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官沐敬向朱棣和妙云行禮,他是鄭和下西洋前從司禮監調過來伺候朱棣的親隨,看起來很伶俐。朱棣和妙云聊到了孫子朱瞻基,夸贊朱瞻基讀書和弓馬都好,和太子小時候一點都不一樣,而后兩人又再聊了幾句后,妙云就昏睡過去。后來朱棣叫來盛太醫詢問,盛太醫只好說實話,她的身體在這些年沉疴太深,已是積重難返,她的脈象已呈油盡燈枯之相。朱棣讓他無論如何都要醫治好妙云,可生死司命,皆是天數,盛太醫只能盡力而為。
盛太醫曾幫朱棣治好了風濕,還救回了一個奄奄一息的太監,所以朱棣一直認為盛太醫是生白骨活死人的名醫,可就連他也無法幫妙云治好病,朱棣得是多絕望。妙云身體不適,朱棣下口諭,宮中不再殺生,除坤寧宮之外,各宮一律齋戒;今年的死囚,一律暫緩,有條件的可降罪赦免。同時讓派人去靈谷寺,請哈立麻大師攜眾僧為皇后祈福。宮人下去后,朱棣大哭出聲。
徐允恭先妙云一步離開人世,徐府現只剩下妙云和妙錦兩姐妹。妙云不懂朱棣為什么要逼死大哥,她本以為自己和二哥徐增壽幫朱棣,便能讓他放過大哥徐允恭,可是到頭來,二哥沒了,大哥也撒手人寰。妙云心中亦滿是酸楚,她還沒來得及說話,人就暈了過去。朱棣下旨讓徐允恭長子徐欽承襲魏國公爵位,說完這些,朱棣趕忙走進去看妙云。妙云已經打扮就緒,她此時此刻想單獨和朱棣兩個人待一會兒。
妙云有些事情要告訴朱棣,當年隨同她一起守北平的將士家眷,她每年都有薄賞,她希望自己走后,朱棣能記得對他們多加照拂。妙云躺在朱棣的懷里,絮絮叨叨說起在鳳陽的回憶,然后慢慢地斷氣了。朱棣悲痛欲絕,三日不食不眠,并且不讓妙云入殮。朱高熾不得已,請來了道衍大師。皇孫朱瞻基的哀求,終于讓朱棣清醒,答應讓妙云入館。鄭和下西洋回歸,帶回了屬國的多個醫者。朱棣夸贊了鄭和的差事,還要他明年再度下西洋,還讓他安排好前來的醫者,鄭和領命退下。
道衍已經編好書,朱棣讓朱瞻基陪自己去看看。他讓人都退下,獨獨留下了道衍,他說妙云生前最喜歡看書,要是看到這些書,她得有多高興。阿魯臺弒君的消息傳回朝廷,朱棣大為驚詫,這又是一個燕帖木兒。朱棣立即下令,準備出巡,并著皇長孫隨行,京師由太子監國。朱棣將出使漠北的任務交給了郭驥,讓他負責韃靼之事。通過朱棣北巡的所做之事,以及建陵等事宜,夏原吉知道陛下決定要遷都北平了。
漠北大汗趁著伯顏帖木兒不在的時候接見明廷使臣,伯顏回到大營發現郭驥已經被斬首示眾。海別明白朱棣絕對不會咽下這口氣的,于是指示弟弟聚兵。果不其然,朱棣大發雷霆,下旨出兵漠北,塞外三大部有韃靼、瓦剌和兀良哈,后兩者已經歸順,唯獨韃靼的本雅失里敬酒不吃吃罰酒,楊子榮將他的心思分析透徹地說給朱棣聽。朱棣問起朱瞻基的看法,朱瞻基說得頭頭是道,瓦剌和兀良哈無論從什么樣的角度來看,這次都不會與朝廷為敵。
朱棣教導朱瞻基,他剛才說的固然有道理,但道理也只是道理,用兵要考慮萬無一失,畢竟草原人和中原人不同,他們是在馬背上就能生孩子的,況且這些年他們又多了這么多騎兵,難免會有二心。朱棣也知道大明尚蘇,百姓休養生息,不宜興大兵,可這次也是為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此時,臚朐河的明軍大營內,大將軍已經下令,明早奔襲元人大營。只因他們抓到了一個元人尚書,知道王廷所在,并表示其守衛松懈,僅有兩千多人。安平侯和武成侯都認為此事蹊蹺,不可掉以輕心。
這位征敵大將軍認為機不可失,不顧下屬的勸諫,貿然出兵,最終中了元人的圈套,丘福被元人一箭射死。朱棣傳話回京師,丘福喪師辱國,除其爵位,舉家流放海南。李遠、王聰勸諫有功,均追封公爵。朱棣決意,年內再度北伐。楊子榮私下和夏原吉訴說自己的擔憂,軍中似乎無人能擔任大將軍率軍出征漠北,夏原吉卻說,全大明最好的將軍,不就是朱棣本人。京中的朱高熾很快得知,父皇要親征漠北,廓清沙漠。朱棣有一個深深的擔憂,他親征后,卻沒有一個替自己坐纛的皇子。
道衍提到了朱瞻基,他已經十二歲。朱棣便決定讓朱瞻基坐鎮,夏原吉身兼四部,輔佐皇孫朱瞻基,而朱棣則以知天命的年紀率兵親征。瓦剌派使者來見朱棣,對方忌憚大明,所以語言十分恭敬。韃靼大汗棄了大營,帶著親衛投奔瓦剌去了,太師(伯顏帖木兒)震驚得站起來,海別不同意讓弟弟帶人去追,伯顏不解。海別說這一場禍事他們是躲不過了,而大汗去投奔瓦剌,瓦剌也未必會容得下他。朱棣要先打韃靼,不過是想抑強扶弱,所以必然也不會放過阿魯臺。
