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很快就從百余名石匠里挑出一個技藝高超,性格穩重的石匠。待張瓊退下后,趙匡胤取出一張字條,讓石匠在密室中將字條中的內容刻在石碑之上,且不能讓其他人知道鑿刻的內容。石碑刻好后,趙匡胤命人修建了一座大殿,名為“誓碑殿”。稱得世外高人金句,“以文治國得長久”,因此刻于碑上。以后凡有大典或新君繼位,皇帝均要到此祭典,并入殿默讀誓辭,其他人不得靠近。但實際上碑上所刻文字為三條,保柴氏一門平安,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之人,子孫有悖此誓者天滅之。
新年到來,宮中吃團圓飯。除杜太后、趙匡胤和月虹外,還有長子德昭、次子德芳及兩位公主。席上趙匡胤考問起功課,德芳尚幼未啟蒙,兩位公主對答如流,唯德昭結結巴巴。回內殿后,趙匡胤向月虹說出,擔心德昭恐無法繼承大位。
次日上朝,群臣朝賀。趙匡胤讓魏仁浦頒布新年第一道詔書即推廣以文治國的大方針。這讓武將心有不滿,高懷德出班奏道天下初定,不能此時重文輕武。趙匡胤遂安撫之。同時趙匡胤又表彰魏仁浦前次上奏張瓊之事,如唐時魏征。也算是平衡文武之間的不滿情緒。
隨后長春節,趙匡胤在大殿之上設宴請文武大臣品嘗新酒,并讓大家暢所欲言。席間趙匡胤又分別請高懷德和魏仁浦飲酒,以示文武并用之意。可翰林學士雷德鑲卻向隅而泣,說想起上年還是周,現在已成趙家,并做反詩一首。眾大臣面面相覷。張瓊隨即叫殿前侍衛拿下雷德鑲,眾武將均認為該殺。而文官則希望皇帝在新年伊始能從輕發落。趙匡胤雖心中惱怒卻因有言在先,可暢所欲言,不好發作,只讓侍衛送雷德鑲回府。此事,雖讓趙匡胤不快,卻也很有啟發。雷德鑲一介文人,卻對前朝忠心耿耿,如此操守讓人敬佩,可見謹遵圣人教化非常重要,推崇儒教勢在必行。
散席后,趙匡胤獨留下趙光義。兩人雪夜拜訪趙普,三人共商天下大勢。趙匡胤認為當前諸國包圍大宋,北方遼國兵強馬壯,介于遼宋之間的北漢又以大遼馬首是瞻,年年納貢。因此要統一天下,只能先交好北方,占取南方。趙普和趙光義拜服,遂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統一大策。
趙匡胤登基后,時常想起當年結拜時的小妹京娘,特派張瓊尋找。張瓊終在黃崗子的一家農舍里找到京娘和她兒子張闖,并送母子二人進京。趙匡胤和月虹看到故人,淚流滿面,得知京娘丈夫死于戰亂,與兒子相依為命更是傷心,遂加封京娘為燕國長公主,賜京城府邸。趙光義和符蓉看到多出一個親戚,心里很不滿。聽到京娘得到加封,一直未能封王的趙光義嘴上不說,心里卻更加忿恨。
幾日后,魏仁浦上奏應充實后宮,多續皇家血脈。趙匡胤則以貞觀政要里的內容否決了此事。當前更重要的是下詔命各地開荒種糧,減輕賦稅,讓各地方官勤勉政事。
趙匡胤與月虹有心撮合張瓊和京娘。兩人分別找張瓊和京娘商量。張瓊本不愿意,但見趙匡胤堅持,只好遵旨。京娘本對趙匡胤有情嘴上又不敢說,經不住月虹、杜太后的一再勸說,也只好答應。成親之日,張瓊知道京娘曾鐘情于二哥趙匡胤,因此也未睡在洞房。京娘見張瓊雖是粗人竟也如此體貼,愿意教他認字讀書。張瓊嘴上答應,卻也并未放在心上。
