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沒有接受朱允炆的旨意,稱不敢以一己之功,而置二十萬大軍于險地,如果朱允炆不允,那他只能卸任掛印回京。對此,黃子澄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朱允炆也只好任由李景隆這么做。在這個節骨眼,朱棣決定讓張玉去找寧王,讓他相信自己已經陷入絕境,再分不出一兵一衛。道衍大師匆匆進來,李景隆雖然不如趙括,但他手里面實實在在有著五十萬兵馬。燕軍以一當十,克之困難重重。而朱棣已經決定去尋求外援,他會留兩萬兵馬在北平,望道衍大師幫助朱高熾和妙云守住北平。
朱棣即將離開北平,臨行擁抱了妙云,此生能娶到她,是朱棣的福氣。他轉身叮囑了朱高熾幾句后,撤走盧溝橋的守兵,尋求外援去了,讓朱高熾務必守住北平等待自己歸來。李景隆亦很快得知,立刻下令全軍拔營,兵進北平。朱高熾帶著兒子朱瞻基一起守城,此舉雖危險,卻能讓眾多守城將士死心塌地地守好北平城。妙云擔心李景隆知道燕軍主力不在北平,必然傾盡全力來攻打北平。此時李景隆雖然不確定朱棣是否在北平城內,但他知道,朱棣絕對不會一昧地守在城內任人攻打,當年他對徐達說的計策,李景隆仍還記得。
明軍攻城三日,探子回來報說未見到朱棣,以及張玉和朱能等人,李景隆立刻分析,朱棣極有可能去了大寧。他傳令陳暉,讓騎營廣派斥候,帶上煙花為記號,根據燕軍騎兵人數放煙花數,同時著人上奏,讓陛下下旨,盡快讓魏國公前往大寧接管兵權。寧王和屬下探討朝廷派遣五十萬大軍征討燕藩,可燕王手里的兵馬才有多少,朝廷真的只是為了一個燕藩嗎。寧王沒有反志,但也不愿像幾個哥哥一樣被人魚肉。另一邊,朱允炆聽從了齊泰的建議,還是沒同意讓徐允恭去接管大寧兵權。朱允炆升了陳亨的職,可他沒想到,陳亨早就投靠了朱棣,他還給李景隆傳了假消息說朱棣沒來松亭關。李景隆不得不下令,讓大軍在十日內攻下北平。
朱棣親統大軍來到了大寧,大寧內部,原本隸屬燕王手下的將士議論紛紛,陛下專寵左班,對武將苛刻,眾官員已經對朝廷失望,心已經向朱棣那邊傾斜。就在此時,朱棣走了進來,朵顏三衛的印信接踵而至,他坐擁朵顏三衛人馬及以前的部下,殺進了寧王府,寧王朱權投降。明軍的猛烈攻擊,攻入了彰義門,妙云穿上鎧甲,帶城中將士家眷和府內內侍上城,齊力抵御入城門的敵軍。朱高煦十分沮喪,母妃連內侍都拉來一起守城了,他覺得北平城守不下去,提議朱高熾帶著他們一起,趁著夜色逃離北平。
雖然朱高熾身體羸弱,可志氣卻不輸一分,即便最后的結果是戰死,他也絕不會棄城而逃。夜里起風后,妙云立刻下令備水澆城,次日,李景隆看到不遠處的北平城,儼然已成了一座冰城。斥候發煙花示警,李景隆如墜冰窖,看來燕王朱棣要帶援軍回北平支援了。肅清周圍的斥候之后,朱棣下令全軍固守營地,有擅敢出戰者斬。李景隆對于朱棣的這個用兵法,卻不甚上心。
鐵鉉奉旨押運糧草,已至大軍大營,李景隆親自去迎接。他撤走營中其他護衛,單獨與鐵鉉說話,鐵鉉看得出來他心中不安。李景隆把自己的心里話全部說出,朝廷的兵馬多少年沒打過仗了,而燕山衛是久經沙場,這一仗實在沒有勝算。況且他從小和朱棣一起長大,感情非同小可,可現在對外卻只能一口一個燕庶人地稱呼朱棣。他完全可以撤軍,但朝廷要這個臉面,可能他前腳剛走,朝廷后腳又派一個大將軍過來,既然此戰避無可避,那還是讓他來統率大軍對陣燕軍罷了。
白河冰凍之日,就是燕軍大軍來襲之時。白河冰凍之后,南軍和燕軍打了起來,李景隆適時下令鳴金收兵。今日的李景隆,用兵之法已然成熟,非吳下阿蒙,朱棣叮囑張玉的兒子文弼,在戰場上不可有婦人之仁,只有活下來的人才能論對錯。朱棣猶豫要不要和南軍決一死戰,畢竟南軍現在已成哀兵,即便是困獸之斗,也免不了燕軍大量傷亡,朱棣不想折損這么多的士兵。張玉知道他這么想的用意,可他卻反對這么做,若縱南軍南歸,傷了士氣不說,給了南軍歇氣重振旗鼓,才是最可怕的。
