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黃河無盡,遍地蒼茫,一道咆哮猶如雷霆萬鈞,劈開大山與峽谷,阻斷沙漠與高原。崇山峻嶺處,萬千戶樸實人家,面朝黃土背朝天,一代又一代歌頌著斗爭和勞動,智慧和愛情,邁進二十世紀,迎來八十年代。
時值一九八四年盛夏,綠樹如茵,芳草萋萋,掛滿雪白粉絲的曬臺上,鉆出經營能手劉立本家的二閨女劉巧珍。忽聞遠處傳來一聲熟悉的吆喝,通往縣城中學的盤山路,兩輛自行車如云鷹般破空而出,載著高家村十八歲的考生高加林、高雙星競相飛馳。
劉巧珍謊稱是往縣城姨家的飲食店送貨,實際掐準學生們每日經過的時刻,全神貫注守著心心念念的高加林,開著拖拉機緊追不舍。高加林翻山越嶺走捷徑,當他在鈴聲響起前一刻飛奔至學校,發現高雙星已是穩穩當當坐在教室里,勝負結果顯而易見。
近些年來,在讀學生數不勝數,可是從未有人走出縣城讀大學,也就意味著高考錄取率幾乎為零。縣委政府非常重視今年高考,為能改變這種尷尬的現狀,特地邀請縣教育局馬股長來到高考重點班發表講話。
股長馬占勝上臺先扇自己耳光,聲嘶力竭動員考生們好好復習,爭當第一,若是想要獲得高考資格,必須要通過全面摸底預考,并且承諾預考成績前十名來縣委大院領獎,他會親自出錢買獎品。一番動員結束,大家斗志昂揚,齊聲喊口號,投入到刻苦學習之中。
劉巧珍悄無聲息地站在門口觀望,又把高加林騎壞的自行車搬上拖拉機,等到二姨夫修好后放回原處。校長建議黃亞萍聯合高加林寫篇稿子反復廣播,借此機會鼓舞眾考生,黃亞萍爽快答應下來,跟著高加林等人跑去劉巧珍二姨家吃粉。
四碗粉配上四瓶汽水,播放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四人侃侃而談。黃亞萍家境優越,衣食無憂,就算隨父來陜北,以她父親是縣武裝部部長的身份,照樣能謀個好出路。反倒是高雙星和張克南前途未卜,高加林更是毫無退路,發誓必須考上大學,否則只能回家種地。劉巧珍默默站在身后,聽著他雄心壯志的話語,目光充滿愛慕與崇拜。
經過一夜緊張復習,考生們有序進入考場,成敗在此一舉。高加林回去路上重溫考題,總覺得自己選錯政治題答案,擔心會因此失之千里差若毫厘。而在另一邊,高家村書記高明樓給父老鄉親們普及土地承包,響應國家號召,看到孩子們回來的身影,這才草草結束會議。
劉立本提醒女兒少往外跑,應該在家里學點女人手藝,遲早要相看尋婆家。劉巧珍不滿父親讓自己過早輟學,生氣叮囑小妹巧玲好好學文化,千萬別步她的后塵。高雙星回家被老爹念叨著考大學,出人頭地,好好一頓飯吃得倍感壓力。
高明樓知道自家兒子比不上高加林,專門找他探聽消息,就想知道倆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高加林趁此機會向高明樓討教政治題,而他獨特觀點令高明樓又喜又驚,喜的是高家村肯定會出一個學生,驚得是他比高雙星優秀太多,遲早要占高雙星的風頭。
等到預考發榜當天,高加林以全縣第一的成績遙遙領先,黃亞萍獲得第五名的好成績,就連高雙星也通過預考,唯有馬栓預考落榜,情緒崩潰痛哭,看得大家心里不是滋味。新上任的趙所長下令登記補齊各村戶口卡,高明樓親自來了一趟縣城,迫不及待跑去跟馬占勝詢問預考成績情況。
然而馬雙喜勉強過線,學習沒有積極性,與高加林對比鮮明。高明樓急得抓心撓肝,能夠把孩子送出大山溝是他畢生夙愿,又聽聞秦縣長表彰接近前十名考生,為能讓高雙星有資格參加,不得不動用人情說服馬占勝幫忙。
