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這個做法,讓朱棣感到氣憤,卻又沒有任何辦法,只得叮囑三個兒子替自己入京吊孝,可他的話里分明不同意。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朱允炆這是想以燕王的三個兒子為質,約束燕王的行為。燕王同道衍大師談話,近日朱允炆已經讓黃子澄和齊泰同參國事,雖然沒有明說要設立丞相,可朱棣認為他這是巧立名目,改弦更張,可父皇薨逝不過一個月,朱允炆就敢這么做。另,朱允炆的年號已經定下,名為建文。開國皇帝為武帝,繼者為文,這本無可厚非,可朱棣是個武人。
道衍差人抄了先帝的遺詔,根據遺詔上所說,現在朱棣能節制安排的兵馬,恐怕只有護衛王府的三衛兵馬了。朱棣才剛剛失去父皇,根本無暇看遺詔,更不知道還有這回事。道衍不得不提醒他,新帝登基要推行新政,首先要集中事權,那么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像朱棣這些德高望重的宗王。看到朱棣身陷悲痛,道衍一時情急,對他沒有了該有的禮節,這倒是讓朱棣清醒。很快,建文帝朱允炆叫來大臣商討該如何削藩,該什么時候削藩。徐允恭想說服他不削藩,可他話還沒說完,就被朱允炆打斷了。
燕世子及其兩個郡王都在京師,朱允炆不怕朱棣,因此先從五叔周王下手,他把這個棘手的差事交給了李景隆。周王被抓后,朱棣寫了一封奏表,不偏不倚,道衍大師說這封奏表極好,日后朝廷如果繼續削藩,只能先削那些時有不法的宗王,如果要對朱棣削藩,那天下都可看到朱棣的冤屈了。馬和進來稟告朱棣,他在花園外看到了葛長史,朱棣略微一想,便讓馬和把這封奏表交給葛長史,然后讓葛長史將奏表帶回京師。聽完朱棣的奏表,鐵鉉臉色凝重,夏原吉亦看透了,燕王此后必不會自安的。
不久之后,建文帝連削四王。道衍再次提醒朱棣,這四位親王曾有不法事,因此從建文帝的角度來看,他做得沒錯。接下來,朱允炆要動的是湘王朱柏,盛庸負責此事。可當他趕到湘王府,卻看到府上火光一片,湘王朱柏攜其王妃,自焚而死。朱允炆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可方孝孺還讓他繼續議湘王的罪,畢竟朝廷的體面要緊。朱允炆自小與湘王朱柏一起長大,不可謂沒有感情,因此湘王死了,他亦非常痛苦,可這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朱棣聽到此噩耗,又看到朝廷給湘王惡謚,竟悲至吐血,不久后生病發瘋。鐵鉉有本啟奏,為湘王和燕王鳴不平,夏原吉等官員跟著附議。下朝后,朱允炆立刻下旨將鐵鉉和盛庸貶離朝廷。王府養起了鵝,對外理由充分,實則是借鵝叫聲掩蓋地下密室的打鐵聲。朝廷張昺張大人來看朱棣,實際上是試探其是否真的裝瘋賣傻。燕王妃則將朱棣的脈案和幾位郎中的住處都告訴這幾位大人,并讓他們代呈朝廷,望陛下準允朱棣的三個兒子回來看看他們的父親。
山東是北平南下的必經之地,所以鐵鉉選擇在山東任職。夏原吉聽懂了鐵鉉的意思,他說朝廷怕是用不到鐵鉉了,因為陛下近日在大量調撥軍資,他已經先下手為強了。朱允炆已經準允燕世子攜其兄弟回北平,他還故作關心狀叮囑他們回去好好照顧朱棣。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偷了徐允恭的馬,拋兄棄弟獨自回了北平。不久后,海別和烏蘭圖雅也離開了京師,身后是依依不舍的朱允炆。妙錦和徐增壽送燕世子等人上馬,目送他們離開。
斥候傳回消息給北平,后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耿瓛,是長興侯的三子,率步騎三萬,已進駐山海關。朱棣看得清清楚楚,長興侯的長子娶了朱允炆的親姐姐,所以在朱允炆的眼中,這才是自己人,朝廷圍在北平外的軍力已有九萬余眾。本以為朱棣手里還有燕山三衛的一萬六千兵馬,但張武進來告訴他,都司那邊剛得到消息,朝廷已下令調燕山三衛赴開平統歸宋忠節制,另調兩衛邊軍接管北平城防。不僅如此,陳亨也轉任大寧行都司都指揮使。
朱棣得知朱高煦回來的消息,便詢問朱高熾和朱高燧是否回來。對于拋兄棄弟,單獨回北平的朱高煦,妙云恨鐵不成鋼,生氣地鞭打他,后被朱棣阻止。隨后,朱高熾和朱高燧也回來了,令人意外的是,隨同他們回來的還有海別。海別同朱棣說了一些話,都是關于先帝臨終前所說的話,朱棣相信她所說的是真的,他也有信心能守好北平。朱允炆下令,捉拿道衍及其燕王府一干不法官員,張大人和謝大人隨同軍隊一起前行。
