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了新家后,史英萍想買些家具。谷文昌怕買木質家具會被別人誤會他揩公家油,只準許妻子買竹制家具,史英萍雖然覺得有些委屈,但還是依從了他。
文化大革命來臨,谷文昌被打倒關押。消息傳到東山,大家立刻達成共識,以批斗的名義把谷文昌接回了東山,暗中保護了起來。在谷文昌最艱難的時候,沈福海依然保持著與谷文昌的親密友情,不僅經常來看望他,還帶來他最愛吃的饅頭,令谷文昌十分感動。
已經幾年沒跟谷文昌說話的谷豫閩得知消息后,騎了兩天兩夜的自行車,從福州趕回東山看望父親。父子相見,真情溢于言表。離別時,谷裕閩將自己重新整理的《我的傻父親》的作文留給了父親。不同的是,這篇作文全沒了當年的抱怨和不解,有的只是對一名老黨員的深深敬重和對父親的理解認同。谷文昌讀著兒子的“作文”,不禁熱淚盈眶。
清冷的冬日,谷文昌和家人被下放到寧化縣紅旗大隊勞動。面對不公的待遇,年過半百的谷文昌內心平靜如水,和普通社員一樣,每天辛苦勞動。勞動之余,他居然還像在東山一樣,四處訪查民情,深入了解當地百姓們的實際困難。
因為寧化的糧食畝產始終不足三百斤,當地老百姓們一直面臨著吃不飽飯的問題。生產隊的田隊長知道谷文昌曾當過大干部,而且為東山創造了無數個奇跡,便潛心向他請教何增產增收的問題。
谷文昌根據寧化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要搞包工分制的建議,堅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原則,以此調動起每一個社員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從根本上改變大鍋飯的問題。與此同時,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與社員同工同酬,更要勇于挑重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他的提議立刻得到了多數社員的認同。包工分制立刻在寧化實施起來,社員們的生產積極性也跟著上來了。解決了生產制度問題,谷文昌又著手在種子、灌溉等問題上逐個進行優化,以保證增產增收。
朱才盛為了保護谷文昌,打著讓他回東山交待問題的旗號,專程到寧化把人接了回來,好吃好喝地讓谷文昌補養身體。可谷文昌始終放心不下寧化的糧食產量問題,擔心著寧化的老百姓們還餓著肚子,堅持要回寧化,身體力行地踐行他讓寧化老百姓吃飽肚子的承諾。
寧化大隊的“大眼珠子”林國忠不相信,一個谷文昌就能徹底改變寧化歷來都是畝產三百斤的歷史,對他百般刁難,非要谷文昌去艱苦的水庫建設工地上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