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任職民辦教師的事情,高加林沒有立刻做出回應,而是想要慎重考慮下。盡管父母都非常看重這個機會,可是他們也尊重兒子的選擇,因此高加林提出復讀一年重考大學,高玉德承諾就算砸鍋賣鐵都要補交復讀班費用。
奈何天降橫禍,高陳氏獨自上山爬樹采摘野核桃,尋思要給兒子做核桃餅,沒想到失足墜落摔成重傷。幸好高明樓等人及時將她送往醫院,代為繳納昂貴的醫藥費用,本就家徒四壁的高家已是山窮水盡,高加林為人要強,自然是不愿父親自己到處求人湊集學費,于是決定放棄復讀。
反觀高雙星的大學生活比較平淡,由于他打扮土里土氣,知識儲備與同學相差甚遠,他與上海格格不入,顯得貧瘠、愚昧、卑怯。樊文修給學生們講解鄉土文學,自然而然提及到沈從文和汪曾祺,也希望每位同學都能記住記憶里的鄉土,寫出屬于自己的文學風格。
然而文學對于高雙星太過陌生,室友們為此爭論得熱火朝天,他是全程插不上話,沉默又孤獨地坐在角落里。馬宏聲約高雙星上圖書館看《浮士德》,高雙星只知道張思德;同學找高雙星練習英文口語,高雙星完全聽不懂。
當天晚上,大家帶著高雙星下館子,兩伙人在飯桌上又展開一場爭論,直至最后不歡而散,留下傻愣愣的高雙星,以及他支付不起的餐館賬單。同校社會學系的新生陳秀禮看到這一幕,主動借錢替高雙星解圍,高雙星感激不盡。
高加林通過高明樓得到民辦教師的工作,可當他只身前往馬店小學任教,發現小學院墻殘破,窯洞透風,有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就連桌椅都要靠學生自帶。放眼整個馬店小學,總共三位教師,分別是新調來的高加林,年近退休的周心初,以及兼顧帶孩子、干農活和上課的留守媽媽華曉娟。
也正因學校條件極其艱苦,孩子們都掏不起學費,只能拿家里的玉米土豆以及蔬果禽類充當學費。小男孩梁滿囤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落寞地坐在大門口,高加林注意到這個孩子,勸說他先去上課,至于學費的事情以后再說。
高加林絲毫不在意教學任務和薪資分配的多寡,他愿意少拿多干,考慮周心初和華曉娟的情況特殊,答應在文化課之外承擔體育課。到了上課第一天,高加林給學生們介紹長江黃河,對于中華兒女來說,長江黃河如同父母,養育著世世代代,這份感情戈舍不得。
此刻劉巧珍躲在門邊偷看,被發現后羞澀跑掉,站在山坡頂大聲朗誦高加林的話,內心充滿自豪。隔天,劉巧珍去縣里碰到許久未見的馬栓,才知他現在經營售賣搪瓷缸。馬栓非常感激劉巧珍當初對自己的鼓勵,對她更是抱有一絲男女之情,也僅僅是藏在心底。
隨后高明樓代表村委會發給高加林五十塊錢教學補助,高加林委婉拒絕這筆錢,而是向高明樓申請改善馬店小學的環境,好歹先翻修學校的外墻或者教室。高加林聞言面露難色,透露村委會資金緊張,好多學校都急需教育經費,實在不行就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在高明樓的勸說下,高加林暫且收下五十塊錢,順便詢問起高雙星的近況。正說話間,高三星急忙跑了過來,拽著高明樓直奔劉家,高加林緊跟過去,看到劉家已是亂成一團,劉立本滿院追著小女兒劉巧玲,舉著木棍就要揍。
經過高明樓詢問,才知劉巧玲考上縣城高中,可偏偏劉立本不讓女兒繼續讀書,覺得女娃子遲早就要嫁人,沒必要多花冤枉錢。劉立本說話不經大腦,舉例高加林寒窗苦讀多年還落榜,絲毫沒有在意高加林的情緒。
