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宗將父親的書信交給劉溫叟,由其代為呈交皇帝。書信中趙普愿變賣家產,補償所占錢款,并愿自裁,以儆效尤。書信最后,再諫立皇長子為德昭太子。趙匡胤看后,命劉溫叟主審趙普,至于立太子之事,日后再議。
程德玄奉旨往宰相府為趙普醫治,離開后立刻趕到開封府衙向趙光義稟報趙普書信內容。符蓉擔心皇帝讓程太醫醫治趙普,很可能會放趙普一馬。而趙光義擔心的是劉溫叟太迂腐,可能會從輕處置趙普。最讓兩人憂心的是立皇太子之事,所幸皇帝并未應允。
趙匡胤半月有余未上早朝,時好時壞,圣人華洋傷心落淚,京娘時常入宮安慰華洋。趙匡胤在清醒的時候也開始思索安排后事,考慮皇權繼承。皇長子德昭已成年,但能力低下;皇次子德芳聰慧,深得皇帝喜愛,卻年紀尚幼;而兄弟趙光義則不是趙匡胤所希望的人選。這件事,讓趙匡胤心力憔悴。
劉溫叟審理趙普一案后,趙普進宮請罪。一月不見,趙普的頭發胡子都已花白。趙匡胤見之詫異,趙普稱是擔心皇帝身體,幾日未眠,一夜白頭。趙普經過這幾日的面壁思過,幡然醒悟,自知居功自傲,才會有今天的下場,但求自裁以為天下人所鑒。趙匡胤念其忠心于大宋,對大宋功勛卓著,又自愿變賣家產,便從輕發落,讓趙普離京任使相。趙普沒想到自己還能留下性命,感激涕零,磕頭謝恩。在臨走前,趙普再勸趙匡胤遷都洛陽或長安,他已經看出趙光義想把持京城,逼宮奪權,但趙匡胤并未細想趙普的用意,未予采納。
開寶六年,因趙普被罷相,一干人事重新調動。趙匡胤下詔,加封趙光義為晉王,位在宰相之上,仍為開封府尹。沈義倫為宰相,主管政事堂。盧為參知政事,協助宰相辦事。高懷德為樞密使,張永德接替高懷德任馬步兵指揮使,高有鄰為大理寺卿。趙普任河陽節度使,賜同平章事,其子趙承宗任禮部員外郎。
開封府衙內,眾人均祝賀趙光義升為晉王。朝廷百官均認為此時封王,是趙匡胤有意在百年后傳位于趙光義。雷有鄰和盧多遜想請趙光義趁勝追擊,上奏處死趙普。趙光義為免皇帝起疑,便不想再與無實權的趙普糾纏。此時程德玄送來密信,稱皇帝病情明顯好轉,趙光義看后一臉失望之色,眾人默然。
徐蕊心系趙匡胤,到了勤政殿嘴里卻仍不客氣。趙匡胤并不怪罪,聽到徐蕊拐彎抹角稱贊自己是好皇帝,更是開心,讓徐蕊攙扶著在御花園內行走,并答應徐蕊除重大節慶外,不再飲酒。是夜,圣人華洋到勤政殿陪伴皇帝,趙匡胤讓她多關心德芳讀書之事,還想任命魏仁浦為太傅。華洋知道皇帝決定傳位給次子德芳,心里甚是高興。
深夜,開封府衙的書房里仍是燈火通明。楚昭輔認為魏仁浦任太傅教導皇次子德芳,很可能是要傳位于皇次子。盧認為應速戰速決,已配制出無色無味的毒藥。趙光義大怒,他絕不能允許屬下有弒君之心,否則將來必會自食惡果。現在皇帝要討伐南唐,這是大宋的千秋大業,趙光義決定等平定南唐后再議。
崇元殿上,陳承昭復旨戰船已建成,楚昭輔也籌備到充足的糧草,但趙匡胤還是擔心長江天險。此時江南儒士樊若水因不滿南唐國主李煜,以釣魚為名堪查采石磯,繪出這一帶的水文情況。趙匡胤收到此圖大喜,在采石磯搭建浮橋,為討伐南唐做好準備。
南唐國主李煜收到大宋國書,稱大宋皇帝思念,邀他到汴京一敘。李煜知道如果去,就不能再回國土,相當于將南唐拱手相送;如不去,大宋必會借口發兵。于是李煜寫下書信,慌稱眼疾,不能趕赴汴京。又修書吳越,請吳越國主錢弘俶一起聯手抗宋。
