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大夫人閔氏進宮,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孫子,高興得無法言語,不過對于明成的種種不滿也一一道出,明成態度恭順不發一語。李尚宮誓死抵抗不愿意搬離宮廷,直到明成答應李尚宮可以與完和君住在一起,李尚宮才含淚離開宮廷。高宗十七年完和君夭折,李尚宮受到打擊,從此得了失言癥,純宗七年李尚宮孤寂而死。高宗夜訪云峴宮,在祖父的忌日來給南延君上香磕頭,當夜匆忙離去,直到壬午軍亂高宗與大院君始終未再見面。日本軍艦進入釜山外海,對空射擊示威,引起朝鮮與日本的緊張關系,朝廷眾臣議論紛紛,大致分為兩派,有人主張開放門戶與日本建交,并且接受西洋文物,有人主張萬萬不可,當日本軍艦離開釜山朝向江華島,朝廷大臣以為日軍撤離,大為歡喜。
大院君要衛隊長用武力關閉書院,只留下四十七個書院。許多儒士上書,向皇帝表示不滿。皇后認為錯誤不在大院君,而在於儒林自己,文人儒士不如先前清高,他們結黨營私,貪婪錢財,理應率先清理門戶。貴族紛紛用武力抗稅,毆打收稅人。閔升鎬勸皇后趁士大夫和儒林與大院君作對時出面協助皇帝主政,但皇后覺得生性軟弱的皇帝還不能和大院君抗衡。1873年,小善六歲,皇上登基9年。大院君在去見眾臣之前,去見皇上,要他冊封李尚宮的兒子為世子,并一同去思政殿見眾臣。皇上不從意父親的命令,認為父親不同情皇后的不幸,在封太子之後馬上就會廢除皇后,眾大臣意見也不一。皇上想當真正的皇上,不當父親的傀儡,下決心與父親對著干,但是被母親府大夫人勸阻。
皇上沒聽從母親語重心長的勸說,第一次違背了父親的意愿。府大夫人又去做兒媳皇后工作,讓她忍氣吞聲。大院君怕日後皇后生下皇子,女人垂簾攝政,使朝鮮歷史重演,貽誤國家,說服領相同意冊封太子。皇上質問領相等大臣是不是皇上的臣子,表示堅決與父親對立,保護皇后。在老臣一再勸說下,皇上才答應在李尚宮兒子九歲時冊封他為世子,這才緩解了父子對立的緊張局面。高宗大院君十年的改革政策確立了法令,增強軍力,趕走天主教。臣子們奏請皇上封大院君為“大老”,意味著大院君的地位淩駕於皇上之上。但是命安崔一炫的一紙上書,對大院君提出質問。崔一炫的上書沒有指名道姓,隱約對大院君的施政之措提出批評,大院君便叫把上書送給皇上。府大夫人的弟弟閔升鎬、閔謙鎬被封為兵曹兵判大人等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