校長召集老師宣布兩件事情,第一是做好落榜學生的思想工作,第二是為預考通過的學生重新組建高考班,交由老師景若虹負責。景若虹考慮學生們這段時間太疲憊,建議舉辦一場聯歡會,借此機會給他們動員打氣,現場朗誦一首詩歌,黃亞萍更是上臺獻舞。
因為高加林成績優異且文化水平高,高明樓囑托他帶著高雙星共同進步。這天夜里,高加林拉上高雙星來圖書館夜讀報刊時政,忽然暴雨降至,二人偶遇流落街頭的馬栓,熱心把他領回宿舍。
馬栓坦白自己三年復讀沒過預考,實在無顏面對父母,才想繼續待在縣城,目前走一步看一步。高加林和高雙星心里不是滋味,顧念彼此間的同學情誼,建議馬栓先住在宿舍,吃飯問題交給他們解決。
沒過多久,學校迎來秦縣長接見優秀考生以及家長,秦縣長當眾表揚高加林及其父親高玉德,站在后排的高明樓滿是羨慕,趕緊拉著兒子高雙星介紹給秦縣長認識。沒承想,新上任的秦縣長居然是高明樓舊相識,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又在高明樓家里住過一段時間,心里記掛著他對自己的照顧。
也正是這次與高明樓重逢,秦縣長非常高興,高明樓更是喜不勝收,得意洋洋地站在秦縣長身邊。待秦縣長表達對考生們的祝福后,親自給前十名考生送上獎品暖水瓶,真心希望大家早日走進大學,刻苦學習,無論何時何地都能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棟梁之材。
隨后高加林等人來到二姨家吃粉,二姨夫專門準備紅雞蛋鼓勵他們。高加林無意間瞧見劉巧珍,拉著她去外面說起馬栓的事情,想要介紹馬栓打雜,也好有安身之處。劉巧珍爽快答應下來,滿臉嬌羞地回到店里。
考前百日誓師大會,高加林作為代表上臺,帶領大家宣誓,場面極其壯觀,充滿斗志,誓言響徹黃土高坡。很快學校發布高考志愿錄取分數,高加林目標是要去上海或西安,高雙星聞言若有所思。
馬栓看著電視里播放著中國女排的紀錄片,感慨她們的精神百折不撓,繼而對自己妄自菲薄。劉巧珍耐心勸導馬栓,鼓勵他走出自己的路,無論合適與否都要嘗試。果然馬栓深受啟發,考慮再三決定回家直面父母,臨行前與高加林道別。
黃亞萍父親犯老胃病,高加林親自送她去醫院,順便向見聞廣博的黃父征求意見。黃父推薦高加林報考上海浦江學院,盡管這所學院名氣不如其他,可是分數線較低,師資優良,專業多且選擇性多,聽得高加林心生向往。高雙星沒有理想大學,聽聞高加林要考上海浦江,索性填寫相同學校,幻想二人繼續當室友。
距離高考僅剩十天,考生們在教室里緊張備考,景若虹慷慨陳詞,鼓勵大家克服困難。遠處黃土高坡上,劉巧珍滿懷愛心,放飛祝福高加林考試順利的紅色氣球,直至氣球沒入群山疊翠,翱翔于綠色海洋之中。
這一年高考天氣炎熱,數學試卷難如天書,就連老師都無從下筆。前十名優秀考生,其中不乏交白卷;中途放棄;以及中暑昏倒,僅剩二人尚在堅持。黃父突發疾病送往醫院,黃亞萍寸步不離與高考失之交臂,所幸黃父度過危機保住性命。
雖然高加林苦撐著答完試卷,可是他心里七上八下,實在是沒有底。等到最后一場考試結束,全體學生歡呼雀躍,大包小卷地騎車離校回歸家鄉。黃亞萍獨自站在學校門口,看著緊閉校門和高考橫幅,內心五味雜陳。
一個月時間轉瞬即逝,高加林回到家都是廢寢忘食,整天書本不離手,唯恐自己考砸辜負父母的心意。高明樓同樣為兒子犯了愁,詢問他考試成績如何,高雙星懶得回應,直接表示權當自己考試不合格。
