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為了統一東北軍內部的精神和思想避免分歧,他決定近日在軍官訓練團做一次演講,明明白白的講述自己抗日的決心和態度。他事先在軍事會議上征求意見,說到東北故土被日軍鐵蹄踐踏,在座的東北軍官苦悶傷痛,張學良聽到“大帥尸骨還埋在東北”這樣的話更是跑到門外痛哭嘶吼。隨后,張學良到軍官訓練團作看題目為《中國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講,當有軍官以他蓋的小洋樓為證質
中共駐東北軍代表劉鼎給張學良送來了周恩來和毛澤東的親筆信,張學良非常高興,朋友的熱忱和信任,共同的抗日決心讓他有了膽氣和定見,他決定抓緊控制東北軍,重點培養得力干部,積極聯絡楊虎城等十七路將領和閻錫山傅作義等地方實力派,要以抗日相號召使蔣介石無法反對,并且他還在東北軍內部發行刊物——《活路》,旨在“逼蔣、聯共、抗日、擁張”。
蔣介石看了特務送過來的《活路》,覺得張學良身邊肯定有高人指點。軍統特務到了十七路軍印刷廠抓走了楊虎城的幕僚——中校參謀郭增愷,蔣介石還派來了大批政訓人物。大家都說張學良和蔣介石形同父子,可是張學良卻感嘆:自己的父親何時派了特務在自己的身邊!
中共公開發表了停戰議和的電文,張學良建議蔣介石就坡下驢一致抗日,蔣介石正為兩廣事情煩擾壓根沒有考慮。
毛澤東派葉劍英去安塞加強東北軍的建設工作。省黨部的特務抓了宋黎等幾個東北軍軍官,還搜了一些材料準備送到南京,張學良非常氣憤決定先下手為強,李伯漢贊同他到省黨部抓入查抄文檔但是制止了他殺人。蔣介石解決了兩廣事宜志得意滿,決定前往西安敲打敲打張學良。
蔣介石和張學良見面后談話并不愉快,張學良勸他不要剿共一心打日本人,但是蔣介石一如既往的固執,張學良連周毛二人的親筆信都交給了蔣介石,蔣介石卻只要他談剿共,還說他是中了共產黨的法術,張學良堅持抗日,兩人不歡而散。
蔣介石到了王曲軍官團演講,大談忠孝服從,宣稱共產黨是最近的敵人,日本尚遠要知道輕重緩急,軍官們在下面議論紛紛,會場熱鬧非凡,蔣介石只好草草結束了演講。
紅軍在山城堡全殲胡宗南的一個旅,擊潰一個旅,中央軍主力全線西撤。胡宗南給張學良送來一封信,說是從繳獲紅軍的資料中看出他們對東北軍了解得太過深入,懷疑東北軍內部有人通共。張學良希望中共能拉攏胡宗南,但李伯漢說胡宗南是拉不動的鐵桿,希望他能做一頭獅子而不要做綿羊。
張學良得到情報,蔣介石組織心腹人員在洛陽開了秘密會議商議新的剿共策略,要派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十七路軍打頭陣,若不從就將他們分別調往安徽和福建,再另派中央軍來剿共。張學良認為蔣介石是要攤牌了,他決定逆流而上飛往洛陽,如果蔣介石繼續藐視自己的意見他就考慮自己的問題。見面后,蔣介石不僅認為他意志消退而且還讓他選擇要么剿共要么讓出陜甘,張學良說他肆意殘害愛國人士跟袁世凱沒有區別。
蔣介石認為現在是剿共的難得的機遇,他決定再次前往西安坐鎮順帶震懾張學良。此次西安之行驚天動地,四十架馬丁轟炸機進駐西安機場,東路中央軍沿隴海線逼近潼關,西路胡宗南向東布防,萬耀煌進駐咸陽,還有陳誠衛立煌等大員隨之前往。張學良火冒三丈,在火車上與蔣介石一路爭吵。
張學良心里明白,現在中國窮人太多,若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爭權必敗,所以蔣介石將共產黨當成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但是這些話他無法說出口,他也知道讓蔣介石抗日比登天還難。蔣介石一到西安就找張楊的部下一個個談話,張學良覺得如此下去軍心難收,他和楊虎城秘密見面,表達了“不抗日毋寧死”的態度,楊虎城說可以仿效古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張學良卻難下決心。