趙匡胤調高懷德進京,授予殿前都點檢,掌管宮中禁軍;而張瓊則掌管著京城禁軍。別人看來由自家兄弟掌握京城兵權,大可放心,趙普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皇帝的結義兄弟手里都有兵權,又都居于京城,只要有一個想反,有人響應,京城則不保。趙普想向皇帝說明其中的厲害關系,可又怕引火燒身,打算等想出萬全之策后再上奏折。
沈義倫奉旨督造文廟武廟,同時恢復國子監,完成后上殿奏報。趙匡胤贊之,并帶領文武大臣參拜文武廟。在文廟里,趙匡胤以九五之軀跪拜孔子像,為天下做出表率,推崇文治。并讓沈義倫的養子魯梁與國子監學生一齊發奮讀書,早日成國之棟梁。在武廟里,趙匡胤卻只是查看了供奉的武將塑像,認為孫臏兵法殘忍又心術不正,白啟坑殺降俘,不配入廟供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就是要表現出自己重文輕武的態度。
沈義倫看到趙匡胤的態度后,持一竹枝入宮,向趙匡胤說明矯枉過正的道理。他認為治國與竹枝同理,欲重文,先抑武,皇帝必須先輕待自己的結義兄弟,以免其他人認為皇帝只偏愛武將,重文只是空談。對沈義倫的直諫敢言,趙匡胤大加贊賞。沈義倫進而建議設立御史臺,以維護朝廷綱紀。趙匡胤早有此想法,決定由刺頭雷德鑲擔任此職。
樞密副使李崇矩上奏稱趙普生病。趙匡胤遂招太醫同到趙普府上探望。此時翰林院承旨陶谷攜重禮正在趙府巴結,以求晉升,自薦為本年科舉主考官。趙普還未答應,家人來報皇帝駕到,陶谷急忙從后門離開。太醫診脈,趙普裝出一副有氣無力的樣子,稱思慮國家大事而無法成眠。太醫聞言知意,就說是操勞過度。等太醫離開后,趙普跪在床上,稱自己的是心病,心里有話卻不敢說。趙匡胤讓他直言。趙普這才說,建宋后自己特意未設都點檢一職,正是怕歷史重演。現在高懷德被授予都點檢,讓他無法安心。趙匡胤認為自家兄弟不可能反,各地節度使才是隱患。趙普用燈下最黑,目不及親的典故讓趙匡胤明白,最親的兄弟和朋友才是最可怕的敵人,因為對他們毫不設防,他們又是最了解皇帝的人。能打敗趙匡胤的只有他的結義兄弟。
趙匡胤聽了趙普一番話后,心中拿捏不定,就找來趙光義一同商量。趙光義也認為城內禁軍才是威脅,并以漢高祖劉邦為穩定政權誅殺開國功臣為例。趙匡胤聽到弟弟把自己與無賴劉邦相提并論頓時大怒,但心里卻若有所思。隨后趙光義代皇帝到趙普家商量。兩人一拍即合,都認為要打壓武將。可二人知道趙匡胤的性格,不可能學劉邦大開殺戒。因此趙普提出退而求其次,收回武將兵權。一句話,讓趙光義茅塞頓開,與趙普一同進宮回奏。
趙匡胤對趙普的建議很滿意,只是時機還不成熟,現在最重要的是辦好第一次科舉。趙匡胤詢問趙普主考官的人選,已拿人錢財的趙普自然推薦陶谷。趙匡胤雖對陶谷的人品有所懷疑,但也沒有多想,同意讓陶谷和盧多遜擔任本次主考官,同時讓趙普盡快想好收回兵權的方案。
陶谷拜見趙普,得知自己是主考官,大喜過望。趙普提醒他,歷朝歷代均有大臣向主考官舉薦自己子孫之事,名為公薦,實為賄賂。警告陶谷切不可貪財取士。陶谷嘴上應承,心里卻不以為然。盧多遜得知自己為第二主考官后,以為是趙光義提攜,特送禮相謝。二人在談到第一主考陶谷時,趙光義提醒他,不要與之親近。