這天高明樓接到郵遞員送給高加林的信,不出意外正是錄取通知書,而他心情沉重來找高加林,臨至家門口猶豫不決。高加林滿懷期待跑出來迎接高明樓,可當聽聞高明樓是來人口普查,滿臉失落難以掩飾。烈日高懸,照得高明樓萌生出陰暗念頭,拿著高加林的戶口本直奔縣城,火急火燎地找到馬占勝。
晨曦初升之時,高家村迎來高雙星考上大學的好消息,當這份喜訊響徹整片山谷,猶如一聲炸雷,徹底擊垮高加林內心深處的最后一道防線。此時此刻,高加林意識到自己會與祖輩一樣的農民,衣衫破爛,塵土滿面,永無實現夢想的機會。
高明樓想要來個雙喜臨門,主動找劉立本商量把兩家孩子婚事提前,劉立本毫無異議,巴不得與高家結為親家。高加林無法接受自己落榜的事實,呆在房間里不吃不喝,黯然神傷,雖然父母看著心疼,卻還是勸他參加喜宴,畢竟高家對他們有恩。
第二天清早,高家熱熱鬧鬧地辦酒席,鄰里鄉親歡聲笑語。反觀高加林如坐針氈,獨自躲在角落里望著遠方出神。日頭藏在云層里,難以直視這一幕的悲喜,劉巧珍找借口帶高加林離開喜宴,看著他情緒崩潰的痛苦模樣,也跟著哭了起來。
宴席結束后,月上柳梢頭,高明樓有些愧疚地來找高玉德夫婦,承諾會給高加林找份合適的工作。高玉德夫婦被蒙在鼓里,還對高明樓感恩戴德,又怎料高明樓回家喊醒尚且沉浸在喜悅之中的高雙星,親口交代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原來高雙星根本沒有考上大學,高明樓聯合馬占勝在幕后操控錄取結果,從而讓他冒名頂替高加林前往上海。高雙星聞言十分震驚,本性善良的他不愿占用高加林的名額,執意要去跟對方說清楚。
關鍵時刻,高明樓跑來攔住兒子,強行將他生拉硬拽回家。偏巧劉巧英在窗外聽到談話內容,高明樓苦口婆心地勸說,又在高母的眼淚感化下,高雙星背著負罪感默許父親的安排。盡管劉巧英不恥高明樓的行為,可她嫁給高大星已是高家人,注定兩家綁為一體,就算知道秘密也要爛在肚子里。
隨著高加林日漸消沉頹廢,不僅愁壞了父母,更是牽動著劉巧珍的心。劉巧珍找村里德高望重的德順爺商量對策,德順爺是看著娃兒們長大,對他們知根知底,于是建議劉巧珍想辦法多跟高加林說話聊天,有事情不能憋在心里,否則遲早會出問題。
按照德順爺提供的辦法,劉巧珍親自做好一筐棗花饃送過去,熱情洋溢地勸慰高加林,豈料遭到高加林劈頭蓋臉地叱罵和驅趕,嚇得她躲在樹后面捂嘴痛哭。當天夜里,高加林似乎想通許多事情,拿起棗花饃狼吞虎咽。
高雙星準備出發去上海,鄉親父老敲鑼打鼓相送,令高家父子猝不及防。高雙星自知這份體面從何而來,無顏面對大家,拖著行李就繞著山坡走,結果發現高加林站在前方。高加林拿出珍藏的鋼筆作為禮物送給高雙星,并且表示自己會復考一年,約定明年相見。
上海浦江學院迎接新生當天,老師樊文修在講臺上自我介紹,還讓同學們逐一起身報名。高雙星還無法適應冒充高加林的名字,為避免惹人懷疑,趁著午休時跑出去反復大喊“高加林”三個字,灌輸自己就是高加林本人。
如今黃父給黃亞萍找好工作,讓她在縣廣播站當廣播員,黃亞萍也沒有怨言,尋思著先工作,有機會讀個函授大專。景若虹知道高加林準備復讀繼續高考,非常高興他能做出明智選擇,安慰他不必為今年的考試失利難過,只要不言放棄,明確目標就能達成所愿。
高加林往回走路上遇到劉巧珍,為之前的事情跟她道歉,劉巧珍絲毫不計較,反而很高興高加林對自己的態度轉變。高明樓跑來告知縣里的馬店小學需要一位民辦教師,所以他主動推薦高加林,高玉德父母立馬代替兒子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