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已經結束,中國終于迎來了和平時代,許多在抗日戰爭中付出性命的中國人長眠地底,如果他們地下有知,也會為戰后余生的同胞高興。
抗日戰爭結束不久,全國百姓以為國內局勢驅于穩定,不料國共兩黨為了爭奪管理中國的大權,由當初的國共抗日同盟變成敵對狀態,隨時有可能爆發內戰。
楊志華復活的消息早已傳遍全國,杜清明得知楊志華還活著,內心不由欣慰不已,相比之下,他的堂哥杜清時憂心忡忡,把楊志華視為心頭大患,楊志華是打仗能手,且擅長炮戰,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專家。國共一旦開戰,楊志華將會成為國軍的勁敵,杜清時意識到必須除掉楊志華。杜清明與杜清時的想法相反,他早已把楊志華視為自己的戰友,兩人在抗日歲月同生死共患難,結下深厚的戰友情,就算國共雙方發生決戰,杜清明也不會跟楊志華開戰。
楊志華進城開會,在上級的安排下住進高檔公寓樓,跟隨他的戰士長年在山溝中居住,過慣了餐風宿露的生活,忽然進入富麗堂皇一塵不染的樓房,士兵們如同小孩子進城,看什么都覺得稀奇,這里摸摸,那里碰碰,把在城里人眼中很平常的物品視為天外之物。其中一個戰士連電燈都沒見過,好奇不已撫摸燈泡。
楊志華打算修理一批火炮,因火炮缺少支架和車輪,楊志華派出田招娣到農村尋找車輪,田招娣在農村中遇到一個老漢,向老漢打探到村中有戰士在掩埋廢棄的車輪。
為首的一個戰士不認識田招娣,雖然車輪已是廢棄物品不值錢,但該戰士不肯平白無故施舍給田招娣。
兩人當眾發生爭執,一個隊長趕了過來,弄清田招娣是楊志華的下屬,同意把即將掩埋的所有車輪送給田招娣。
田招娣謝過隊長,把廢棄的車輪運回到營地內,眾人七手八腳開始把車輪安裝在火炮上,就地取材打造車輪支架。
國共談判宣告失敗,杜清明成了濟南的司令官,負責與攻打濟南的八路軍決戰。
田招娣兵臨濟南城外,與出城的杜清明較量,杜清明曾是田招娣的老師,在戰術上比田招娣更高明,田招娣一開戰就急不可耐命令炮兵轟炸敵營,杜清明在營地內聽著震耳欲聾的炮聲,鎮靜自若沒有反擊。
田招娣開炮曝露了自己營地的方向,給杜清明帶來了反擊的機會,原來杜清明故意露出陣地給田招娣開炮,意在引誘田招娣露出自己炮兵的營地。
田招娣上了杜清明的當,渾然不知,杜清明迅速命令炮兵反擊,成功轟炸田招娣駐守的陣地。田招娣被一發炮彈炸暈,被眾人送到醫院,已是醫院院長的李慕蘭檢查田招娣的傷勢,提醒眾人無需擔心,田招娣只是被炸彈爆炸的氣浪震暈,身體沒有受到一絲傷害,只要休養一段時間就能蘇醒過來。
田招娣蘇醒過來,從楊志華嘴中得知國軍一方是杜清明,不由悲憤交加,杜清明在抗戰時期與田招娣一行人并肩作戰多次,田招娣從本能上把杜清明當成了戰友,他無法接受杜清明不講情面與八路軍絕裂。楊志華非常理解杜清明的處境,杜清明如果對昔日的八路軍戰友網開一面,將會被上級懲治,他畢竟是國民黨軍官,不能背叛自己的組織。換成楊志華自己,他也會公正無私與杜清明開戰,不會留一絲情面。
八路軍發現國軍派出了一支特別行動小隊,抓到一個叫金泉的國軍士兵,金泉落入八路軍手中不久,找到一個機會逃之夭夭。
許多八路軍戰士聞訊追出營地,不肯放過金泉,田招娣提醒眾人不要再去追趕金泉,原來,金泉是楊志華故意放掉的,楊志華打算跟蹤金泉,獲取更多的情報。金泉只是一個身份低微的戰士,如果一直把他囚禁在八路軍營地,反而獲取不到更多的情報,相比之下,把他放掉倒能獲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報。
楊志華與杜清明正式對決,兩人棋逢對手不分伯仲,楊志華命令炮兵轟炸杜清明駐守的營地,杜清明沒有反擊楊志華,他猜到落入營地的炮彈只有少許,楊志華是在進行火力試探,不會對杜清明發動猛攻。
杜清明是國軍優秀的指揮官,有他駐守濟南城,八路軍想攻下濟南城絕非易事。因此必須使用勸降的方式,說服杜清明歸順八路軍。
李慕蘭是杜清明此生最愛的女人,臨危受命前往國軍駐地拜訪杜清明。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李慕蘭向守衛稱自己來自云南,是杜清明的同鄉。
云南是杜清明的故地,杜清明從守衛嘴中得知有老鄉探訪,讓守衛放行,見到了多年不見的李慕蘭。
李慕蘭打開天窗說亮話,勸說杜清明歸降八路軍。杜清明雖然對國軍的政策不滿,但對黨國忠心耿耿,拒絕李慕蘭投降的建議。
李慕蘭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提醒杜清明已為人父,她的兒子小華正是杜清明的親生兒子。杜清明聞言驚喜交加,拋開所有顧慮,同意向八路軍投降。
跟隨杜清明多年的黃振濤也早已產生投降念頭,正好杜清明決定好了向八路軍投降,黃振濤義無反顧表示追隨杜清明,一些國軍長官也擁護杜清明投共。
杜清明將投降時間定在深夜十二時,杜清時憑直覺懷疑杜清明想投降,找了一個借口喚來杜清明,當眾宣布提拔杜清明的職務。杜清明一心急著出城投降,抬手看看腕表,十二時即將到來,如果他不帶兵出城,恐會錯過投降時機。
杜清時察覺到杜清明想出城,堅決不放杜清明走。十二時準時到來,八路軍炮團在楊志華的命令下轟炸濟南城,給杜清明的炮團隊供出城機會,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杜清明的炮團士兵魚貫出城。
國軍炮團投共的消息傳到杜清時耳中,杜清時驚怒交加懷疑到了杜清明的身上,杜清明敢作敢當,沒有否認是自己策劃了投共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