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朝廷,仁宗皇帝任命歐陽修為禮部考試主考官。有宋一代的文風之變由此拉開序幕。而此時的眉州蘇家正張燈結彩,蘇軾、蘇轍兄弟同日娶親,熱鬧非凡。婚后不久,二人辭別家人,隨父親蘇洵啟程進京趕考。二人考試完畢,遇曾鞏、章惇等與以劉幾為首的太學生發生爭吵,正要到汴河酒家一決高下。本無意此事的二人得知爭論源于劉幾等人不讓他人購買蘇洵的文章。異常氣憤的蘇軾決定找他們理論。而這次爭論正被微服私訪的仁宗皇帝看在眼里。
歐陽修懷疑最好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寫,為免遭物議,使文風改革順利進行,遂將其列為第二名。不想卻事與愿違。曾鞏在發榜時見自己中了第一名,不禁擔心老師的處境。劉幾等太學生們無一中榜,憤憤不平,聒噪著說去找歐陽修理論。到登聞鼓院擊鼓鳴冤。崇政殿內,反對文風改革的呂誨、胡宿等借以大肆指斥歐陽修有失公正,歐陽修和范鎮等據理力爭。仁宗皇帝只好命韓琦、御史胡宿、知諫院呂誨共同處理太學生申冤一事,徹查科考是否舞弊。這時,傳來蘇軾擊打登聞鼓的消息。仁宗破除舊例,命無官職的蘇軾上殿見駕。在仁宗的詢問下,蘇軾承認自己杜撰了“皋陶為士”的典故,引來眾大臣的激烈抨擊,要求皇上治其欺君污圣之罪。但蘇軾的辯解之詞深深的打動了仁宗皇帝。仁宗決定對其造典一事不予追究,并把殿試提前到下月十五舉行。
蘇轍看完蘇軾在殿試上寫出的策論后,認為哥哥不明時勢,寫的太過尖銳,恐有殺身之禍。翰林院內。“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宮中貴姬以千數,歌舞飲酒,歡樂失節。”王珪讀至此句,輕輕一哼,便命備轎去御史臺。仁宗稱病不朝。為給蘇軾求情,歐陽修、范鎮只好先后到邇英殿求見仁宗,但均被擋在門外。回到府邸,歐、范二人為蘇軾,為文風改革不斷嘆息。頤心殿內,仁宗突然收到一首詩,詩中暗示密殿戒碑上的“不可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仁宗覺得時機已到,遂決定明日早朝。眾大臣對于如何處理蘇軾的問題爭論不休。劉幾等太學生也在皇宮外要求處死蘇軾、廢除新學、恢復太學。而仁宗認為蘇軾文、德俱佳,沒有罪過,應即刻釋放。并決定授蘇軾翰林學士之職,殿試制策三等;廢黜太學,提倡新學,昭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