眼看著劉家姐妹和父親鬧得越來越兇,高加林突然開口說話,表示讀書能否考上大學完全不重要,而是在于讀書能夠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讓他們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人生不只有一種活法。所以在高加林看來,就算自己落榜也無怨無悔,成為民辦教師更覺得驕傲,終有一日會培養出真正的大學生,這是他的使命與責任。
高加林發自肺腑的一番話,令劉立本深受觸動,又在高明樓的勸說下,最終同意女兒去縣城讀書。然而馬店小學的問題還未解決,從縣里到村里都沒錢,高加林找周初心商量辦法,周初心對此無計可施。
孩子們希望增加些體育器械,由于目前條件實在有限,高加林采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度過愉快的下午。為能滿足孩子們的愿望,高加林找到劉巧珍,懇請她帶自己去趟縣城買山貨,順便向馬占勝申請學校修繕經費,結果被告知縣里資金緊張,完全拿不出錢。
張克南通過母親的關系調任供銷社門市主任,剛從廣東回來,專門購置一臺四喇叭錄音機送給黃亞萍,哄得她喜笑顏開。劉巧珍二姨拒收高加林的山貨,表示這些都屬于當地土產,根本賣不出去,張克南聽聞高加林的困境,大包大攬,連買帶送,總算補齊他所需要的費用和教具。
隨后高加林帶著大家重新翻修馬店小學,在墻壁寫上詩歌,用瓦罐裝點雅趣。劉巧珍看向高加林的目光越發熾熱,高加林偶爾也會為之分神,就連孩子們都對高加林贊不絕口,非常高興能迎來這么一位優秀且溫柔的老師。
高雙星等到家里寄來錢,第一時間去女生宿舍找陳秀禮,結果被宿管阿姨攔在外面。陳秀禮不急著高雙星還錢,并且好心提醒他以后盡量少去外面的餐館吃飯,畢竟上海物價太高,稍不留意就能花掉整個月的生活費。
為能讓孩子們有成就感和存在感,高加林在墻壁上的每首詩歌旁邊添加學生的名字,繼而讓學生在名字下面放好自己的農具等物品。這一幕吸引來周心初和華曉娟,兩位老師都覺得高加林沒有考上大學實在是可惜。
正當高加林引導孩子們朗讀詩歌,忽然發現梁滿囤沒有來上學。高加林找到梁滿囤家里,看見他幫著父親除草干活,梁父早已清楚高加林的來意,對他態度極其冷漠,從頭到尾毫無回應。
張克南母親向黃父透露上海干部會陸續安排返回原籍,又看出他沒有想離開陜西的想法,話里話外暗示兩家結為親家。但是黃父沒有私自替女兒做主,回到家里發現女兒已經翻出妻子許微之的舊照,不由自主地嘆了口氣,也只能跟她坦白家庭破裂的實情。
當年許微之能歌善舞,事業心極強,且婚前心有所屬,奈何被組織安排嫁給黃父。也正是她在感情上做出犧牲,婚后整日郁郁寡歡,直至生下女兒黃亞萍,總算露出久違的笑容,培養她對藝術的熱愛。
離婚以后,許微之名聲受損,毅然決然遠赴國外追尋舞蹈夢想,從此與黃父斷絕聯系。雖然黃父起初對妻子頗有怨言,可當他來到西北這幾年,逐漸釋懷過往,人生的體會讓他有所感悟。
高加林通過同校老師知道梁滿囤的情況,原來梁滿囤從小沒有母親,父親又患有肺癆病,遇上農忙時節沒法讀書,家里就靠這個孩子下地務農。經過商量后,高加林和華曉娟抽空就去梁滿囤家里給他補課,確保他能跟上大家的學習進度。
黃亞萍閑來沒事就去山坡上練舞,曼妙舞姿吸引張克南為之癡迷,便將供銷社新蓋的禮堂給她當練舞室。而在另一邊,高加林繼續給孩子們上課,忽然聽到門外傳來熟悉的聲音,出門一看,果然是梁滿囤拎著糧食來報到。
這段時間里,黃雙星各種找理由推辭跟同學下館子,課余躲在走廊里看書學英文,熱情積極地找聶文成練習口語,反而遭到對方嘲笑。出身優越的聶文成對高雙星嗤之以鼻,可當他聽聞“高加林”三個字,不禁若有所思。
高加林寫了一篇揭露農村教育現狀的文章,準備拿給老師景若虹指點一二,半路遇見做生意有成的馬栓,約定晚上去找張克南聚餐。景若虹看著高加林寫得文章,指出他這種報告文學視角獨特,勇于發現社會問題,鼓勵他應該繼續寫下去,遲早會大有作為。
