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送彈章到通政局的番禺縣衙役得知朱亮祖的奏章已被批復,而且要處斬道同,不敢停留,急匆匆趕回番禺送信。同時,朱亮祖的手下已經找到要前往廣州執刑的專使黃鳳翔,許以重金,令其改為騎馬。
道同的奏章第二天才被通政局遞到朱標手中。朱標馬上將奏章呈給朱元璋批閱。韓宜可和穆建此時也趕回京城,在奉天殿文樓見駕,告知在廣州和番禺暗查的情況。朱元璋命人沿水路追趕黃鳳翔,收回批奏。
前往京城送奏章的衙役趕回番禺,向道同稟報情況,勸道同躲避一時。道同執意要等圣旨,并下令再次逮捕了羅承仁、姚士杰和仇三,當庭判斬。
此時,朱亮祖已經接到黃鳳翔,率領軍隊趕到番禺。
使臣黃鳳翔宣讀過處斬道同的圣旨,朱亮祖命士兵捆綁了道同,帶出縣衙行刑。朱元璋派出追趕黃鳳翔的兩名使者趕到番禺時,道同已經被斬。
朱元璋一方面招大將軍徐建春覲見,朱元璋將朱亮祖和副將閻如雄押解到京城候審。
奉天殿上,朱元璋責問朱亮祖陷害知縣道同一事。朱亮祖希望朱元璋能夠看在以前所建功勛的份上,寬恕罪行,甘愿像薛顯一般,謫居外地,以俸祿供養受害人家屬。朱元璋命人帶上薛顯,查實其曾J宿軍妻,私置和侵占良田,當庭判斬。
無奈之下,朱亮祖以“免死鐵券”要求朱元璋赦免死罪。有武將出班求情,建議免除朱亮祖死刑,削職為民。隨即,有數名武將為朱亮祖求情。有老將軍不服,以功勛為由力保朱亮祖。迫于民憤,朱元璋當即判斬朱亮祖。
退朝后,朱元璋在后殿召見番禺縣師爺王怡寧,破格任命其為番禺知縣,并準其在番禺縣為道同建旌善亭,在亭上明確記載“道同為欽定稱職官員”,以示表彰。
貧寒舉子歐陽倫從一百四十九名貢生中脫穎而出,以會試前十名的身份參加殿試。朱元璋問其對治理天下施以恩威并濟賞罰必信的看法,歐陽倫認為,誘之以利,威之以刑,天下治也。他以訓虎為喻,“以刑威為鞭,虎則無敢傷人;喂之以食,不使之過飽,虎則聽命于人”。這番政論頗得朱元璋賞識。
適值安慶公主獲準從貢生中挑選意中人選,她先在文華殿中看中一份答卷,禮部尚書告訴她該份答卷也是皇上最喜歡的。來到側殿,安慶公主見到參加完殿試的貢生下殿,被其中一人的氣質吸引。禮部尚書告訴她,對方是江浦貢生歐陽倫,剛剛在文華殿看到的答卷便是出自該人手筆。禮部尚書向朱元璋稟報安慶公主的意愿,朱元璋大感憂慮,著令速速查明欽點狀元歐陽倫是否婚配。
此時,侍御官前來啟稟,新科狀元歐陽倫昏倒在殿下。禮部尚書向朱元璋解釋,以往也曾發生過兩次這樣的事,凡寒門出身子弟,多年辛勞,少見世面,一旦中魁,難免喜不自禁。
歐陽倫果然像禮部尚書所言,獲知得中狀元,一時昏厥。禮部尚書待其醒后向其核實年齡,問他可曾婚娶。得知歐陽倫未曾婚娶,禮部尚書說安慶公主也未出嫁。再問歐陽倫可曾與人訂婚。似乎有所預感的歐陽倫推說還沒有。被問及是否愿意成為駙馬,歐陽倫欣鼓之下表示求之不得。
衣錦還鄉的歐陽倫攜母親搬入知縣準備的新宅,并將自己被招為駙馬的事情告知母親的大伯。大伯聽后責怪他不該答應此事,因為早先已經和張家訂了親,而且受封的狀元都尉雖列為三品,卻是虛職。歐陽的母親也覺得娶個公主不如娶個莊戶人家閨女踏實。歐陽倫這才意識到自己一時被高興沖暈頭腦,后悔已經晚了。
奉旨完婚后,歐陽倫聞到安慶公主的頭發有股特殊味道,公主推說是使用了一些草藥所致。安慶公主叮囑歐陽倫不要進自己的梳妝房,還特別派仆人周保侍候他。其實,安慶公主是令其監視駙馬的一舉一動。歐陽倫出于好奇,進入梳妝房,在抽屜中發現了一個發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