朱棣以天子之叔,卻不能保旦夕之命,被逼到如此地步,還有什么不可為,朱棣欲策反張謝,可兩人不愿意,最后被朱棣斬首。其余的軍士,忌憚朱棣,結果追隨了他。文人不識趣,這些武人倒更識相一些。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八百親衛在北平起事,北平守軍倒戈相從,靖難之役爆發。朱棣起兵,事出有因,因此追隨他的軍士眾多,他的理由亦非常充分。朱允炆十分生氣,方孝孺卻賀他,聲稱燕王朱棣已經自絕于先帝和天下,陛下可無憂矣。
宋忠騙手底下的燕山三衛說朱棣已經殺害了他們的家人,因此起兵后,燕山三衛無人來投。朱棣勝券在握,根本不擔心。次日,燕山三衛的諸多家人眷屬隨同朱棣一起前去,呼喊燕山三衛開城門投降。剎那間,宋忠就被殺了,燕山三衛倒向朱棣。朱允炆宣曹國公李景隆覲見,李景隆卻建議陛下召魏國公徐允恭入宮覲見。徐允恭提到了寧王朵顏三衛,同時表示自己愿意為陛下分憂,前往寧王處接管寧王兵馬,可朱允炆仍然防著他,所以沒答應。
朱允炆在朝上下旨后,提醒長興侯勿讓自己擔上殺叔之名,皇太后呂氏為此不滿,覺得兒子這是婦人之仁,朱允炆不以為意。而朱棣聽聞此事,嘲諷自己竟然不知道還有如此孝順的侄兒,寧王朱權分給陳亨的兵馬不多,朵顏三衛亦不在其列,理由是附近有元人騎兵出沒,不可派出去太多軍衛。朝廷的二十萬兵馬在真定和松亭關止步不前,朱權也敢首鼠兩端,朱允炆不免擔心,屆時會有別的藩王對朝廷生出輕視之心。
如果諸藩合流,朱允炆自知這個皇帝便無法自處了,所以這一仗無論如何都要打,他擬諭旨給長興侯,令他務必持重用兵。朱棣手法詭譎,在對付雄縣和莫州時,不費一兵一卒,便把這兩處兵馬全部端了。張武和張玉的兒子張輔在此戰中,功不可沒。長興侯耿炳文得知此事,大發雷霆,他下令將這些失責的將領拉下去等候朝廷發落。此戰,長興侯已然盡失先機,他下令讓顧成率軍回師真定,三日后在城外合營。
朱棣允許耿炳文和顧成兩部軍馬合營,張玉不解。朱棣解釋說,耿炳文素來用兵謹慎,他若是守真定,他肯定會在城外下寨,到時候哪些兵該進城,哪些兵留在城外,則是一個學問。朱棣之所以無視他們合營,是想讓耿炳文覺得他見好就收,不敢輕舉妄動,然后耿炳文就敢把全部大軍都留在真定城外。耿炳文所部本就是各地抽調軍馬,不相統屬,朱棣利用這一點,適時出兵,此戰可定。
長興侯剛下達好命令,就聽到外邊一陣喧嘩,有人偷襲大營,眼見場面難以控制,在屬下掩護下,耿炳文跑掉了,可老將軍顧成被抓。朱棣并未為難他,相反,對他尊敬有加,命人趕緊給他松綁,送下去休息。耿炳文打算死守真定,朱棣了解他守城的功夫頗深,當機立斷班師回營,不再耗時在真定城。朱棣明白,此后朝廷必舉全力興戰,而燕軍軍士加起來也才十萬,打是打不過的,朱棣下令讓張玉統率大軍返回北平,同時帶回顧成,叮囑燕王妃好生照顧顧老將軍。
看到燕王妃對自己禮遇有加,顧成終于動搖,倒向了燕王這一邊。朝廷這邊,方孝孺建議對逆徒嚴加懲治,治顧成之罪。很快,朱允炆在朝上下旨,捕拿顧成等人,旨到之日,就地斬殺。至于長興侯耿炳文,等選定另外大將軍后,回京聽勘。朱棣帶了張玉之子張輔去見陳亨老將軍,陳亨不便出行,讓鄭亨代替自己與朱棣見面。鄭亨告訴朱棣,顧成老先生的四子皆被陛下斬首,而陳亨已經決定誓死追隨燕王。
鄭亨代為轉告朱棣,陳亨說此時不宜去找寧王,自興兵以來,寧王持觀望態度,若朱棣貿然找上門去,寧王可能會對他不利。但大寧是一定要去的,只是不是現在,等朝廷大兵來襲之日,就是朱棣進軍寧王大軍之時。道衍建議朱棣讓妙云寫封信給徐允恭,朱棣知道妙云會為難,卻不知她早就寫好了信,只希望朱棣到時候留徐允恭一命。朱棣問她為何確信自己會贏,妙云信誓旦旦地說,自父皇和先太子之后,便無人再是朱棣的對手了。
妙云的離間計生效,妙錦也不著痕跡地將特地剪開的信給了宮里太監,朱允炆于是看到了妙云寫給徐允恭的信,齊泰諫言,不可派魏國公去討伐燕王。而這個大將軍的人選,自然落到了李景隆的頭上。李景隆將大軍停在了河間府,徐允恭立刻進宮,向朱允炆提進軍建議。他所提議的用兵法,聽起來不錯,終是說服了朱允炆,朱允炆立即下旨傳給河間府的李景隆,讓他即刻出發前往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