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歷九年九月,廬陵王顯被冊立為太子。?一年之后,狄仁杰宿疾猝發,旋即臥床不起。這年十月的一天,武皇和太平公主一同前往狄府探病。狄仁杰在彌留之際亦談笑自若,而武皇卻靜坐床側,面色憂戚。?武皇問狄仁杰在他之后,誰人堪當宰相重任。狄仁杰平靜地推薦了三名當朝重臣之后,第三次向武皇推薦了張柬之。武皇仍然拒絕了他,理由是,張柬之是一個能將大周朝完全葬送掉的人。?狄仁杰沉默不語了。武皇臨離開時告訴他,她會考慮國老的建議,但要在適當的時候。?在回宮的路上,天空突然狂風大作。太平公主一連幾次提醒武皇:張柬之萬萬不可重用。此人的智謀與權術與狄仁杰不分仲伯,但狡詐陰險猶為狄公所不及。倘若陛下重用柬之,無異于自織羅網……?在大周朝廷內部,立儲之爭一直在或明或暗地進行著。武氏一族以武承嗣為首,一直在為達到立武氏族人為皇儲的目的想方設法。而武皇在這件大事情上卻一直諱莫若深,不置一詞。
武皇作了一夢,夢見一只鸚鵡折了雙翅。她問狄仁杰此夢為何意。狄仁杰告訴她,鸚鵡即武皇自己,折了雙翅是她已失去了左膀右臂。而這個左膀右臂,就是她的兩個兒子。武皇深明其中之意,她決定召回兩個兒子。但李顯人在房州,路途遙遠,武氏一門一直窺視太子之位,很難預料召回李顯一舉會發生什么異常情況。?武皇假言托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秘密召回李顯。十幾天之后,李顯回到洛陽,輕裝簡從,化妝成一宮人秘密返回禁宮,滿朝文武無人知道。母子相見,各敘離別思念之情。李顯這才明白母親對自己的良苦用心。武承嗣得知李顯李旦都已回到武皇身邊,知道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武皇準備立李旦為太子,而李旦卻固辭不受,堅持讓位給哥哥李顯。武皇成全了李旦的美意,同意立李顯為太子。?狄仁杰又進言,讓武皇再封張柬之和崔玄韋為輔朝重臣。武則天告訴狄仁杰,她認為張柬之等人雖是人才,但他們是大周的敵人,既然狄公力保,她知道狄公的建議后面的深層含義,她會用張柬之等人的才能的。其實這些身后事她早已想得明明白白了,就讓以后發生的事情來證實吧。?為了防止自己百年之后,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武皇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李武兩姓永世修好,決不反目,并且銘之鐵券,藏入史館。?狄仁杰為大周,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大唐,鞠躬盡瘁,走完了他的一生。武皇為這位重臣的去世表示了極大的悲痛。她下令舉國致哀,輟朝七日,每天親自為狄仁杰守靈。她告訴上官婉兒,狄國老是最知道她內心深處想法的唯一的一個人。
武皇依照狄國老生前的意愿,按大周的最高禮遇,賜太子武姓。之后,她以七十多歲的高齡再登嵩山,經過緱山的時候,她專門拜謁了周朝古跡升仙太子廟,并潛心于寺內數天,撰文并書寫了三千多字的碑文。她在文中稱贊了升仙太子不求榮華,淡泊明志的氣節,委婉地告訴她的后人們,不要在爭榮華富貴的事情上爭來爭去,要是能看破紅塵,象升仙太子一樣,做個遁世的神仙,遠比在塵世中爭來斗去的好。?武皇越來越老了,但此時她和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在一起的時間卻越來越多了,人們經常能看到她們母子在一起談天說地,親情融融。?就在這時,一個名叫蘇安恒的大臣上表,請武皇還政于子,抑武興唐。滿朝文武都瞠目結舌。武皇卻淡然一笑,告訴蘇安恒,我比你想的長遠多了。我還要辦幾件事,這幾件事辦完了,我那兩個兒子日后才有安生日子過。?武皇令郭元振駐守涼州,控制要塞,拓寬州境1500里,突厥不敢侵擾。并且就地開置屯田,使軍糧充盈。從而安定了北部邊境。?武皇首設武舉選拔將領,使許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之后,她武皇下令平反所有酷吏所定的舊案,不再辯論功過是非,只要是酷吏所定之案,一概予以翻轉。至此,所有蒙冤者都得以平反,冤案全都得到了昭雪。朝臣們都被武皇的過人膽識所折服,心里如釋久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