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清河伯接掌朱家軍之后,便開始著手撤防分兵分權,繼而引起眾將士的質疑,同時也讓北祁有了可趁之機。如今北祁虎視眈眈,天侑腹背受敵,大批援軍有近半數不知所終,楚讓聽聞兵馬沒能攔住敵軍入侵,既驚又惱。
不過多時,消息傳至北地,清河伯深知是成國公擅作主張調遣兵馬,大為憤怒,殊不知成國公所作所為,無非是已提前獲悉北祁計劃,籌劃暗劫對方糧草,以便于清河伯解圍,還能讓天侑局勢逆轉。
朱瓚為此推測北祁派遣大量兵力用于南下,恐怕國內防備空虛,或許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決定親自深入敵境,刺殺北祁皇帝。盡管郁夫人掛牽兒子安危,認為此行危險重重,可是成國公贊同朱瓚的提議,在他看來身為朱家男郞應將生死置之度外。
待朱瓚辭別,與李三冰、張寶塘遠赴北祁后,成國公也要前去北地支援清河伯,臨走之際向妻子承諾,若能殺退賊奴,定會一家團圓。郁夫人明白成國公忠肝義膽,況且和他同為夫婦數十載,自然是支持他的任何決定,愿在此處等待父子二人平安歸來。
北地部眾紛紛勸說清河伯殺出重圍逃走,然而他唯恐軍心潰散,堅持要與北祁鏖戰,直到成國公率領將士擊退敵軍。清河伯斥責成國公私調兵馬,但是成國公并不急于跟他辯解,而是提及北祁六萬鐵騎直驅京城,所以便催促清河伯盡早發令支援,并且接應肅寧兵馬。
黃丞相屢收前線戰報,自知京城危矣,佯裝要代楚讓找北祁和談。寧叔父念及成國公常年與北祁交涉,必然懂得如何挽救城門失守的危機,于是懇請楚讓收回成命,委派成國公回京應敵。
楚讓大怒,欲治罪寧叔父,幸好寧云釗及時出言解圍,這才免讓寧叔父受害。而在另一邊,金十八遭北祁兵重傷,待抬回武德司時,已是奄奄一息。陸云旗悲痛不已,事后要帶楚九齡離開京城,怎料楚九齡自報身份,要為父皇守住天侑的江山。
盡管陸云旗料到君九齡正是公主本人,可當聽見她親口承認,不由激動熱淚。最終陸云旗意識到自己做過太多錯事,于是愿意歸還楚九齡自由,并且將令牌交給她,即便自己無法在身邊保護,至少還有武德司護其周全。
楚九齡離開陸府后,發現京城百姓像往常般平靜生活,似乎對于北祁軍入侵京城之事毫不知情,這讓她更加痛恨完全不顧百姓死活的楚讓。而此時楚讓吩咐宮人們收拾細軟,欲逃難至臨城,寧云釗幫袁寶整理東西時,趁亂將玉璽偷走,恰巧被陸云旗看在眼里。
陸云旗沒有當場拆穿,繼續裝作若無其事的模樣,安排負責著其他事務。反倒是楚讓絲毫不在意城中百姓,甚至愿將京城拱手相讓,寧云釗見狀為之不齒,滿朝文武遲遲等不到楚讓上朝,才知他已連夜跑路,至于寧叔父則為國家大義,帶著府上家丁趕往城門支援。
考慮到北祁軍攻城勢必會令百姓恐慌,尤其是皇帝棄城更加難平眾怒,于是楚九齡先回醫館安排方錦繡等人購買兵器糧草,再去請賢王主持大局,穩定民心,率領全城人一同抵御外賊。賢王得知此事極其驚愕,可他并無實權調動京城布防,所以猶豫不決。楚九齡向賢王坦白身份,血脈親情令賢王動容,下定決心要不惜一切調令人馬守城。
