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農歷7月13日?清晨,虎跑寺內香煙彌漫,在陣陣誦經聲中,年僅39歲,富甲一方、學貫中西、聲名顯赫的大才子李叔同,在這里剃度出家,遁入空門,法號弘一。在人們種種難解的疑惑和莫名的感概中,李叔同了斷紅塵,從此晨鐘暮鼓,青燈古佛。然而,沒過多久,正在靜心禪修的弘一法師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竟然踏入山門,追隨而來,苦苦懇求準許他皈依佛門,常伴左右。如果當時這個只有21歲的學生就這么出了家,那么今天的人們就再也無法在中國美術史上看到一個藝術巨匠的名字。他,就是潘天壽。
1923年深秋的一天午后,一個文質彬彬的青年來到了上海吉慶里523號。在這座石庫門院落前,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久久徘徊。一墻之隔的小院內,住著他多年來夢寐以求、渴望一見的畫壇泰斗、海派宗師吳昌碩。此刻,青年正在為自己的冒昧造訪而感到糾結。他不知道,大師會不會接見他;也不知道,大師會如何評價他自己還頗為得意的畫作。眼看日已西斜,青年終于鼓足勇氣叩響門環,很快,沉重的木門應聲而開。他完全沒有料到,隨著這扇大門的打開,他也將完成自己人生和藝術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次轉變。這個青年就是潘天壽,當時,他只有26歲。
在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檔案室內,每當管理人員拿起這份薄薄的檔案時,總會顯得格外沉重。史料顯示,1953年,已經在這所學校執教25年、一直矜矜業業的國畫教授、曾經的校長潘天壽的名字,被從教學人員的名單中劃掉。那一年,他57歲。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現實中,潘天壽卻將自己的藝術推向了頂峰,最終成為一代巨匠。如果說1953年是他人生和藝術的一個節點,那么在這之前和之后的數十年中,他到底有著怎樣非同尋常的人生際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