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維新后,不甘落后于西方列強,便把覬覦的目光投向了中國,臺灣島成為他們對華侵略的第一目標。時任兵部大輔的山縣有朋提議以兩年前臺灣番民和琉球漁民發生的沖突為出兵借口,并派日本陸軍少佐的樺山資紀到瑯嶠手繪臺灣地圖。?在日本覬覦我臺灣寶島之時,法國已付諸行動了。清同治十二年冬,法國海軍少校安鄴在其政府支持下,以探險隊之名,悍然率兵侵襲中越邊境,圖謀伺機侵犯大清國。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率將士全殲敵人,親手擊斃安鄴。此后,黑旗軍名震中外。?消息傳至北京,朝廷在得知劉永福乃太平天國“余黨”后,不褒反罰,一方面要求越南驅逐黑旗軍,一方面要求廣西官員準備著手清剿。?劉永福的好兄弟老鐵戰死沙場,劉將其子收為義子,起名劉成良。隨后,越南官員阮文明傳國王旨意,讓其回國。?身為朝中重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從清海關總稅務司洋員赫德口中得知日本對臺灣圖謀不軌。時隔不久,在日本長崎的臺灣事務所一群青壯年日本軍官以剖腹相逼,要求政府立刻出兵臺灣。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7月14日,日軍1600人就由長崎入侵臺灣瑯嶠,臺灣山胞奮力抗爭,當地官員向清廷告急。是戰是和,清廷遲疑未決,同治帝有意反擊日軍。李鴻章權衡時局,順勢上表主戰,朝廷命其負責統籌全局部署臺灣防務。
朝廷同時任命沈葆楨任欽差大臣,赴臺灣處理軍務。?劉永福派曾阿富將犧牲的黑旗軍弟兄們的骨灰帶回廣西老家,并護送劉永福妻小回去見母親,讓義子認祖歸宗。?廣西巡撫潘鼎新奉命逮捕劉永福妻小,而廣西提督馮子材深敬劉永福其人,設計解救,后因此事,被革職,歸家養老。越南國王望劉永福駐留,條件是入越南籍,劉永福不愿。他想起馮提督曾寫書信,希望他回國報效,決定去鎮南關找馮子材聯合抗法。潘鼎新在鎮南關設下圈套準備剿滅黑旗軍,劉永福因不愿雙方相殘而撤退。此時,越南國王也同意讓他保留國籍,以客軍身份駐扎。?沈葆楨精心計劃,欲痛擊已登陸的日軍,卻突然收到朝廷密令“釁不我開”,只好按兵不動。沈請旨應戰,西太后借機教導同治帝,此事也改由恭親王出面與日方交涉。臺灣戰事影響其它列強的貿易往來,他們向朝廷抗議,清廷措手不及。?1874年10月31日,舉棋不定的清廷拒絕了沈葆楨的請戰,同日本簽訂《中日北京專條》。不久,同治帝辭世,光緒帝登基。光緒五年,日本以北京專條為由,正式吞并琉球國,改為沖繩縣。
沈葆楨上書,要求加強臺灣海防;李鴻章的奏折直指日本乃大清第一心腹之患。朝廷接受二人建議,命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和南洋海防。?法國卷土重來,朝廷派李鴻章前去交涉,1882年11月21日,李鴻章代表清廷和法國公使在天津簽訂備忘錄,并得到兩國的批準。然而不久,法國內閣重組,否定了中法天津條款,重張侵略旗鼓。?馮子材解甲歸田,自嘆雄心萬丈卻不能再上沙場,仍心系黑旗軍,同意讓其九子馮相錕投奔黑旗軍。?1883年5月19日,法國海軍上校李威利與劉永福在越南紙橋決一死戰,黑旗軍全殲李威利所部,取得紙橋大捷。馮相錕隨張字營的清軍入越南境,加入黑旗軍,改名小九。?中法戰事頻頻,日本因法國入侵越南,伺機而動。面對時局,在上海因病告假的李鴻章與曾任直隸提督的劉銘傳商討對策,認為發展海軍乃御敵之要務。與此同時,兩江總督左宗棠要求淮軍部下時任漕運總督楊昌濬想辦法買船只和建炮臺,用以抵抗外敵入侵。?朝廷下旨讓李鴻章回天津北洋本任,他以繼續抱病為由,留在上海與法國特使交涉,試圖促成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