朱瓚趁北祁皇帝犒賞三軍之時行刺,導致他受圍困,即便殺出一條血路逃走,卻也是身負重傷。張寶塘和李三冰帶著朱瓚離開北祁,找到了藏于郊外的方承宇,由他安排找來可靠大夫為朱瓚療傷。
楚九齡掛牽朱瓚安危,欲尋其下落,可惜賢王也未收到消息,至今了無音訊。正因如此,楚九齡無計可施,唯有祈求上蒼垂憐,同時壓下心中不安,重新投入到守城的重任之中。寧叔父認為楚九齡與賢王的威望不夠,便提議讓楚九褣站出來表明態度,畢竟先皇在民間威望甚重,而懷王曾為太子,此時站出來守城方可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安撫民心。
由于懷王對此態度不明,楚九齡決定親自去找他商榷,然而楚九褣年齡雖小,可是為人深明大義,當即爽快答應。待此事解決,楚九齡提醒江百虎應該懂得陸云旗的用意,所以江百虎當場承諾誓死保護。
幸好方承宇尋來可靠良醫,在經過短暫診治后,朱瓚性命保住,并且在醒來時向方承宇打聽京城的情況。考慮到城防兵力不足,難以抵抗北祁大軍,尤其沒有作戰經驗,朱瓚焦急萬分,不顧自身安危要往回趕,方承宇見狀決定跟他一同入京。
北祁軍攻打京城的消息不脛而走,百姓們爭吵著要出城逃亡,無論賢王等人如何勸阻都無用。楚九褣在大姐的陪伴下,主動表明自己的身份,坦言會與大家共生死,即便是北祁軍進城也絕不退卻。
縱然百姓因為這番話為之動容,可他人小言輕,很難有足夠分量令人信任,直到楚九齡出面立下軍令狀,揚言會打退北祁軍,保住京城。正是楚九齡先前的一樁樁英勇事跡,從治痘疫到救難民,終是讓百姓們徹底信服。
多虧朱瓚刺殺北祁皇帝,亂了北祁軍心,成國公一舉打敗對方。清河伯甚是欣慰,忍不住好奇成國公是否擔心兒子,盡管成國公心急如焚,可他知道家國天下的重要性,眼下需得加快腳步前往京城支援,顧不得尋找朱瓚下落,就算戰死沙場也是為國捐軀。
不過多久,北祁大軍攻到京城門外,對方主將要給天侑將領來個下馬威,故意在城門腳下虐殺老弱婦孺。賢王和楚九齡親眼目睹此番種種,內心悲痛不已,他們很想挽救那些無辜百姓,可是若輕易打開城門,勢必會讓城內百姓遭殃,唯有隱忍死守。
接下來的短短幾日,北祁大軍先后攻城數次無果,眾人與之鏖戰,死傷無數。楚讓聽聞京城尚在的消息,很是意外,同時又氣惱君九齡在京城釋放懷王之事。寧云釗唯恐楚讓遷怒于楚九齡,不得不找說辭為她和成國公美言幾句。
正因現在需要成國公的支援,楚讓不再追究,而是想到玉璽丟失未尋回。陸云旗察覺到寧云釗神色異樣,于是對楚讓謊稱玉璽可能丟在御書房,以此替他解圍。回去路上,寧云釗感謝陸云旗替自己隱瞞,向他道了謝意,兩個男人都未將對方視作知己,之所以化敵為友,無非是礙于楚九齡的緣故。
眼見守城官兵傷亡較多,陳七在安排好購買兵器的事情之后,決定親自去守城,便與方錦繡作了告別。顧先生受陸云旗委托,勸說楚九齡離開京城,畢竟她已為懷王守住名聲,若是再待下去會危及生命。
楚九齡謝絕了顧先生的好意,言明自己的真實想法,隨即帶著楚九褣登上城樓擊鼓,全城百姓與官兵在鼓聲下,咬牙抵住城門。一次又一次地重創,城門垂垂欲危,方錦繡看到陳七他們快要支撐不住,便和所有婦孺沖上前幫忙,大家堆成人墻緊靠大門。