趙匡胤以南唐輕蔑天朝為由,命高懷德率軍討伐南唐。大宋軍隊連戰連捷,吳越國也出兵相助大宋攻打南唐常州。徐蕊叔父南唐翰林學士徐鉉主動請纓赴大宋勸趙匡胤撤軍。不想趙匡胤直接點明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勸他回去奉勸李煜早日投降,以免滅族之禍。
福寧宮里,叔侄二人相見。徐蕊勸叔叔理解趙匡胤一統下,以解百姓戰亂之苦的抱負。徐鉉無言以對。
葛霸在開封府衙內仍不忘苦練武功,與侍女蓮香暗生情愫,珠胎暗結。
一日符蓉突然暈倒。程太醫把脈,不敢當面言明,在臥房外才告訴趙光義,王妃心力衰竭,無藥可救。趙光義強顏歡笑,安慰符蓉。可符蓉自知將不久于人世,命中注定做不成圣人。她取出參加符昭壽葬禮時的孝帶,讓趙光義在皇帝殯天時佩戴。趙光義知道符蓉是想讓自己銘記皇權可貴,便答應絕不讓德芳不勞而獲,取得大宋天下。符蓉又讓趙光義打開床邊的箱子,里面是準備已久的龍袍和鳳服。看著這件再也沒機會穿上的鳳服,符蓉合上雙眼,與世長辭。趙匡胤得知符蓉過世,帶著珍藏在宮中多年的皇袍親自到開封府衙靈堂內祭奠。這件皇袍正是當年陳橋兵變時符蓉縫制,披在趙匡胤身上的皇袍。趙匡胤在圣堂內化袍致祭,以寄哀思。但在趙光義看來,更像是在警告自己,再無皇袍加身之事。
高懷德率軍兵臨南唐都城金陵城下,射入書信勸降李煜。徐鉉為免城中軍民傷亡,請李煜投降。李煜不肯,命人在皇宮內外準備柴草,如城破,則所有皇室自焚殉國。三天后,高懷德攻城。李煜聞知宋軍入城,在愛妃的琴瑟聲中揮墨疾書,根本不看闖入殿內的宋國士兵。南唐滅亡后,李煜帶著一眾亡國之臣上崇元殿覲見,口稱罪臣磕頭謝罪。趙匡胤賞識徐鉉和李景達的忠心,分別任命為翰林學士和太子少保。對于一再違抗大宋旨意,最后卻又貪生怕死的李煜,趙匡胤封他為違命候戲弄于他,并讓他在汴京居住,其愛妃被封為鄭國夫人。
平定南唐,中原大地幾乎歸于大宋版圖。趙匡胤心情大好,到福寧宮中想聽徐蕊彈奏琵琶曲。沒想到徐蕊很不合時宜的彈了首十面埋伏,掃了趙匡胤的興致。但趙匡胤并未怪罪,知她想到蜀國滅亡,情有可愿。而且徐蕊曾勸徐鉉之事,趙匡胤已有耳聞。臨離開福寧宮時,趙匡胤稱知我者花蕊夫人,徐蕊聽他說花蕊夫人,而非金城夫人,嬌軀一震。
高懷德攻下金陵后,節制軍士劫掠,將南唐皇宮里的寶物、庫帑均裝箱上交國庫。眾臣紛紛建議分兵兩路,攻打孱弱的北漢和吳越,一統下天。趙匡胤認為吳越協助大床攻南唐,此時討伐出師無名。北漢雖只剩太原,但城內駐有兩萬遼國兵馬,不宜與契丹為敵。已奉旨回朝任參事知政的呂余慶出班,建議下詔命吳越主動歸順。趙匡胤欣然應允。
吳越國主錢弘俶接到大宋招書,不想重蹈南唐李煜的覆轍,帶上厚禮進貢大宋。崇元殿上,錢弘俶跪地自稱小王磕頭拜見大宋皇帝。趙匡胤見其態度恭順,更賜座。錢弘俶哪敢在朝堂之上與大宋皇帝平起平坐,忙稱吳越為大宋屬國,并主動刪去名字中的弘字,以避趙匡胤父親的名諱。錢俶提起當年助大宋平叛李重進時,趙匡胤曾說過與吳越永結友邦之事。錢俶如此作法,反而讓趙匡胤沒有借口出兵吳越,只好讓錢俶在汴京多住幾日,為他接風。
三天后,趙光義身體不適,在家休養。沒想到程德玄奉皇帝旨意到府中診治,這讓趙光義懷疑皇帝是想來打探虛實,說明皇帝對他存有戒心。程德玄把脈后稱染風寒,并有肝病。趙光義讓他回報時只說有風寒,并仔細觀察皇帝神色是否失望,如果有異常立刻書信通知。程德玄按趙光義的意思,在勤政殿回奏時只說染有風寒。趙匡胤神色并無異常,還關照程德玄次日再去診治,并傳話讓趙光義安心養病。
