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叔高玉智遠在外地部隊擔任團長,看到高加林發表報刊上的文章,親自寫信寄回家鄉,并且送上一套干部服。高玉德夫妻喜笑顏開,這些日以來的愁容早已消散,愈發為自家兒子感到驕傲,高加林也立刻回信,還不忘添上父母對二叔的關心囑托。
同村女孩香香與后山男孩喜喜互生情愫,每次劉巧珍都能看到喜喜登高唱曲,借曲傳情心上人,遙遙相望無法相守。喜喜從小喪母家世貧寒,從而遭到香香媽的反對,因此香香陷入迷茫,向劉巧珍詢問怎樣的男人才算是好男人。
劉巧珍瞬間聯想到高加林,這樣的男人有知識有文化,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尤其文章寫得極其漂亮,正是她甘愿做出任何犧牲,符合自己心意的好男人。考慮到個人評定標準不同,何況香香喜歡喜喜,劉巧珍勸說香香應該正視內心的感受。
高加林給孩子們安排一場有趣的戶外課,帶著他們把學校當作出發點,一路小跑至半山,立著“西安”兩字的牌子映入眼簾。對于孩子們而言,走出大山到達第一站就是西安,享譽十三朝古都,代表著中華歷史與文明的世界級名城。
隨后高加林又帶孩子們繼續往前跑,第二站是北京,聞名海內外的長城、故宮和天安門,更是他們追尋夢想的動力。直至最后一站抵達上海,高加林向往的城市,此刻他站在山頂遙望,眼前逐漸浮現出外灘的繁華。
與此同時,高雙星第一次觀看話劇雷雨,沉浸在人物與劇情里久久無法自拔。陳秀禮給高雙星講解這部作品的特點及根源,一場久經不衰的人間悲劇,往往最是引人思考,正如周樸園這樣的人,一次惡行換來一生痛苦。高雙星聞言陷入沉思,表情有些凝重。
縣教育局要從各地學校選出十名先進教師,其中一個名額給了馬店小學。華曉娟遺憾告知自己就要去深圳和丈夫團聚,生活的重擔已讓她無法繼續留在這里,縱然周初心心里難受,可他還是尊重華曉娟的選擇,繼而將名額讓給年輕的高加林。
由于工程老板遲遲不發工資,工人們已經三個月沒有收入,高雙奎無奈宣布停工的消息。高雙星感激高雙奎曾經對自己的幫助,又考慮到他現在的難處,也就沒有要工資,真心希望他能渡過難關。
劉巧珍聽聞高家堡評選為先進教師,馬上就要去縣里領獎,決定要親自給他納一雙新鞋。劉巧玲早就明了二姐的心思,倒也覺得高加林無論品行樣貌都不錯,若能當她姐夫自然是好事。
高雙星寫信給父母,說起自己在學校的考試成績,以及近期準備買票回家過年。起初高明樓看得滿臉喜色,可當看見兒子要回家這一行,臉色變得極差,騎上自行車直奔縣里往上海浦江學院打去電話。
高明樓交代高雙星千萬不要回來,以免面對鄉親父老會露餡,必須要等他念完大學才算熬出頭,確保沒有后顧之憂。聽著父親的這番話,高雙星心里極其難受,夜里獨自坐在走廊發呆,陳秀禮看到后過來安慰,歡迎他來自己家過節,高雙星感動不已。
秦縣長出席表彰大會,親自給教師們頒發獎狀,十名先進優秀教師合影留念。陳方明是明珠師范學院的大三學生,專程從上海跑來寬州縣找高加林,順便在這里做一個社會調研,主題是農村小學教育現狀。
在馬占勝的安排下,高加林帶著陳方明回到村里,這一路上,陳方明侃侃而談,全面解析農村學校師資的專業化。作為大城市人的陳方明非常喜歡農村環境,與世無爭的淳樸令他心生向往,當他看見高加林把馬店小學打理得井井有條,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陳方明聽聞周初心的事跡,迫不及待要讓高加林帶他去拜訪,同時被當地匱乏的教育條件震撼,發自真心敬佩周初心堅守教育三十年。周初心跟高加林和陳方明道了實話,他很希望能夠轉正成為真正的國家教師,也有信心這一天不會太遠,高加林亦是如此。
劉巧珍主動來找高加林,發現院子里漆黑一片,沒有半點光亮,嚇得她連忙大喊,直至高加林從屋里出來。原來高加林與陳方明在洗照片,劉巧珍滿心好奇湊了過來,看著照片上的高加林,忍不住夸贊他英俊帥氣,像極了電影明星。
正說話間,陳方明恍然想起女友婷婷的生日,顧不得走夜路是否安全,提出要借高加林的自行車去趟縣里。在高加林的建議下,劉巧珍開著自家的拖拉機載上二人,浩浩蕩蕩地前往縣郵局。
陳方明通過電話給女友表白,每句話都帶著詩情畫意,充滿著劉巧珍對愛情的遐想。不僅如此,陳方明又唱起生日歌,惹得劉巧珍羨慕不已,高加林更是看得全神貫注,默默在心里盤算一個計劃。
第二天早上,劉巧珍站在院子里模仿著陳方明的話,腦海里全是高加林的身影,劉立本見狀把她臭罵一頓。話音剛落,馬栓抱著專門為劉立本燒制的聚財壇過來,里面裝著各種金銀珠寶的款式,寓意錢財只進不出。劉立本非常喜歡這個禮物,笑得合不攏嘴,而他也看出馬栓是對女兒有真感情,奈何劉巧珍心有所屬。
