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離開曹國,準備前往楚國,如今宋楚兩戰剛剛交戰完,宋國戰敗,定是無力助重耳光復晉國,重耳也不愿讓宋公為難。楚國雖為蠻荒之地,可與晉國一南一北,若是兩國結盟,必能稱霸中原,屆時秦國與齊國均不愿意看到這個場面,他們定會主動扶持重耳,取舍平衡之權便落入了重耳手中。之后,重耳請狐毛狐偃幫他送一些禮物跟一封書信前往宋國,以免宋國對他心生嫌隙。
秦國,太子瑩提起現如今的局勢,認為重耳復國是天下大勢,贏月勸說秦國公應順應天下大勢,助重耳復國。若是秦國公遲遲不出手,只怕秦國公會遭天下人恥笑。秦國公聽后,決定出手幫助重耳,但前有季隗與齊姜,秦國公為贏月的未來感到擔憂,太子瑩卻稱他有一計,可助重耳復國,也可完成贏月的心愿。
齊國,齊姜在府中繡著衣服,她已經得知了重耳前往楚國一事,也知道重耳此舉的深意,為了讓重耳順利復國,齊姜寫了一封信帛送往楚國給重耳。重耳來到楚國,得到了楚君熊惲的禮待,重耳當場向眾人表示,若是他有一日成功光復晉國,晉國與楚國便永結同盟,永止刀戈。宴會上,熊惲有意出兵送重耳回國,助重耳復國,可大臣子玉卻提起了回報一事,要求晉國給出相應的報答,重耳應允熊惲,楚國與晉國永結百年之好,若是楚國想出兵他國,每逢晉楚交戰,晉軍必當退避三舍。重耳的承諾足見重耳的誠意,熊惲當場與重耳擊掌為盟。
重耳回到房間休息,他提起剛剛宴會上子玉的咄咄逼人,稱子玉的話中之意便是熊惲授予,熊惲之所以幫他是想為日后挺進中原做準備。如今重耳在楚國一事傳散出去,齊國與秦國的使臣都來到了楚國,他們愿出甲士跟戰車助重耳回晉。太子瑩并未提出任何條件,只送來了五名宗女服侍重耳,欲與重耳聯姻,狐毛私自替重耳應下,重耳斥責狐毛糊涂,不肯收下五名宗女。
狐毛拿出了齊姜的書信,齊姜在信中認為重耳既決定光復晉國就應以大局為重,不該顧兒女私情,她與重耳是夫妻更是知己,故她相信重耳,也愿意幫助重耳。齊姜深情大義,子余一行人都勸重耳接受秦國的好意,重耳卻依舊不愿意接受秦國的聯。這時,贏月身穿嫁衣來到重耳面前,她稱自己已經等了重耳二十年,二十年來她一路相助重耳,只希望重耳能給她一次機會。看到贏月落淚大哭的模樣,重耳心中動容,決定答應贏月,愿將秦晉之好永結下去。
重耳得到了秦國的支持,他決定離開楚國,熊惲親自送別重耳,希望重耳能成功復國,將晉國發揚光大。
重耳在秦國戰車的擁簇下回到晉國,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終登帝位,成為晉文公。重耳歸國主政,子圉出逃高梁,死于亂軍之中,為顧念軍情,重耳命人以國君之禮厚葬子圉,賜號懷,史稱晉懷公。祭天大典,重耳率領百官跪拜天地,他改掉昔日的墨守成規,非但沒有點燃祭品祭天,更是決定將祭品分給百姓,他當著百官的面向天地與晉國先祖立誓,他在位期間必當仁政治國,讓百姓安享其樂。
重耳將齊姜接回晉國,二人的孩子已出生,取名為公子樂,如今重耳已成為晉侯,齊姜也陪在了重耳身邊,二人均認為此生再無遺憾,重耳將昔日的一半耳環拿出,為齊姜戴上耳環,這副見證了他們一路坎坷的耳環終得相聚,他們二人也再無分別之苦。這時,季隗與贏月均率領著他們的孩子前來見重耳,家和,人和,齊姜深深體諒著重耳,故她也愿意接納季隗與贏月。
宴席上,齊姜想將后宮主位讓給季隗,季隗卻認為主位應由齊姜來坐。見二人讓來讓去,一旁的贏月干脆坐上了后宮主位,想成為君夫人坐在重耳的身側。齊姜與季隗均不同意贏月坐主位,可贏月卻執意坐主位,齊姜無奈,只好同意了贏月坐主位,但她提出君夫人一位的重要性,認為君夫人一位需要讓天下人來進行監督,后宮所有的夫人每年都可進行一次評選,若是君夫人評選不合格,則需主動讓位,讓另一位勝出的夫人當任君夫人。季隗同意了齊姜的主意,贏月也不服氣地同意了齊姜的話。站在門外的重耳聽到了幾人的對話,心底一陣欣慰,深知他今日的巧妙安排已平息了后宮的爭位風波。