陶谷一時得志,意氣風發,在家中飲酒。盧多遜來府上拜見,呈上黃金珠寶。原來這都是一些朝臣所送,望他能錄取自家子弟。盧多遜不知當如何處置。陶谷心里暗笑,他作為第一主考,早已收到賄賂,而且還更多。陶谷讓盧多遜不必驚慌,歷朝歷代皆是如此,只需坦然受之即可。而在魏家,魏仁浦的兒子魏昊也正在準備科舉,魏妻讓魏仁浦向陶谷送禮,正直的魏仁浦堅決不肯,氣得魏妻老淚直流。
趙匡胤收到沈義倫的奏章。他從未聽說過公薦之事,聽沈義倫解釋后方知,原來科舉之中還有如此齷齪之事。趙匡胤認為矯枉必須過正,于是讓魏仁浦擬詔,四品以上官員子弟不得入士。盧多遜看到詔書后嚇得驚慌失措,陶谷卻毫不在意,只當是皇帝做的表面文章而已。魏仁浦回到家中,見兒子魏昊還在勤奮看書,便讓他不用再做準備。
數日后,科舉結束,各考官閱卷完畢,盧多遜根據文章優劣擬了份進士錄取名單。等其他考官離開后,陶谷取出了另一份名單,上面皆是公薦之人。他已經想好了辦法,將這份名單先呈皇帝御覽再發榜,到時就沒人再敢提出異議。
次日,陶谷、盧多遜進宮呈上錄取名單。趙匡胤知道陶谷的伎倆,并未詳看就擲于地上。陶谷和盧多遜嚇得連忙跪倒。趙匡胤也未說破,想給陶谷一個機會改過,稱出榜時如引起非議,定不輕饒。可陶谷仍執迷不悟,等趙普看到名單后,怒罵其有負圣望,自尋死路。陶谷嚇得一身冷汗,馬上回到翰林院,按真才實學錄取進士,也顧不得那些送禮之人了。
大街上,符昭壽的人馬沖撞了魏仁浦的車駕。符昭壽雖斥責手下,卻是指桑罵槐。魏仁浦不想多事,讓他先過。給事中呂余慶見符昭壽如此張狂,當街侮辱宰相,心中怒不可遏,馬上進宮見駕。呂余慶力陳前有張瓊滋事,現有符昭壽當街辱罵,堂堂一朝宰相如此受辱,何談以文治國。趙匡胤聽后,沉思良久。
過了幾日,高懷德、張瓊、符昭壽、鄭恩幾個結義兄弟在殿外等趙匡胤出來比試武功,沒想到來的卻是王繼恩。王繼恩傳皇上口諭,不比刀劍,而是要在十五日后入殿比試文章。眾人不解,便找趙光義商量。趙光義正在家中練字,幾個粗人除了高懷德外,其他幾個根本不認得。趙光義知道他們的來意,稱皇帝舉辦殿試是為了增加武將的學識。而且規定凡一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連皇帝自己都不能免。眾人無奈,只好回家準備。
可除了高懷德在認真看書,另三人只知道飲酒取樂,根本不把殿試當回事。高懷德放下手中的書,警告他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幾句話讓三人沒有了喝酒的興致。此后,因一班文臣對武將的跋扈忍無可忍,紛紛力諫。趙匡胤為了平復文臣情緒,下令殿試不過者斬。武將們不得不放下刀劍,在家中閉門讀書。
到了時日,上殿筆試的武將須先搜身,被發現夾有小抄的人,均被殿前侍衛押走。趙匡胤上殿,要求同樣搜身以示公正。殿試由陶谷和盧多遜監考,出題寫詩賦。各考試要求已經讓眾武將聽得糊里糊涂,再看到題目更是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