葛霸照著程太醫的藥方抓藥,交蓮香煎煮。蓮香突然一陣惡心,葛霸才知道蓮香已懷有身孕,驚喜之余便想請主子允許,將蓮香許配于他。
圣人華洋看出趙匡胤似有心事,神不守舍。趙匡胤只是在擔心自家兄弟的病情,病雖不重,但符蓉新喪,無人照顧。于是趙匡胤便將華洋身邊的貼身宮女小蝶賜予趙光義為妾室,名如夫人。如夫人到了晉王府后,盡心盡力照顧王爺。可趙光義懷疑她是皇帝派來的奸細,在她面前從不談任何事情。
一日,賈琰、楚昭輔和盧多遜來拜見。趙光義稱皇帝猜忌日深,如夫人是心腹大患,日后要更加謹慎行事。此時聽到屋外有人驚呼,趙光義一個眼色,一旁的葛霸沖出屋外,發現是蓮香打翻了王爺的藥。趙光義擔心剛才所說的話被蓮香聽到,明知葛霸對蓮香有情,仍讓葛霸出手。葛霸思量再三,眼含英雄淚在廚房內勒死了懷有自己骨肉的蓮香。回屋復命后,趙光義對他更加器重。蓮香雖死,但如夫人還在。眾人建議晉王盡快動手奪取皇位。賈琰更是稱已召募十萬府兵,又收買了趙普仆人李可度,隨時可置趙普死地,以防他在京城布下眼線,察覺王爺舉動后向皇帝告發。趙光義便命賈琰書信通知李可度,潛回汴京準備告發趙普。
幾日后,趙光義身體逐漸恢復,已可下地行走。盧多遜深夜到訪,拿出一首偽造趙普筆跡的藏頭反詩,以此作為趙普謀反的證據,次日由李可度拿著到御史臺告發。盧多遜已事先知會了沈義倫、楚昭輔、張永德、高懷德、雷有鄰等人,只等趙光義率眾臣上殿一同奏告。
次日,趙匡胤拿著這首反詩,拿不定主意。眾官中除呂余慶認為趙普忠誠于皇帝,不可能謀反外,其他官員均夸大其辭奏報趙普不忠之舉,懇請皇帝處死趙普。趙光義在一旁察顏觀色,看出皇帝心思,便力排眾議認為僅憑一首詩不可草率認定,請皇帝召趙普回京訓斥,免去其職位。趙匡胤有了這個臺階就順勢而下,允了趙光義的奏請。
趙普奉旨回京見駕。在御花園內,趙普跪在皇帝面前,自知已是俎上魚肉,任人宰割,無力也無心申辯。趙匡胤實在無法分辨趙普是忠是奸,說出此次是晉王求情才讓他免于一死,現免去其河陽節度使,攜家人赴洛陽居住。趙普謝恩,臨離開前提及孟昶之死。此事趙匡胤早已洞察,知趙光義是出于忠心。但趙普并不是擔心趙光義的忠心,而是擔心他故技重施,用毒藥加害皇帝。此話讓趙匡胤心里一驚。等趙普離開后,趙匡胤立刻命人監視趙光義、趙普、張永德、高懷德。
趙光義深夜僅帶兩名仆人來到趙普家中。趙普見到王爺急忙起身相迎。落座后,趙普感謝趙光義在皇帝面前為自己求情。趙光義客氣了幾句,突然聲氣俱厲問及杜太后遺言。趙普連聲說有,趙光義眼睛一亮,沒想到趙普卻說杜太后臨終前叮囑葬事從簡及廣施仁政。見趙普裝糊涂,趙光義悻悻離開。趙普馬上將晉王深信來訪之事詳詳細細寫上奏折,請人呈交皇帝。趙匡胤也很快從探子處得到趙光義夜訪趙普之事,再次命探子嚴密監視趙光義、張永德、高懷德,以防異動。
次日,趙匡胤分別召見高懷德和張永德。高懷德上殿后,趙匡胤一再問他是否在王爺府聽到什么話語。高懷德的回答并沒有讓趙匡胤放松警戒。為防萬一,趙匡胤讓高懷德交出帥印,離京接替趙普任河陽節度使。對張永德,趙匡胤稱其臉色不佳,年紀已近六旬。張永德聽出皇帝話外之音,請辭樞密使職務,告老還鄉。趙匡胤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