻反駁說,皇長孫是寬厚仁慈之人,可這話夏原吉并不認同。第二天上朝,夏原吉帶頭,請陛下早定國本,眾臣附議。朱棣的心機讓其他人嘆為觀止,齊泰和黃子澄認為如此下去,要立燕王為儲君的人會越來越多。他們不能看著事態就這么發展下去,于是鐵鉉、黃子澄、齊泰和練子寧等官員,齊齊跪在殿門前。
朱棣有些生氣,沒想到鐵鉉他們如此容不下自己。道衍看得明白,朱棣的弱項就是從未理過政務。鐵鉉足足跪了一個多月,終于讓陛下動搖,讓他在東陵與自己見面。鐵鉉認為,宮中事務半出東宮,重開科舉之后,朝中新晉官員,也大多都是先太子一手拔擢。陛下并未被說服,鐵鉉繼續說,如若立皇長孫為皇太孫,那諸王以皇叔之尊,足以自保,若立新長君,那朱元璋百年之后,先太子諸子是否還有命在,不得而知。正是這番話,終于讓朱元璋下定決心,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陛下遣使去告訴朱棣,朱棣便明白自己這回輸了,他吩咐下人去告訴妙云,收拾行李準備回北平。大朝日,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棣悻悻回到北平,經此一遭,他明白自己已經危如累卵。他率三千燕軍衛,親臨前敵,在戰場上發泄怒火,端掉了元人的多處營地,可也戰死了三百多燕軍精衛,在張玉的勸誡之下,朱棣這才打算班師。聽聞朱棣每戰都親臨對敵,妙云也不如何是好了,道衍知道朱棣郁結于心,看不透自己的心結,道衍還是說要等,等到陛下看清楚他自己到底心疼誰。
張武回京送捷報,陛下問朱棣有沒有受傷,張武不擅撒謊,陛下讓他說實話。張武只好如實稟告,聽聞兒子受傷較為嚴重,朱元璋心疼極了。湯和交卸了京師兵權,向陛下請辭回鳳陽,朱元璋愣怔片刻,眼中含淚,到底還是同意讓他回鳳陽種田去了。看著湯和離去的背影,朱元璋心中感到酸楚難過。他何嘗不想卸下這大明江山的重任,回老家鳳陽,但他不能。湯和卸任后,朱元璋讓傅友德接任,而李景隆則接替徐允恭當太子太傅。
藍玉對李景隆和傅友德坐上了與自己平等的位置而大怒,在他看來,李景隆他們根本不配與自己平起平坐。徐允恭現已是魏國公,陛下傳口諭,讓他扈從皇太孫巡撫沿邊。皇太孫也有話讓宮人轉告徐允恭,所謂的國師國傅皆是名分而已,即便沒有這些名分,徐允恭也一樣是大明的肱股之臣。徐增壽注意到徐允恭看著那副盔甲,遂叮囑妹妹妙錦以后給大姐寫信小心些。
徐增壽還說,大哥素來與姐夫不合,況且北平的大將軍又都是父親曾經的部下,大哥也曾在北平軍中待過,免不了他會有些別的想法。太子之所以讓大哥扈從巡撫沿邊,目的一定沒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