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死使長孫無忌受到了極大的震驚。他惴惴不安地問高宗何必要對兩位舊妃如此殘酷時,武皇后意味深長地讓長孫無忌想想當初太宗朝時,他誣告吳王恪時如何不事先想到殘酷二字。?長孫無忌無言以對。回到家中,這位位極人臣的顧命大臣開始安排后事了。高宗煞費苦心營建了多年的慈恩寺落成了,高宗親自題寫了碑文。武皇后抓住了這個機會,為高宗在安福門樓安排了一次觀看名僧玄奘迎碑文的儀式。這是自魏晉以來從未有過的超大規模的佛事活動。武皇后一直陪伴在高宗左右。在國人心目中,帝后二人和諧如一人,已經是密不可分的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廟堂活動結束之后,仍然有人在武皇后的出身經歷等枝節事情上說三道四。高宗果斷下詔,將從前朝流傳至當時的《氏族志》改為《姓氏錄》,將從魏晉開始的四大姓氏(王謝盧崔)置于李武兩姓之后,以李氏皇族和武氏后族為姓氏的第一等。這樣從姓氏上就將武氏放到了由貴而尊,由尊而至高無上的位置上。?武皇后總是在非常關鍵的時候替朝臣說話。一將軍錯砍了皇陵前的樹,被抓了起來。高宗大怒,要立斬不饒。狄仁杰為罪將脫罪,高宗震怒不允。武皇后聞知此事,先等高宗消了氣,然后委婉地問將軍,為何砍皇陵之樹,將軍據實作答,父親病故,他想為為父親做個上等的棺材,沒想到竟砍了皇陵前的樹。武皇后回到后宮立即力勸高宗,罪將砍樹是為行孝,高宗懲罪亦為行孝,但對罪將來說,他要葬父是行大孝,而高宗懲罪卻算不得大孝,高宗要行的大孝,是視天下為己任,視生民為己出,若饒一罪將而得天下人之心,則天下莫不歸心,江山莫不穩定,江山如磐,則先人亦會安樂于地下,這才是大孝中的大孝。高宗被說服,饒了這位將軍。事情傳開,舉國上下莫不大贊高宗之德。滿朝文武對武皇后紛紛另眼看待,狄仁杰更是將武皇后視為自己政治上的最佳搭檔。
高宗發現武皇后對朝政一應事宜十分在行,處理政務井井有條,毫不手軟。他開始放手讓武皇后協理朝政。武皇后與丈夫緊密配合,以精明強悍的姿態出現在朝堂之上。?對內,帝后二人巡視國內,減賦輕徭,受到了萬民的擁戴。?武皇后面臨的矛盾,歸根到底是新君與舊臣之間的矛盾,就是所謂皇權與相權的矛盾。武皇后繼續起用新臣,孤立、削弱舊臣的勢力,緊緊抓住了這一矛盾,消除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也幫助唐高宗擺脫了顧命大臣的控制。至此,高宗身邊已是君側已清,人稱“政歸中宮”,武皇后開始施展她的抱負了。?對外,派蘇定方等平定了突厥進犯;重設了安西四鎮;派劉伯英出伐百濟;派薛仁貴等出兵天山,大勝而歸。幾年過去,大唐氣象繁榮,疆域擴大,國土東至高麗,西盡波斯,南至林邑,壯闊恢宏,各族融合,四海升平,民富國強。就在這個時候,高宗忽然患了嚴重的風眩病,病發之時不能理政,他將一部分朝政大事交給了武皇后,凡朝臣舉事不決的事宜,任憑武皇后處置。?武皇后理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請高宗,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在唐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立即采納了她的建議并下詔頒行。隨著這一詔令的頒行,婦女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了。?滿朝文武以及天下輿論對武皇后的稱贊使高宗多少感到了一些失落,他借高麗犯邊之際,欲親率大軍進行攻伐,以這一極端的方式,排解自己心里的郁悶。武皇后審時度勢,力勸高宗止兵,以利休養國內生息。在武皇后的勸說下,高宗從諫,收回了成命。
武皇后和高宗的第四個兒子李旦出世了,高宗高興非常。他詔令普天同慶,大赦開下,賜宴群臣。但隨之而來的,是武皇后聲望的一天天增高和自己內心越來越沉重的失落。?一年晚春,武后的姐姐帶著不滿十八歲的女兒來到宮中,這母女二人的出現使高宗度日的乏味得到了某種補償,他頻頻降旨將她們召入大內侍寢。不久之后,隨著母親被封為韓國夫人,女兒被封為魏國夫人,母女二人雙雙承寵。自那以后,本來就體弱的高宗皇帝更是抱病不朝,連武后那里也很少光顧了。?武后聞知此事,深夜駕臨高宗寢宮,高宗感到了一絲難堪。韓國夫人不得不從內室出現見武后。武后見是姐姐,也只能含糊其辭,敷衍幾句不痛不癢的話,隨后離去。?武皇走后,高宗與韓國夫人興味索然。韓國夫人似乎受到了巨大的驚嚇,第二天早上就發起了高燒,身上盜汗不止,滿口胡言亂語,終至臥病不起,旬日之后,韓國夫人于一天深夜氣絕身亡。?韓國夫人的猝死使高宗感到自己已經被籠罩在一個巨大的陰影之下,他想努力擺脫這個陰影。?高宗的近臣看出了圣上的心思,西臺侍郎上官儀一語說破了高宗的心病,并背著武皇后代高宗起草了廢后詔書。消息很快傳到了武皇后耳中,她毫不猶豫直闖禁宮,面對面地質問高宗這件事的來由。高宗只好把事情全推到了上官儀頭上。上官儀隨即獲罪,一場宮廷內部的政變還未成形即已宣告破產。事后,武皇后與高宗直接了當地談了一次,她對高宗直抒胸臆,自己忙于政務,一方面是為丈夫分勞,更重要的,是要將高宗皇帝的德政頒行于天下,是為了保住大唐的江山社稷。如果因為這些使高宗不悅,甚至聽信地些小人的讒言,那就太委屈自己助高宗理政的一片赤誠之心了。她提醒高宗,帝后二人既然已經同朝理政,就一定要同德同心,不要給一些小人留下可鉆的空子。兩人由此前嫌盡釋,更加情深意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