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覺得楊得標為可用之才,讓他戴罪立功——把大炮從山腰移到山頂,以便提高大炮的射程,楊得標滿口答應。?法軍妄圖勸降孫開華,孫開華則利用機會提前做好防御部署。正在法軍提前慶祝戰爭勝利之時,孫、劉齊心合力,向法軍展開進攻,擊傷了法國遠東艦隊副司令官利士比將軍的軍旗坐艦,旗開得勝。經此一役,劉孫二人盡釋前嫌。法國得知戰敗消息向清國提交“哀的美頓書”:七十二小時內,清國如不給答復,就意味著兩國提前進入戰爭狀態。?張佩綸視察馬尾港,發現法軍戰艦也停留在港內,與福建水師近在咫尺,甚為堪憂,立即給李鴻章發電報。李鴻章卻堅持認為中法交涉尚存一線生機,不可自生事端,要張佩綸按兵不動。?眼看中法之戰一觸即發,為掌握主動,水師各船的兵勇向張佩綸求戰。此事傳至北京,兩宮皇太后頒懿旨:朝廷仁至義盡,釁不我開。
法軍企圖全殲福建水師,張佩綸決定沉船堵江口,秘密要求停泊在馬尾的各中立國船只迅速退至公海,各國均不配合,馬尾海軍失去了抵御法軍艦隊進攻的最好時機。?在臺灣基隆,劉孫二人為防止法軍艦隊登陸,沉船封海路,怎料,此決定影響了漁民們的生計,他們聚集在營門口,紛紛抗議。劉銘傳向大家解釋,正左右為難之際,商人林維源用自己的二十萬兩白銀為其解圍,并請眾人幫劉銘傳修炮臺、挖戰壕,共同抵御外敵。?清光緒十年,即1884年8月23日。在清軍毫無防備之時,法國遠征艦隊率先開炮,福建水師半小時內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全部傾覆,大清海軍的搖籃毀于一旦。張佩綸上書自劾,并參相關官員玩忽職守,但翁同和卻證實張佩綸所奏與事實大相徑庭,張佩綸被革職。?左宗棠領旨赴閩督辦福建軍務,西太后叮囑他著力支持劉銘傳。與此同時,兩廣總督張之洞詳讀唐景崧所寫的《請纓日記》,深感唐景崧為可塑之才,讓他送軍備糧草給劉永福的黑旗軍,以實現其承諾。
赴越之前,張之洞建議唐景崧自建景字營,留守越南,并慷慨承擔所需的軍備糧草。?劉銘傳親侄劉朝宗加入基隆的海防前線,令提督曹志忠深受鼓舞,誓與炮臺共存亡。臺灣在籍員外郎林朝棟募集義勇五百名,自帶衣食、武器,以求趕赴基隆,為保臺盡力。?遠東艦隊司令官孤拔率領艦隊。強攻基隆,敵我相差懸殊。審時度勢,劉銘傳下令放棄基隆,炸毀基隆煤礦,以獅球嶺為界,退守滬尾,力保臺北。此決定令上下官兵,義軍義士皆為震驚,秀才丘逢甲聯名上書,告劉銘傳的御狀。此時,只有孫開華明白,劉銘傳的決定乃是保臺良策。?一切如劉銘傳所預計,法軍雖然占領了隆基,但清軍與民眾共同堅守獅球嶺,令法軍損兵折將,登陸士兵無一生還。滬尾大捷,全島振奮。孤拔不敢再犯滬尾,下令無限期封鎖臺灣。?消息傳到北京,朝廷一片嘩然,眾人都誤解劉銘傳“怯敵”,臨陣脫逃,眾臣紛紛上書彈劾。李鴻章卻上奏保劉銘傳,西太后下旨將劉銘傳革職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