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進傅抱石的人生故事,卻發現這位被稱為新金陵畫派旗手的領軍人物,在30歲以前,竟然從來沒有踏足過“金陵”這片土地。這個在南京享有殊榮的中國畫巨匠,一生學畫卻從未拜過師、成年后的教師資格一直被人質疑、十三歲之前沒有進過學堂、他的童年似乎不僅和繪畫沒有絲毫關系,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生活經歷,讓傅抱石超越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命運格局,書寫了人生和藝術的雙重傳奇的呢?
在南昌市熙熙攘攘的中山路上,這棟灰色的大樓里總是那么熱鬧。每天從不同的地方來到這里參觀的游客們,都是為了了解87年前發生在這里的重要革命史實,“八一”南昌起義。在這棟南昌市當年最豪華的大樓里,曾經風云際會,改變了中國近代的歷史進程。但人們也許并不知道,當年那個南昌一中的美術老師傅抱石,也恰巧是在這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往往醉后》這枚印章是傅抱石一生的最愛。據說,只有當畫出了自己極為得意的作品時,他才會在畫面的一角,重重地印上它。傅抱石似乎是在向人們表達,他的上乘佳作,往往都是醉后而得。面對這枚印章,我們不禁疑惑:向來處事謹慎的傅抱石,怎么會迷上喝酒?以至于繪畫也要借助酒力,甚至一度達到了非酒不能為畫的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