為能讓工人們都能過個好年,高雙奎借遍親朋好友的錢,總算可以給大家發工資。雖然看似僅有一半工錢,但是高雙奎承諾會補足后續全部工錢,也正因如此,他留在上海繼續向工程方要賬,高雙星向他透露自己今年不回家。
隨后高加林親自為學生們舉辦集體生日會,陳方明更是現身講述生日的意義,算是為他這次遠赴農村的調查畫上圓滿句號。臨走之時,陳方明與高加林合影留念,很高興能夠認識高加林,敬佩他為這所學校的貢獻,也期待他能走出陜北來上海發展。
馬占勝前來宣布教育局下達“撤點并校”落實方案,意味著十六村合并三所中心學校,合并后教師人數大幅度縮減,要從馬店小學的三位老師里選出一位轉正留任。華曉娟過完年就要去深圳,轉正名額對她而言無關緊要,問題就出在高加林和周初心之間。
因為教育局是要優先考慮年輕的先進教師,若是按照學歷、年齡和能力,高加林當仁不讓,唯獨需滿五年教齡這一條不太符合。高明樓私下里找馬占勝談了下,證實高加林獲得先進教師屬于加分項,遠遠要比周初心更具有優勢。
然而周初心年屆六十,沒有家庭和耕地,為教學育人奉獻大半輩子青春,如果離開學校必定生活艱難,高明樓等人思及至此,不免有些同情。反觀高加林對于轉正的事情穩操勝券,目前他要解決孩子們去縣城的問題,繼而想到找劉巧珍幫忙。
高雙星決定替高雙奎要回工人們的工資,回到宿舍后奮筆寫下一篇《農民工生存困境調查報告》,又找陳秀禮發表些看法。文章里細致描寫勞苦大眾的不易,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陳秀禮看得非常感動,推薦高雙星將文章寄給《社會焦點》雜志社,唯有刊登在報紙上才能擴大影響力。
關于民辦轉正的事情,周初心自忖希望渺茫,思及當初把先進教師的名額讓給高加林,心里非常不甘。所以周初心干脆跟高加林攤牌,表示自己年紀已大,若是再不爭取就沒有機會,就算拼了老命都得拿到這個名額。
昔日善良且敦厚的老教師突然變成無賴,高加林心里窩著火無處發泄,索性跑來找德順爺抱怨。德順爺對此不置可否,反問高加林若是離開學校又該如何自處,他作為四肢健全的年輕人都無法接受起早貪黑的耕地生活,何況還是年事已高的周心初。
所以德順爺希望高加林在憤憤指責老教師時,應該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境遇,高加林學歷高又年輕,至少比周心初有本錢,出路多。經過德順爺的開導,高加林逐漸理解周心初,可他認為這次機會是公平競爭,倘若自己沒有爭取到名額也不會后悔。
回到家以后,高加林親自填寫一份考評申請表,又向劉巧珍科普民辦教師轉正的重要性,還準備要買些東西送給周心初。劉巧珍隨口提一句讓他給自己買小梳子,謊稱是當嫁妝,高加林承諾等她出嫁會送一份大禮。然而劉巧珍改口不要大禮,并且曖昧湊近讓他送一份特殊禮物,說完就害羞跑開,高加林忽然愣住不知所措。
隔天劉巧珍開車載著高加林和學生們來縣城,東走走西瞧瞧,終在小人書攤停下來。趁著學生們看書看得入迷,高加林親自去趟教育局提交考評表,并且向馬占勝咨詢轉正的情況。馬占勝表態教育隊伍里正缺高加林這種有能力的年輕教師,所以這次轉正名單里必然有他。
正當高加林興奮地帶著好消息回到孩子們身邊,豈料突生變故,梁滿囤好奇地追著公交車,繼而發生車禍送往醫院。雖然梁滿囤保住性命,可他有一條腿骨折,教育局聽聞高加林私自帶學生外出,定性為嚴重責任事故。
也正因如此,本該板上釘釘的轉正名額直接給了周初心,反倒是高加林失去教學資格,不得不離開學校。學生們戀戀不舍趴在窗邊目送高加林出門,華曉娟趕緊追上來,安慰高加林不要難過,他永遠是學校最好的老師。
高加林重新回到破舊的窯洞,夜里把自己關在房間發呆,大清早又立刻起床,背上包準備去學校,可他走到半路忽然意識到自己不再是人民教師。通往縣城的簡易公路上,陸陸續續出現扛著鋤頭的莊稼人,高加林看著他們像是看到自己,夢想再度變得遙不可及。
這段時間以來,高加林每天都是睡得很早,起得很遲,整天陷于暗無天日的痛苦中。劉巧珍實在是看不下去,勸說高加林振作起來,提到梁滿囤就算斷了腿還幫父親干農活。高加林內心愧疚懊悔,狂扇自己耳光后奪門而出,主動替糧滿倉刨地,把化悲憤為力量投入勞動,直至手磨出血泡,鋤頭被鮮血染紅。
劉巧珍撿到高加林丟在地上的廢稿,拿去給小妹讀出內容,才知高加林通過詩歌宣泄痛苦。與此同時,高玉德夫婦為兒子的事情犯愁,高玉德只能頂著一張老臉去求高明樓幫著找份工作,高明樓面露難色,透露自己為高三星求遍親朋好友,實在是沒辦法再管高加林。
劉巧玲準備回縣里高中,正巧遇到開著新車的高三星。因為高明樓托關系給高三星找到跑運輸的工作,所以劉巧珍想到讓大姐劉巧英說說情,拜托高明樓給高加林爭取一個工作。劉巧英并不看好高加林,建議妹妹盡量遠離對方,劉巧珍完全不聽勸,而是幫高加林割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