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天津,周恩來領導學生在直隸省督軍大院前抗議示威。他與覺悟社同仁張若名、郭隆真等一起被捕。在獄中,周恩來寫詩明志要赴歐洲尋求救國之路,并婉拒了張若名父親的資助。當局迫于壓力將他們釋放。周恩來組織義演,籌備赴歐款項。
此時在北京,趙世炎、毛澤東等人參與少年中國會活動,探討救國之道。
蔡和森與向警予、妹妹蔡咸熙(蔡暢)、母親葛健豪一同赴法,臨行前與毛澤東依依惜別。
上海,趙世炎赴法前拜訪陳獨秀。陳獨秀鼓勵他,并托他給兒子送信。
鄧希賢(鄧小平)與幺叔鄧紹圣、李火鐮、耿照泉等同學考取了赴法留學的機會。四人初到上海,屢遭劫難。當他們打算把盤纏換成法郎支票時,卻沒有意識到,一個圈套在等著他們……
鄧希賢叔侄兌換法郎支票時被騙,身上只剩下了船票。兩人向駐法公使陳箓求助,不料被陳箓秘書王俊所騙,后在辛亥義士、愛國名媛鄭毓秀的提醒下,才在最后一刻登上赴法輪船。在船上,鄧希賢被法籍船長誤解引起沖突,鄭毓秀為他解圍。赴法途中的經歷使他認識到勤工儉學之路并非坦途。
經過漫長的海上旅程,四人費盡周折抵達法國。
到巴耶中學后,鄧希賢等人努力適應當地生話。鄧希賢結識了四川老鄉聶榮臻。聶榮臻建議鄧希賢可以通過勤工儉學方式解決在法國的生活費問題。
在巴黎華僑協社,趙世炎努力為留學生爭取權益,并因此結識了王若飛。在王若飛的幫助下,他找到了在蔬菜倉庫勤工儉學的陳氏兄弟。
趙世炎把家書帶給陳氏兄弟,陳延年態度冷漠。趙世炎欲以借宿為由向陳氏兄弟傳播馬克思主義,但陳延年堅持信奉無政府主義。野心勃勃的官費生宗旭之試圖拉攏趙世炎。
由于文化差異,巴耶中學的中國學生與校方發生摩擦,鄧希賢據理力爭被罰站,眾學生選他做班長。最后鄧希賢與校長達成諒解。
周恩來一行初到巴黎。他與張若名一起去觀賞巴黎夜景,在埃菲爾鐵塔前,周恩來立誓要為中國的崛起而奮斗獻身。
在法國讀書被誤認為是日本人,激憤的蔡和森在胸前掛起“我是中國人”的紙牌表明身份。正好遇上周恩來,兩個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