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即將攻打寧武縣,杜清明心知八路軍的裝備過于落后,攻打寧武縣極有可能損失慘重。為了幫助八路軍攻下寧武縣,杜清明向堂哥杜清時求助。
杜清時爽快的同意出兵支援八路軍,杜清明信以為真,陪同八路軍開拔寧武縣。日軍在寧武縣駐下重兵,楊志華指揮炮兵轟炸城頭,因日軍也在城頭上布下重炮,楊志華的部隊遭到炮火攻擊,不得不轉移陣地。
杜清明以為堂哥杜清時會派兵趕來支援,結果杜清時領兵不前,沒有出兵支援八路軍。
日軍攻勢猛烈,杜清明奮勇當先指揮戰斗,一發炮彈落在他的身邊,將他炸倒在地上,幾個八路軍士兵趕了過來,七手八腳抬著他撤離戰場。
楊志華跟杜清明一樣,不肯撤退,一心想攻下寧武縣。春雷與王鐵頭幫助楊志華轉移火炮,三人將火炮轉移到另一處陣地,春雷忽然出手打暈了楊志華,決定留下來與日軍拼命。
王鐵頭背走了昏死過去的楊志華,春雷獨自一人對著寧武縣城頭開炮,成功炸中一門火炮,不等春雷發射第二發炮彈,城頭上的日軍對準春雷開炮,一炮打倒了春雷。
春雷付出了年輕的生命,死在了戰場上,戰士們悲痛不已,將怒火發泄到杜清明身上。杜清時明明答應派兵支援八路軍攻打寧武縣,在關鍵時刻卻袖手旁觀,他的行為已經違背了國共合作的理念。
杜清明因杜清時出爾反爾,成為眾矢之的,楊志華心如明鏡,極力為杜清明說好話,杜清明在攻打寧武縣的時候身先士卒,險些被炮彈炸死,由此足以說明他已把自己當成八路軍的一員,與堂哥杜清時立場相反。
杜清明對春雷之死充滿愧疚,雖然不是他親手害死了春雷,但他也負有一定的責任。為了替春雷討還公道,杜清明返回國軍部隊,怒氣沖天痛斥堂哥杜清時言而無信,說好了幫助八路軍攻打寧武縣,最后卻又失言,置八路軍戰士的安危不顧。
八路軍雖然攻下了寧武縣,但損失慘重,打了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斗。杜清明分析出八路軍慘勝原因,主要還是八路軍的裝備過于落后,連通訊兵都沒有。
熱兵器時代不能少了通訊兵,一個部隊如果沒有通訊兵,就跟一群無頭蒼蠅一樣。
楊志華雖然喜歡用土辦法打戰,對過于先進科學的裝備不感興趣,但因為目睹了寧武縣慘烈的戰爭,楊志華虛心采納杜清明的建議,向張政委提出招收一名通訊兵。
張政委運用權力招來了一名姓喬名小紅的女通訊兵,楊志華的初衷是找一名男通訊兵,男人的體力一向強過女人,通訊兵如果是男性,更能提升部隊的戰斗力量。
因通訊兵種稀缺,楊志華只得接納喬小紅,讓戰士們認真聽喬小紅上通訊課。喬小紅教戰士們學旗語,別看旗語只有幾組簡單的動作,卻包含了各種排兵布陣命令,只要學會了旗語,就無需在戰場上往來奔波傳遞信息。派出一個戰士站在高處揮動旗織,就能詳細的傳遞出各種信息。
鄧玉萍留了一個心眼,擔心杜清明學會旗語返回部隊,轉交給國民黨士兵,到時八路軍如果與國民黨開戰,將處于被動局面。
鄧玉萍的擔憂不無道理,國共雖然聯合抗日,日后必然繼續爭奪大權,楊志華在鄧玉萍的提醒下決定讓喬小紅再研發一套備用旗語,日后如果國共開戰,八路軍就使用備用旗語。
日軍勢如破竹,攻破中國各地要寨,其中包括著名地點娘子關。閻錫山擔心被日軍消滅,帶兵撤退,留下杜清時孤軍御敵。
杜清時得知閻錫山臨陣逃脫,雖然有幾分擔心,但還是胸有成竹,不擔心被日本人進攻。共產黨已是國民黨的同盟,一旦日本人攻打杜清時的部隊,共產黨一定會出手相救。雖然不久之前杜清時曾經失言沒有幫助八路軍攻打寧武縣,但他相信共產黨不會跟他一般見識,而是顧全大局與日本人斗爭到底。
八路軍的旅炮團屢立奇功,對日本人形成了極大的威脅,枝野勝男派出重兵計劃攻打旅炮團,楊志華接到了情報,義無反顧攬下了掩護旅炮團撤退的堅巨任務。
想要掩護旅炮團平安撤走,必須抱著破釜沉舟必死的心,楊志華心知留下來的戰士十死九生,于是把所有戰士們喚到身邊,打算讓無兒無女并且是家中獨子的戰士退出行動。
所有戰士沒有做縮頭烏龜,無人從隊伍中站出來,楊志華深受感動,沒有再強行要求有家室且是獨子的戰士出列,決定帶領所有戰士與日軍浴血奮戰。
枝野騰男帶兵追蹤撤退的旅炮團,李華兵在山中設下了埋伏,等侯枝野勝男的部隊趕來。
楊志華與杜清明在另一道防線觀戰,等侯李華兵與日軍開戰,只要日軍進入李華兵設下的埋伏圈,楊志華就會命令炮兵往埋伏圈開炮,到時日軍將會成為甕中捉鱉,叫天不應叫地不靈。
枝野勝男派出一支先調遣部隊,該部隊進入到李華兵設下的埋伏圈,李華兵指揮手下人向進入埋伏圈的日軍開槍。
守侯在遠處的楊志華見李華兵已經與日本人開戰,不失時機指揮炮兵往日本人出現的方位開炮。
枝野勝男帶兵趕了過來,往楊志華所在的陣地開炮,楊志華面對呼嘯而來的炮彈沒有慌亂,而是想在撤退之時帶走火炮。
眾人見楊志華寧肯性命不要也要帶走火炮,只得齊心協力推走了火炮。在眾人的幫助下,楊志華保住了心愛的火炮。
旅炮團還在撤退,楊志華帶兵在山中與日本人周旋,喬小紅負責與旅炮團通訊,旅炮團不久之后回了電報密信保平安,喬小紅收到密信,喜出望外向楊志華一行人匯報旅炮團成功轉移的喜訊。
楊志華一直在等待旅炮團撤退,好不容易盼來了旅炮團轉移的好消息,楊志華心頭大石落地,提醒戰士們不用再與日軍周旋,眾人冒著付出性命的危險拖住日軍,總算沒有白白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