由于高雙星把全部生活費都還給陳秀禮,因此他沒錢買飯,只能跑去工地蹭“大鍋飯”。操著陜北口音的包工頭高雙奎識破他想吃白食,高雙星情急之下喊出家鄉話,不假思索地介紹起本名,逐漸得到高雙奎的諒解。
山溝里出大學生不容易,高雙奎的侄子在城里上學,自然而然感同身受。隨后的日子里,高雙星會在閑暇時跑來工地賣力氣,既能解決吃飯的問題,還可以賺些錢貼補生活,工人們都親切喊他本名,讓他在這喧囂虛偽的城市里,難得感受到平靜和真實。
日頭漸漸落下,市聲基本散去,黃亞萍獨自在教堂練習舞蹈,優美舞姿令人眼前一亮,高加林和馬栓對其嘖嘖稱贊。也正是在高加林的邀請下,黃亞萍答應來給孩子們上一堂舞蹈課,劉巧珍默默站在不遠處,內心充滿羨慕與向往。
院子里彌漫著灰塵,絲毫沒有影響孩子們學習舞蹈的熱情,劉巧珍代替華曉娟過來燒火做飯,渾身的煙味和汗味讓她自慚形穢。馬栓來找劉巧珍聊天,提出要給她送一壇酒當做謝禮,還親自送到家里。劉立本看出馬栓對自己閨女有意,各種打聽他的經濟情況,馬栓如實相告,包括二人之間結識的過程,險些惹得劉立本誤會。
景若虹擅自將高加林的紀實文學投給老戰友,并且通過他的幫助,成功刊登在國家一級報紙《中國農民報》,從而引起巨大反響。高加林得知后欣喜若狂,備受鼓舞,他的文學夢想再度燃燒。
此刻樊文修老師也意外看到報紙上發表的《一個孩子的讀書夢》,毫不吝嗇對于高加林的贊美,還要安排他準備上臺向同學們分享創作理念。可事實上,高雙星能夠冒充高加林的身份,卻不能冒充他的才華,更不提會寫出如此精彩絕倫的文章。
陳秀禮是文學交流部部長,早已對此事有所耳聞,迫不及待要看文章內容。文章張貼在學校報刊欄的醒目位置,成為優秀學生中的模范,室友們更是欽佩高雙星真人不露相,爭搶著要與他討論創作核心。
坐在旁邊的高雙星六神無主,明顯能夠感覺到,他在這間宿舍里,成為最優秀且最無能的人。高雙星飽受精神折磨,逃也似的跑出宿舍,垂頭喪氣地躲在走廊處,偏巧陳秀禮寫好一篇觀后感帶給高雙星指教,里面深刻解析高加林的創作心路。
高加林如獲至寶般捧著報紙回家,準備要裱起來貼在墻上,高玉德夫婦建議多買幾份報紙發給鄰里鄉親。第二天清早,高加林帶著劉巧珍前往縣里的百貨商場,出手闊綽地買下所有報紙,盡管他在文學圈里剛剛嶄露頭角,遲早有一天會成為真正的大作家。
幸好陳秀禮的觀后感幫了大忙,不僅沒有讓高雙星在課堂上露餡,還在這堂課結束后變成學校里的風云人物。然而陳秀禮對高加林的仰慕深深刺痛高雙星,他暗自發誓要努力學習,爭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配得上“高加林”的名字。陳秀禮暫且沒有理解高雙星話里的意思,反倒被他的人格魅力再次吸引,愛慕之情難以言表。
如今高加林聲名遠播,劉巧珍從心底里替他感到高興,恨不得滿世界嚷嚷加林哥有多么優秀。盡管劉巧珍讀書少,可她理解事物的能力非常強,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正如德順爺說的那般,高加林身上有志氣,而她透著靈氣。
劉立本聽聞寫文章能賺錢有稿費,也就不再抱怨女兒讀書的事情,甚至還讓劉巧珍給巧玲送些東西補身體。正當姐妹倆說些貼己話,忽然聽到高三星打架被學校開除的消息,高明樓把兒子領回家一通數落,想著他也不是讀書的料,干脆安排在村里干農活。
新一堂課里,高加林在黑板上寫出井底之蛙四個大字,借此聊理想談人生,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對于山村孩童而言,唯有知識改變命運,真真正正地走出大山,看看外面廣闊無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