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出世的時候,武皇后已經是四十二歲的人了,她和高宗對這個幺女喜愛非常。?這時候在武皇后和高宗面前的,是一幅朝廷清平,國家富足,百姓安樂的景象,大唐政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績。武后向高宗提出,應該趁這個機會去泰山封禪,行祭告天地之禮。高宗有些猶豫,因為父親唐太宗曾有過去泰山封禪的心思,被魏徵勸止,直到臨終也未能如愿。武后堅持己見,因為這也是幫助高宗了卻父親唐太宗的未盡之事。并且,她要做一件從古到今沒有人做過的事,皇帝首獻之后,由她以皇后的身份進行亞獻。?是年大秋,全國喜獲豐收。帝后二人從東都洛陽起程,百里儀仗,聲勢浩大。?各國的朝會使臣各率其眾隨從出發,浩浩蕩蕩好不威風。?正月初一,唐高宗在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祭天之禮,登極頂,封玉牒,上帝冊,藏金匱,封金泥,蓋玉璽。武皇后緊隨高宗之后,如影隨形。之后祭地,皇帝初獻畢,武皇后升壇亞獻,滿朝文武共瞻皇后的綽約風姿。古往今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在封禪儀式中登臺祭祀行帝王之禮的女性。武后頭戴鳳冠,登上封禪臺,以清亮的聲音向天地祭告。之后,武后宴請百官,宴會十分熱鬧。武后被人們的情緒所影響,走進舞池,率眾起舞,宴會達到了高潮。?歡樂的人群當中,武后突然發現有一雙冷冷的眼睛,充滿敵意地盯著自己。她定眼看去,是自己的外甥女,韓國夫人的女兒魏國夫人。武后從她的眼睛里讀懂了一切,魏國夫人一定以為是自己殺了韓國夫人。武后沒理會魏國夫人的敵意,不想魏國夫人卻屢屢尋釁,武后看著高宗為難的臉色,主動躲開了。
封禪禮畢,武皇后陪伴著高宗來到曲阜,尊贈孔子為太師。一些文人學士齊來敬獻,武皇后與鴻儒們談笑風生,經史子集對答如流,對皇后的學識,學者們深為欽佩。?在回長安的路上,魏國夫人與高宗同坐一輛馬車,她不斷從車窗探出頭來,把挑釁的目光投向后面武后所從的鳳鸞車。武后被刺痛了。?回到長安,高宗終因不耐勞頓,臥病不起,令太子李弘監國。武皇后對太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在高宗病重期間,武皇后不離高宗左右,想方設法替高宗排解煩悶的心情。太子李弘不負父母重望,臨朝理政兢兢業業。可是武后逐漸發現,年輕氣盛的兒子已經成了復古派老臣們手中與自己的新政相對抗的一張王牌。武后在推行她的新政的過程中,一直抑制門閥貴族和皇族把持朝政的狀況,而太子一理政,這些失落的門閥貴族們就千方百計地拉攏太子,把太子推到了食古拒新一伙人的最前頭,而太子對自己的這種處境卻一無所知。這讓武后心急如焚。?怒火沖天的魏國夫人一直在向武后挑釁,武后念她年紀尚小,處處讓著她。不想魏國夫人竟然在高宗大宴群臣的場合下當面以言語譏諷武后,滿朝文武連高宗在內都無可奈何。?武后的哥哥為改善與武后的關系,在府中設宴,請族人座陪。魏國夫人在宴會后突然死去,經太醫診查是死于中毒。雖然武后將涉嫌下毒的異母兄長推出斬首,但仍平息不下去魏國夫人是死于武后令下的傳言。太子李弘再也不能忍受了,他當著武后的面問母親魏國夫人的真正死因。武后對兒子用這樣的態度質問自己非常不滿,但木已成舟,她不能再換太子了,那將導致國內大亂。她對太子耐心而又寬容,可太子已是一腔悲憤。
這時幾外貴族老臣不斷在太子身邊出沒,甚至告訴太子,如果任憑武氏這樣下去,李家的一切包括皇位都將會被武氏取代。太子痛苦之極,他終于忍受不住,當面來問母親了。武后對兒子被人挑唆而不覺察感到異常焦慮,她對太子苦口婆心,觀他贊成不可輕信那些要拿他當槍使的小人的讒言。太子對母親的話將信將疑。?為了安撫內心孤寂的兒子,武后決定為他主持大婚。她在忠臣堆里選中了楊思儉的女兒,太子在這件事上十分聽從母親的意見。就在太子大婚在即的時候,有人不得不告訴武后,楊家的女兒早已與人私通,已不合適做她的太子妃了。那人說出了與楊家女兒私通的人的姓名,竟是武后一直非??粗?,要好好提拔重用一番的外甥武敏之。武后異常震怒,嚴懲了自己的外甥。?武后又為太子選了一位姑娘,并親自主持了兒子的大婚。婚后的太子顯得越來越懂事,處理事務也顯得與以往大不相同,似乎一下長大成熟了起來。武后和高宗對此深感欣慰。?此時唐軍完全征服高麗,大軍凱旋而歸。南方一些時有反逆之舉,也被唐軍一一剿平。高宗高枕無憂,他自稱為天皇,稱武皇后為天后,并親自監制了十幾曲朝堂禮樂以賀太平盛世。?高宗為了紀念眼前來之不易的一切,想建一座明堂做為當朝德政的標志。武皇后并沒有被眼前的些許勝利沖昏了頭腦,她認為應該抓住這個治國的天賜良機。她將她思考多年的十二項理政設想寫成奏折上奏高宗,史稱“建言十二事”。其中主要包括勸農桑,輕賦斂,息兵戈而以德化天下,增加官俸,量才擢升官吏,廣開言路,杜絕讒言,禁免浮華淫巧和大興土木等治國方針。上表之后,高宗下詔施行。從此,武則天在國內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國使臣都共稱高宗、武皇后為“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