張學良集國仇家恨于一身,他想不通共產黨愿意擁護蔣介石為最高領袖一致抗日,為何蔣介石就是不愿意接受,他再次勸說蔣介石卻仍然以爭吵告終。
蔣介石任命蔣鼎文為西北剿總前敵總司令,任命衛立煌為陜甘綏寧邊區總指揮,陳誠以軍政部次長身份駐前方指揮督剿,總攻擊令于十二日發布,要排除一切干擾徹底消滅西北共產黨紅軍。
張學良決定仿效唐朝魏征實行忠諫,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他聯合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共同行動,指揮所設在新城公館,行動時間為十二日凌晨。他特意叮囑白鳳翔等人不要傷害到蔣介石,還要求李伯漢負責整個行動的宣傳,一旦得手要把行動綱領和對時局的主張通告全國。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張學良來到新城公館,他告訴楊虎城等人兵諫目的是逼蔣抗日,一旦目的達到依然擁護他為領袖。天亮后,張學良接到潼關的電話——華清池拿下了,蔣介石卻不見了。他命令白鳳翔等人繼續尋找,心里卻做了最壞的打算。
蔣介石終于被找到并且送回了西安軟禁到新城公館,張學良前去看望,說自己是應全國人民的要求發動這次事變,希望他能勇于悔改,聯合全國的力量堅決抗日,如果執拗不悟堅持己見唯有讓民眾公裁。蔣介石喊叫耍賴就是不愿聽他的。
張學良自扣蔣后受到國內國際鋪天蓋地的輿論,他雖有精神準備但仍然頗感震撼。張學良急于見到周恩來,派了飛機去迎接。見面后,張學良告訴周恩來,自己不僅要抗日還要救國,無論哪方面歸根到底是要實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充斥著親日派和妥協勢力的南京政府非改造不可,必將中央政府置于全國抗日黨派團體的革命監督下不可,如果放棄這些改造收復東北就是一句空話。
宋美齡要求南京方面立即停止對西安方面的軍事行動,這樣不僅會危及蔣介石的生命,還會使事態更加嚴重。毛澤東認為無論張學良如何處置蔣介石,南京方面與張楊的關系沒有任何妥協的可能性,國民黨的大舉進攻不可避免,所以只能力爭好的前途同時也要準備應對壞的局面。
宋子文面見蔣介石后,蔣介石讓他將自己寫給家人的遺囑交給張學良。張學良認為他是在跟自己打心里戰。宋美齡乘坐飛機飛往西安,張學良過來接機,他答應宋美齡不讓衛兵搜查她的行李。宋美齡說她是為和平和抗日而來。
見到蔣介石,宋美齡勸他說“寧抗日勿死敵手”。周恩來過來見蔣介石,說只要他不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紅軍可以聽從他的指揮,蔣介石妥協下來,說他以領袖的人格擔保,今后絕不打內戰,停止剿共聯紅抗日。蔣介石還同意三個月后改組政府,同意聯俄聯共。
張學良決定親自送蔣宋回南京,可是王以哲和李伯漢等人并不相信蔣介石,紛紛勸說他不能因為一個口頭協定冒險,張學良卻說要扛起西安事變的責任。
張學良執意親自送蔣介石和宋美齡到南京,當他下了飛機后便失去了自由,為了民族大義他被蔣介石從36歲軟禁到83歲。張學良為結束十年內戰、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不愧為周恩來的評價——“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全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