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魏安暗地里提醒武昭儀,告訴她現在要留心的是王皇后,王皇后又有地位,又有在朝中做宰相的哥哥柳奭撐腰,想改變其他人的命運簡直是易如反掌。武昭儀心里早就明白,蕭淑妃一旦失寵,自己這張勝券就失去了作用,隨之而來的,就是王皇后越來越難看的表情了。?武昭儀漸漸把王皇后身邊的人全都爭取到了自己一邊,以致王皇后的所有想法她都了然于心。遇事知己知彼,必然游刃有余。王皇后的幾次尋釁都被她巧妙地應付過去了。她默默地忍受著,等待著改變這一切的時機。?武昭儀在高宗身邊能起到王蕭二人無法起到的作用,就是遇到大事能幫高宗出主意。永徽四年(653年)二月初二,房遺愛、薛萬徹、柴令武及高陽、巴陵二公主聯合造反,要奉荊王元景為帝。唐高宗想處置這幾個逆臣,又礙于這些人有的是自己的長輩,有的是先朝老功臣的后代,進退兩難。武昭儀深知高宗的心思,她舉太宗之例說服了高宗,使高宗下了決心,及時處置了房、薛、柴等人的內亂,一舉穩定了朝局。?永徽五年是個多事之秋。這一年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孩子未滿周歲,卻在宮中突然暴斃。據后宮的侍女講,此前只有王皇后獨自一人來過武昭儀宮里。小公主到底死于何因,宮里立刻眾說紛紜。高宗認定是王皇后出于嫉妒殺害了自己和武昭儀的女兒。大臣們分成了兩派,長孫無忌認為如果王皇后想除掉武昭儀,直接對武氏動手即可,沒必要向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動手。他的話說服不了高宗,高宗當即表示,王皇后已經不配做母儀天下的皇后了。但因為長孫無忌等人的竭力反對,高宗的廢后之意遲遲不能實行。
失去女兒的悲痛很快被一腔怨憤所替代,武昭儀開始一掃以往的謙和之態,開始了她的反擊。無數前朝的宮闈故事告訴她,默默忍受就意味著死亡。面對王蕭二人越來越緊密的聯盟,武昭儀采取了毫不退讓的態度。?武昭儀為高宗生下第二個兒子賢之后,高宗想立武昭儀為皇后的想法日益堅定。對高宗的提議,朝中大臣已分成兩派,反對立武昭儀為皇后的力量似乎更加強大。太尉長孫無忌仍然是最大的障礙,他和褚遂良一唱一和,根本不把武昭儀放在眼里,連高宗私下里拜訪他,都只落得個不歡而散。?面對顧命大臣的抵觸情緒,高宗頗感無奈。武昭儀大膽建議,與其在顧命老臣那里處處掣肘,不如大膽起用新臣。高宗茅塞頓開,立即顯現出極其果斷的帝王之氣,他先是謫貶了王皇后的兄長宰相柳奭,又把王皇后遷入另宮,然后擢用許敬宗、李義府、李世勣等擁戴武昭儀的大臣,使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朝中一下成了昨日黃花。一切跡象表明,立武昭儀為后只是時間問題了。武昭儀對高宗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懷感激。?長孫無忌這才不得不對武昭儀刮目相看,但他心里知道,他面對的這個對手,不是個等閑之輩。?武昭儀在宮中潛心著書,寫下了一部《女則》,對后宮中的嬪妃所循之禮做了細致的概述。這部書的問世給了所有人一個信號,這類訓戒之作以往都是由皇后撰寫,現在武昭儀雖未被確立,但已經在行皇后之事了。
時機終于被武昭儀等來了。她接到密告,說有人在后宮中暗行巫術,她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高宗。這種事情犯了唐宮的大忌,從太宗開始就嚴禁宮中行巫之事。高宗下令立即嚴查。結果在皇后宮中,發現了渾身刺滿了鐵針的小木人,其形酷似高宗。高宗盛怒,下詔嚴懲。長孫無忌等人竭力為皇后解脫,事情表面上沒有鬧得太大。但在高宗心里,已經堅定了廢后之意。武昭儀靜觀其變,從容不迫。?在占絕大多數的大臣們的諫議下,高宗終于下定決心,廢黜了王皇后,貶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后。盡管褚遂良在高宗面前叩首泣諫,以至血流如注,但仍改變不了已成的定局,許敬宗、李義府、李世勣站在了高宗一邊,長孫無忌已是獨木難支。?武皇后在莊嚴隆重的太極殿前接受了冊封,從英國公李世勣入里接過了皇后玉璽,然后登上肅義門,接受了百官群臣的朝賀,其規模幾乎超過了高宗的登基大典。站在匍匐在自己腳下的群臣面前,武皇后平靜異常,這讓高宗和大臣們都感到十分意外,只有長孫無忌知道,一個新朝代開始了。?廢后王氏和淑妃蕭氏在武皇后冊封之后即被囚禁于冷宮之中。一天傍晚,高宗皇帝從嘉獻門外的一處廢苑經過,看見萋萋衰草之中,矗立著一幢頹房,兩名宮女通過墻上的一個孔窗往里遞送食物。?高宗向身旁的一名宦官打聽何人在此居住,宦官只能據實相告,是王氏和蕭淑妃被拘禁于此。高宗悲不自勝。他隔著墻上的孔窗朝里面呼喚二人。里面隨即傳出隱隱的哭聲。高宗答應對二人重新安排。?武皇后得知此事,委婉地責怪高宗的懦弱。高宗告訴她,王氏罪再深重,也是與之共同生活過的人,不必非要置于死地不可。武皇后例舉數典,直抒胸臆,力勸高宗不可猶豫,務必除惡務盡。王氏和蕭氏從此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