城門之外,殺聲震天,城頭鼓聲激揚陡變,北祁大軍猶如群螻般,鋪天蓋地令人窒息。守衛京城的已經戰死殆盡,對戰毫無章法,盾甲飛裂,血肉橫飛,楚九齡面對這等場景,依舊是硬著頭皮繼續擊鼓,絲毫沒有退縮之意,并且大聲鼓勵懷王振作,令其有勇氣直面賊奴。
正當楚九褣即將命喪敵手,千鈞一發之際,朱瓚率人抵達救援,成國公和清河伯的部眾陸續集結京城。北祁將軍得悉皇帝遇刺身亡,不得不立馬班師回朝主持大局,百姓們眼見敵軍如潮水褪去,不約而同地歡呼雀躍。楚九齡確定自己守住父皇的江山后,終是卸下最后一絲底氣,昏倒在朱瓚懷里。
捷訊很快傳至楚讓耳中,可在他片刻喜悅之后,又是愁眉不展。畢竟守城功臣正是朱瓚等人,當初聽信黃丞相讒言,將對方訂下了謀逆之罪,如今不知該以何種理由回京。寧云釗認為黃丞相以和談為由溜走,所以楚讓只要處置奸臣便可,況且君九齡在城內傳播陛下自罰罪與帝陵,并非棄城逃亡,足以保住了他的天威。
盡管楚讓接受了寧云釗的說辭,可他還是忌憚君九齡的能力,倘若日后煽動百姓作亂,便成了這心尖上的一根刺,必須要讓陸云旗將刺拔去。寧云釗深知楚讓已對君九齡動了殺機,于是靜等殿外,直至陸云旗出現,與他商談良策,而今之際則要推翻昏君,改朝換代。
自戰事平息,天侑歸于安寧,朱瓚在床邊守著楚九齡,直至她逐漸蘇醒,故而松了口氣。待兩人敘舊結束,朱瓚方知楚九齡為何要將功勞送給楚讓,無非是想引他盡快回京,算一筆血海深仇的舊賬。
考慮到楚九齡還有許多話要與親人相談,朱瓚離開房間,留給姐弟三人共處的機會。趁周圍無旁人,楚九齡主動念起一首童謠,這字里行間的秘密,唯有她和大姐楚九黎清楚。時隔數年,姐妹倆重逢,自是泣不成聲,楚九齡心疼妹妹獨自承受太多,只希望以后有任何事情,大家都能夠共同分擔,永不再分離。
入宮前一晚,楚九齡與朱瓚在湖邊聊起各自分開后,所遭遇的種種事情,以及對彼此的思念。通過這段經歷,才讓兩人意識到對方在心里是那么重要且不可替代,楚九齡了解到朱瓚刺殺北祁皇帝的兇險,叮囑他如果再有任何冒險的行為,務必要三思而后行,想到自己對他的掛牽。
粉飾太平之下,楚讓大張旗鼓地回京,宣召成國公、清河伯、朱瓚與楚九齡等人進宮領賞。大殿內,楚讓加封楚九齡為山陽公主,怎料她紋絲未動,既不謝賞也無表情,惹得朝臣驚詫,以及袁寶的呵斥。
朱瓚見楚讓要治楚九齡不敬之罪,急忙上前轉移話題,懇請楚讓為成國公平反。本來楚讓想借著黃丞相下落不明的理由,暫擱此事,怎料賢王竟將黃丞相押送大殿,成國公趁機提出與黃丞相對質,從而洗刷自己的冤屈。
畢竟成國公在這次守城事件中功不可沒,尤其黃丞相通敵罪證做實,滿朝文武紛紛附議,不敢再和黃丞相有半點瓜葛。黃丞相承認自己因一己之私,故意誣蔑成國公,賢王認為通敵賣國應當凌遲處死,逼著楚讓不得不下圣旨。
黃丞相見楚視他如棄子,情急之下道出太炎三年的事情,可此話剛脫口,立馬噓聲。礙于楚讓威脅,黃丞相不愿再繼續說下去,即便成國公他們急迫詢問真相,反倒是方承宇突然從殿外進來,帶著太炎三年楚讓交給方家的銀兩,當眾公開了太炎三年贖金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