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忠軍中散布流言?御林軍激變“清君側”)
貴妃苦勸阿蠻,兩人痛哭流涕,阿蠻終于被貴妃感動,同她一起回到宮中。宮外圍了大批的難民,想要進宮內避難,貴妃命難民們進宮,并且把宮內囤積的胡餅分發給大家。
李隆基等繼續西行,而安祿山即將追殺而來的消息在軍中彌漫,隨行士兵饑腸轆轆,怨聲載道——李靜忠讓太子緩行:如與明皇一道,安祿山殺過來,則父子俱死;即便不死,與楊國忠一同入蜀,則太子命運仍在楊國忠手中。不如趁機激起兵變,殺楊國忠,而太子引隊秘密北向;這樣,明皇是安祿山追殺的目標,而太子可入安全之境。太子對此一言不發,而太子妃張良娣繼續贊成李靜忠,囑其一力施行。李靜忠化妝僧人,四處打探消息,路遇失魂落魄的史見深。原來東宮被攻破后,梅妃已死于亂兵,史見深一心想除掉楊家以了梅妃最后的心愿。此事正和李靜忠心意,他伙同史見深,在軍中廣散留言,把楊家說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并暗通御林軍前軍首領胡校尉,以太子之名許以高官厚,鼓動御林軍“清君側”,一時間御林軍將士群情激奮,首先挑起的就是將士們對楊國忠以及虢國夫人的憎恨。
大軍行至馬嵬驛,將士們群情激憤,奔向驛柵城欲將楊國忠與虢國夫人殺死。楊國忠早料到了自己會有這樣的下場,另他欣慰的是,經歷世態炎涼,終于能和心愛的女人死在一起,他與楊玉瑤依依話別,慷慨赴死。
楊貴妃秘史劇情介紹
馬嵬驛中,明皇、貴妃聽到喧嘩,而高力士、陳玄禮來,稟奏軍士激變,欲殺楊國忠。明皇、貴妃大驚,走出驛門,只見驛柵城的旗桿上,國忠、虢國的頭已被高高挑起。明皇一個踉蹌,貴妃趕緊扶住明皇,淚流滿面。禍亂將士中,李靜忠繼續呼喊:“楊國忠死啦,還有個更大的逆賊——楊國忠的妹子楊貴妃!貴妃不死,胡人不退,我等還是回不了長安!”眾將士群情激奮,殺奔向馬嵬驛。望著洶涌而來的將士們,陳玄禮奮力抵擋,但卻是寡不敵眾,不得不稟報明皇,李隆基震怒,為保護玉環,親自披掛以死抗叛。玉環為李隆基的情意感動,決心以死來換來李隆基和大唐的平安。高力士看李隆基情緒失控,他暗示陳玄禮:陛下安危,必須保全。要平息兵變,總要有人做惡人。陳玄禮會意。
將士圍住驛站,請殺貴妃。明皇不準,認為貴妃無罪。陳玄禮滿懷悲憤,但為了皇上的安危,不得不站到了將士們一邊,請明皇赦免將士們殺楊國忠的罪,為了國家社稷,請賜死貴妃,以酬報眾將士忠心。
此時,天將傍晚,高力士攙扶悲憤交加的明皇進屋休息。貴妃已知必死,與明皇話別,安慰明皇,一切皆有前定,高力士泣成聲。謝阿蠻為玉環準備了送行酒,姐妹二人依稀話別,痛不欲生,然后望著佛堂前的梨樹,——白綾飄蕩,楊貴妃從容而前。
(玉環死而復生?唐皇禪位太子)
佛堂中出石棺,高力士命入殮。而李靜忠從中作梗,鼓動御林軍將士開棺驗尸。高力士拼死阻攔,但群情激奮,步步逼近。千鈞一發之際,陳玄禮挺身而出,請旨代將士驗尸,高力士點點頭,親自抬起貴妃的頭,陳玄禮手試貴妃鼻息,宣布:貴妃已然殯天,眾人竟一片寂然——陳玄禮免盔釋甲,面對馬嵬驛而跪。眾將士也同樣動作,高呼萬歲,李靜忠乘機隱沒黑暗中。
李靜忠回稟太子,楊國忠、楊貴妃俱死。下一步就是離開明皇而北向。太子仍是一言不發,張良娣要李靜忠一體辦理。
深夜,日本遣唐使一行掘開墓穴,救了楊貴妃。原來謝阿蠻事先給玉環下了****,使玉環假死,之后又為玉環服下解藥,玉環得以復生。晁衡建議貴妃一行東渡日本避禍。此時,李靜忠覲見李隆基,巧言令色,讓李隆基交權與太子,高力士奮力阻攔,但痛失玉環的李隆基,早已心灰意懶,將君權交給了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三日甲子,四十五歲的皇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城南樓,改元至德,故天寶十五載亦稱為至德元載。新皇帝宣詔:父皇李隆基從此成為“太上皇”。李靜忠立下大功,被李亨賜名李輔國,把握軍政大權,而傷心欲絕的明皇等繼續跋涉蜀道,在劍門關又遇李白,兩人談論起貴妃依然是萬分動情,然而二人并不知道楊玉環此時還尚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