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在杭州西湖邊棲霞嶺19號的院落中,一位老人正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里,他就是年逾90歲的畫家黃賓虹。此刻,他面前的畫紙經過層層積染,早已經變成了漆黑一團,而他卻視而不見。因為,他的雙目幾乎已經失明了。沒有人能夠知道,此時的黃賓虹畫的到底是什么,或許,他正在描繪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藝術。60年過去了,黃賓虹的畫作早已成為了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的館藏珍品,當人們看到他晚年的作品時,人們不禁要問,當年,雙目已經失明的黃賓虹留在紙上的這些墨點和線條,到底是什么?他究竟在表達一種什么樣的藝術呢?
1906年的一個冬夜,在安徽歙縣的潭渡村,畫家黃賓虹家的院子里傳出了陣陣敲打聲。幾個身影正圍著一架機器幾乎徹夜不停地忙碌著,原來,他們在私造錢幣。夜色中,造好的假幣被小心翼翼地從后院抬了出去。身為一個文人,黃賓虹為什么甘冒被殺頭的風險做這種事呢?這些假幣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不久,私造錢幣的事被人告發,黃賓虹倉皇地踏上了逃亡之路。這,已經是他第二次出逃了。在途中,他反復問自己,當夢想再一次破滅時,是否應該就此認命,讓藝術成為自己人生唯一的安慰呢?
1937年初春的一天凌晨,上海市西門路5號響起了一陣敲門聲,畫家黃賓虹拿著早已準備好的行裝,隨著來人匆匆上路了。此時,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一年前才剛剛輾轉運到南京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批珍貴文物,又被迫面臨緊急西遷。黃賓虹被特別指定即刻趕赴南京進行文物鑒定。早已遠離政治舞臺、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不問時事的黃賓虹,再一次被歷史拉回到了現實中。事態的緊迫,讓黃賓虹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可能要出大事;但他萬萬沒有想到,接踵而來的竟會是一場全民族的大災難。而他自己多舛的命運也將面臨新的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