張玉所說不無道理,朱棣最終決定明天與李景隆決一死戰。朱高熙來到營中,告知朱棣關于北平守城的情況,談及大哥朱高熾帶著侄兒朱瞻基誓死守城,城中軍民死傷七七八八,朱高煦本想讓朱高熾帶著侄兒先逃出北平,但是最后朱高熾卻讓朱高煦帶著母親和弟弟離開,朱棣萬般感慨自己有朱高熾這樣的好兒子,朱高熙也眼含熱淚地說他有一個好大哥。翌日,馬和叫了朱棣好幾次,他才施施然地起來,對即將要到來的大戰,似乎沒有絲毫的緊張。第一日大戰后,死傷眾多,馬和聲稱自己有破敵之術,朱棣便把他叫進去。馬和學過航海之術,與此時的兵法用處有相似之處。在馬和的建議下,朱棣下令在冰天雪地的夜里,趁夜襲營。
馬和的計策果然有效,南軍內部暴亂,互相殘殺,李景隆聲嘶力竭地讓他們各自回營,卻一點用都沒有,他自己還被射中一箭。北平那邊正在打仗,朝廷這邊卻建議盡快舉行鄉試和殿試。北平學子想偷偷出城去趕考,被守軍誤成是探子,朱棣幫這些讀書人解圍,并且極力支持他們去參加考試。城門上的道衍看到朱棣的做法,不禁感慨朱棣英武。在這個節骨眼上,黃子澄和齊泰舉行考試的這個做法不可謂不妙??芍扉φJ為,等他勝利后,是絕對不會用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三人的。
楊子榮是夏原吉的學生,在此時考試中高中,成為翰林編修。楊子榮去見夏原吉,告訴他朝廷在白溝河打敗,曹國公已率殘部退往濟南。朝廷發兵征討,屢戰屢敗,傷亡近十萬,步騎九萬之眾投降燕軍,朱允炆怒了,黃子澄等人現在也不敢再瞎出主意,紛紛扣頭不敢言語。此戰后,燕軍必然會揮師南下進攻濟南,朱允炆下令讓李景隆收攏潰兵,死守濟南。朱棣也已經決定,進攻濟南。李景隆什么都不顧了,竟然從南門逃走,只留下鐵鉉和盛庸守城。
張輔將朱棣給鐵鉉的信置于箭簇上,射向城門給鐵鉉,鐵鉉打開一看,是勸降的書信,鐵鉉沒有答應,并且還給朱棣的是一篇文章,說他是欺世盜名的小人。朱棣下令十日后拿下濟南,可盛庸畢竟不是泛泛之輩,這一打竟然打了一個月,燕軍仍然沒有把濟南拿下來。此時的朱棣,沒有聽從下屬提議,執拗地繼續攻打濟南。道衍托陳亨老將軍前往濟南時轉告朱棣,若濟南此戰不利,則當斷立斷,不要圖一城一池之得失。
后來鐵鉉忽然差人送來信件,稱他早就有了投誠之心,只是盛庸看得太嚴。他已經拿下南門,望朱棣能在卯時率精騎從南門入濟南。朱能和張玉均覺得此事太過蹊蹺,朱棣不宜輕信,可是朱棣認為鐵鉉是一個正人君子,不會干這種詐降投誠的事情。但他不知道,鐵鉉和盛庸早就在南門埋下重兵,就等朱棣入甕了。鐵鉉到底還良性未泯,沒想要朱棣的命,再三叮囑士兵留活人,而盛庸擔心有萬一,因此早已準備充分。
卯時,朱棣騎著馬慢慢靠近城門,張輔眼尖地看到城門閘口有異動,他立刻出聲提醒,城門閘口落下來,斬斷朱棣戰馬的脖頸,朱棣從馬上摔下來,好在沒有大礙。張玉護著朱棣回到大軍中,朱棣回頭看了一眼,眼中滿是被欺騙的憤怒情緒。他下令用火炮炮轟濟南城門,可鐵鉉竟然在城門上掛出朱家的牌位,朱能無奈地將此事告訴朱棣,朱棣更是火冒三丈。道衍決定要去接應朱棣,他覺得朱棣在濟南已經有些意氣用事了。
平安率軍突襲燕軍糧道,陳亨老將軍受重傷,死傷人數眾多,糧食盡數被毀。張玉和朱能都請朱棣班師,朱棣只得答應。燕軍退兵后,鐵鉉和盛庸喜出望外,這個消息傳回朝廷,朱允炆大喜,晉鐵鉉為兵部尚書,盛庸為平燕將軍,不日即將挺軍北平。盛庸很快率軍出了濟南,決定要在東昌與朱棣的燕軍野戰。雙方數萬兵馬對陣,朱棣向來都是沖在最前面,盛庸想派人擒殺朱棣,但他和將士穿的都一樣,根本分不清。
鐵鉉此時心狠手辣起來,竟下令將兩隊人馬全數斬殺,他們藏身之處被發現,燕軍射之以弓箭,鐵鉉中了一箭,盛庸護著他落荒而逃。此時,朱棣已經受傷,南軍也已將他們團團圍起,張玉和張輔拼死護著朱棣,讓朱能等人帶朱棣離開。張玉最后被南軍圍住,盛庸勸他投降,張玉拒絕,終壯烈赴死,張輔被俘。朱棣咬著牙讓朱高煦和譚淵帶著三千精騎去突襲南軍的糧道,突襲成功,南軍只剩下一月的余糧。
朱棣讓朱能去傳話,他愿意用俘獲的南軍千戶等百余人,換張玉全尸和活著的張輔等一眾燕軍將士,鐵鉉表示茲事體大,要與盛庸一同商量。盛庸正在幫張玉整理遺容,他告訴鐵鉉,這一戰雖然是重創了燕軍,但他們也是損兵折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