重耳想對忠心追隨了他十幾年的陪臣論功行賞,子推提起自己的想法,他準備歸隱山林,為天下人做一個表率,可重耳卻不肯同意,不愿意委屈子推。之后,重耳以酒果為宴招待眾臣,感謝眾臣多年的相隨跟支持。重耳欲封士爲為太宰,可士爲卻推拒此職,反推薦起了狐偃。士爲一再舉薦,再加上狐偃文韜武略的真才實學,重耳當場封狐偃為晉國太宰。封官過后,子余提起了呂甥一行人的異動,提醒重耳加以提防,重耳不愿意動不動就殺人,他一方面派子余加以防備,一方面公示天下,愿意給呂甥一行人改過自新的機會。同時,重耳提起昔日申生冤死曲沃湖的事情,也決定還申生與其族人一個公道。重耳的仁政讓百官都大為叫好,重耳不忘子推的功勞,他想為子推封官并將其母親接入宮中安享晚年,可子余卻將子推臨走前托他的東西交給了重耳,子推留下的是當年在五鹿乞討的飯碗,重耳深知子推此舉是想功成身退,且希望他不要忘了百姓之苦,仁政為民。
呂甥一行人有所異動,勃堤將呂甥的異動稟報給重耳,重耳對勃堤深信不疑,且他非但沒有計較昔日勃堤追殺他的事情,更是讓勃堤領軍,伺機一舉將呂甥一行人拿下。重耳在湖邊祭奠申生,呂甥一行人將重耳團團圍住,準備圍剿重耳,幸虧重耳早有準備,勃堤及時出現保護了重耳,重耳心中仁義,他給了呂甥一行人最后一次機會,他們終放下手中的兵器,愿臣服于重耳,重耳將他們押入大牢,以國法處之。
昔日中途離重耳而去的李木看到了重耳如今的風光,他進宮將子推的下落告訴重耳,愿為重耳迎回子推,且他還故意挑撥著重耳跟國人之間的關系,稱國人正在謠傳重耳忘恩負義之事,重耳聽后,決定親自去一趟綿山,請介子推出關。綿山,子推得知重耳將來綿山一事,他準備與其母親搬家離開,不愿意進官場受束縛。重耳與子余、魏犨在李木的帶領下來到了介子推的家,可終究還是晚了一步,子推已經離開。重耳思忖過后,決定留在此處休息兩日,若能等到子推則說明他們有緣,若是等不到,他便決定隨子推而去。
兩日后,重耳等不到子推,決定用過午膳便回官。李木單獨帶著魏犨進山,他為了在重耳面前立功,決定火燒大山,引介子推出來。山中起大火,李木與魏犨根本控制不住火勢,大火迅速蔓延至整座山,子推卻自始至終都沒有現身過,重耳看著眼前的焦木,心底復雜愧疚,認為是自己害了子推。大火是李木所放,子余怒氣沖沖想殺了李木,重耳出手阻止,認為他們就算殺了李木,也換不回子推的命。
重耳斥責李木的急功近利釀成大禍,可追究下來還是他太過求賢心切,他不殺李木,卻罰李木終生在綿山開荒耕地,恢復綿山的原本青山面貌。之后,重耳愧疚心重地將綿山改為介山,在山頂上為子推修建宗廟以供國人祭拜,且讓長子伯鰷披麻戴孝為子推送行,日后每年都為子推祭奠。為了時刻將今日之痛謹記于心,重耳砍下綿山枯木制成木履穿于腳上,將子推的忌日設為寒食節,次日設為清明節,希望眾人常懷清明之心。
楚國圖霸中原,聯合曹、衛兩國向宋國發動圍攻,宋君向重耳請求支援,重耳發兵伐曹救宋,與楚兵相見于衛國。熊惲送來信帛,要求重耳兌現當年退避三舍的諾言,重耳履行諾言,下令讓三軍后退三舍。熊惲野心勃勃,他將重耳當成了自己的對手,意圖滅了晉國,二人疆場相見,各自拔出手中刀劍,兩軍交戰于疆場,可楚軍還是大敗于晉軍,晉國雖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卻利用先發制人,揚長避短戰法贏下了此戰,開啟了晉軍領袖中原的輝煌。
重耳領兵尊王討逆,助周子天登位,得到了周天子的器重,周天子賜予重耳闋功至偉的褒獎,并親賜器服,晉封重耳為侯伯,領袖諸侯,榮譽天下。重耳當著周天子的面與諸國達成盟約,日后他必當親作表率,接受諸侯的監督與看管,各國間將共輔王室,無相害也。各國諸侯成立盟會,重耳身為盟主,他與諸侯歃血為盟,共同簽下盟書,此盟書分為兩份,一份投諸山川地府,一份存于盟府,若是有一國違背盟約,必將俾陰其師,無祚退國。踐土會盟是晉國第一次站在霸主臺上進行的會盟,從此晉國開啟了雄霸天下的征途。
重耳回國途中路遇平民百姓,李木與百姓們紛紛獻上他們精心制作的美食,重耳領下眾人心意,引來了眾人的歡呼聲。看著此情此景,子余不禁想起了當年新田賑災的情景,重耳決定與子余重游故地。新田縣,驪姮與驪忻在新田安然度日,共同撫養卓子長大,如今新田已成為豐收之地,重耳心中感慨,決定免了新田三年賦稅。遙看著山上的重耳,驪姮心中釋然地與重耳相視一笑,二人均放下了當年的仇恨與恩怨。隨后,重耳在新田吹響了塤曲,腦海中不禁回想起了他這跌宕起伏的一生。
晉國公重耳自繼位以來便廣開言路,設三卿,坐六軍,不僅使晉國發展為雄踞中原的超級強國,更惠澤天下,以餒四國,開啟了晉國長達百年的強盛之態。
(大結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