明軍打過來以后,韃靼沒能支撐多久,海別不得不讓弟弟請封,向朱棣稱臣。朱棣凱旋而歸,朱高熾率眾官員迎接。夏原吉同朱棣匯報會通河疏通所需的人力和物力,這還只是第一步,南北水運南北貫通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朱棣看得明白,夏原吉之所以著急疏通會通和立刻開鑿清江浦,與自己著急用兵漠北脫不開關系。但朱棣讓他再等一等,因為這兩年阿魯臺是老實了,可馬哈木卻越來越放肆。公元1413年,明永樂十一年,朱棣遷皇后梓宮于北京長陵。
朱棣在長陵里,妙云的牌位前說這些事,他明年要再征一次漠北。在忽蘭忽失溫之戰中,明軍千里遠來,在野戰中以游牧民族最為擅長的騎兵對決,正面擊潰了號稱塞外無敵的瓦剌騎兵!此役,瓦剌三萬騎兵折損殆盡,馬哈木兵敗后率部遠遁,至死不敢再南顧。道衍也老了,躺在病床上,他跟隨朱棣四十多年,如今生死有命,也肯定了朱棣身為帝王的功績,隨后他勸誡朱棣也要好生休息。公元1420年,朱棣頒遷都詔,正式遷都北京。元人來犯,朱棣決定明春再度北伐。
夏原吉前去勸諫,而朱棣像高皇帝,決定了的事不會再改,楊子榮勸說夏原吉放棄去勸諫的想法,但夏原吉執意前去,到底還是惹怒了朱棣,錦衣衛奉皇命抄了夏原吉的家,卻發現其十分清貧。朱棣念著這些年夏原吉兢兢業業,下旨每日供給一肉,牢房要大,冬日供給炭火,佳節日時的湯圓等必不可少。
該給夏原吉的待遇,朱棣一樣都不會少,而戶部的諸多事宜,也仍要夏原吉負責,沒人說在牢里就不能處理公務了。就這樣,夏原吉在牢里度過三年,朱棣這才去見了他一面。朱棣這些年做成了許多事,夏原吉不知道該說什么。其實他不否認朱棣做這些事是對的,只是他不明白,為什么要勞民傷財地頻繁北征,為什么要在幾年之內數度下西洋。朱棣聽他的話越發刺耳,轉身離去。夏原吉在后面行禮,漠北苦寒,望陛下珍重。
后來朱棣告訴朱高熾,他這次去牢里本來是要放出夏原吉,沒想到又被他擠對了一頓。三年前,夏原吉不同意用兵漠北,自有他的道理,而朱棣也有自己的考量。諫言這件事本無可厚非,只是朱棣惱怒于夏原吉攛掇了各部一起給他遞上奏書。天子豈可受制于眾臣,這也是他為什么將夏原吉下獄的原因。朱棣之所以和朱高熾說這些,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未來的皇帝,還因為他是自己的長子,朱棣擔心朱高熾的仁厚,會在未來造成麻煩。
長久以來,朱棣對朱高熾要求甚嚴,這一回,聽著朱棣的肺腑之言,朱高熾也終于明白他的良苦用心。翌日,朱棣早早起身,前往漠北北征。這幾日連連趕路,朱棣的身體已經吃不消,幾天之后是朱棣的圣壽,如往常一樣,朱棣沒有過。阿魯臺果然連夜行軍,所以白日里根本沒有阿魯臺的蹤跡和消息,元婦人的一個孩子丟了,她哭著要回去尋找,阿魯臺自然沒允許,畢竟在這節骨眼上,命更加重要一些。天亮后,張輔發現元人遺落的孩子,將他帶回大營,他似餓了很久,狼吞虎咽似的吃東西。
據抓到的元人說,阿魯臺已經退到了答蘭納木兒河,在糧草不夠的情況下,朱棣還是讓人清點了一萬精騎,奔襲答蘭納木兒河。阿魯臺如同驚弓之鳥,立刻逃之夭夭,朱棣這次還是沒能追上。張輔提議由他帶一萬精騎,備足一月口糧,深入漠北俘獲罪人,朱棣并沒有同意。阿魯臺已經不想再和朱棣周旋,朱棣問了楊子榮幾句話,雖然眾將士都愿意為自己身先士卒,但朱棣已經不愿意冒險了,最終決定班師回北平。伯顏帖木兒很意外,以往朱棣都是在草原上至少了待五月以上,沒想到這次不足三月就回去了。海別明白,朱棣是個愛面子的人,這一回無功而返,怕是因為身體撐不住了。
朱棣已然發鬢斑白,年老體衰,騎馬更是難上加難,他將楊子榮和張輔叫到身邊,吩咐自己死后的諸多事宜。他死后,傳位皇太子,禮儀喪服,一律按太祖制。朱棣執意要騎馬,他們只得聽令。最終,永樂皇帝朱棣于班師途中駕崩,享年六十五歲。
朱棣一生馳騁戰場,經歷風雨,促成鄭和下西洋,數度北征,疏通運河,創下永樂盛世,在位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全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