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以情斷案?祿山脫罪被赦)
貴妃分別聆訊謝阿蠻和高仙芝。玉環“感性”地希望高仙芝說出他的真愛情,高仙芝卻“理性”地說出政治真相:他本來與太子是總角之交,更受到唐明皇的恩養,堅守磊落的政治性情,卻不料弄出“私謀”的嫌疑,這不是他的初衷。謝阿蠻不同,他堅決地否認高仙芝有什么政治“圖謀”,只有與她的真情。兩種截然相反的所謂“口供”,唐明皇都聽到,堅定而痛苦地認定:兩人所說都是真的!就在這時,兩蕃與契丹全都報來邊警,唐明皇內外交困,十分光火。
幾乎同時,“左藏庫”大火,唐明皇家底幾乎燒了個精光,而陳玄禮捕獲縱火人,竟是韋氏三兄弟!李林甫奏陳韋堅三兄弟縱火是為了嫁禍宰相,唐明皇怒而將韋堅三兄弟案,交由李林甫親自審理。外戚公然犯難,太子雪上加霜。韋堅三兄弟如何“招供”,太子惶惶;而關鍵“證人”就是李靜忠!此時吉溫前來太子府捉拿李靜忠,張良娣見李靜忠——后者正在急忙“編撰”讖緯之書,并讓張良娣把這個讖緯之書放到韋堅的家中,李靜忠此舉為的是保住太子。
吉溫審訊韋堅三兄弟,使用的還是老招數:大施酷刑于囚犯。然而韋堅三兄弟堅決不開口,李靜忠主動請助審韋堅三兄弟。誰知李靜忠竟然割斷了韋堅三兄弟的舌頭,吉溫大怒,李靜忠卻說,他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那三兄弟胡說其“指使者為李林甫”,而他還是能讓沒舌頭的人“說話”。于是查抄韋堅府,李靜忠竟“發現”了極為迷信的韋堅“私藏”的詛咒唐明皇及太子的讖緯之書!
朝政上,先是李林甫將安祿山帶上朝,洗刷其冤枉,立保其戴罪立功,征剿契丹,唐明皇恩準,擢升安祿山為范陽節度使,并諭李林甫以后勤全力支援安祿山;李林甫為保證戰爭勝利,請旨發放鑄錢爐,在安祿山所在范陽鑄錢作為安祿山的戰爭經費,楊釗赫然出列反對,但唐明皇的心仍然偏向丞相一邊。隨后,他英明地處置了“韋堅案”,將韋堅三兄弟處斬,被流露出(嚴厲地)廢除太子的信息。整個朝政,以太子“昏倒在地”而告終。
貴妃突然造訪太子府,說服太子要采取“子孝”的主動動作,爭取“父慈”。貴妃走后,李亨進宮見高仙芝,唐明皇聽說李亨公然來看望高仙芝,大奇,決定去聽聽兩人在說什么。李亨卻是來請罪的,李亨所談極為深刻、誠懇,說古道今,竟使偷聽的唐明皇落淚。貴妃長長舒了口氣。但唐明皇傳的旨意,卻是將李亨與高仙芝“公同宮禁”。兩人不解,力士卻送來“兩蕃地圖”,無語而退。
(仙芝再度出征?楊家滿門得寵)
“兩蕃地圖”張掛在“玄武殿”,太子,高仙芝與唐明皇三人共同談論這艱難的一戰,三人商定好部署之后,高仙芝宣誓再出征,唐明皇擢其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謝阿蠻被唐明皇赦免,唐明皇攜貴妃再上驪山,謝阿蠻欲跟隨,唐明皇卻疾言厲色不準跟隨,因為唐明皇準許阿蠻去為高仙芝送行,謝阿蠻十分感激。
范陽的戰鼓聲動地而來,卻是安祿山的下屬們戴著鐐銬在為他送葬。眾兄弟見到并未死、且榮升節度使的安祿山,喜出望外。此時的范陽只是個小邊鎮,前來宣旨督查的吉溫發現安祿山死黨眾多,且個個講義氣,驍勇善戰,決心跟著安祿山報答皇恩。出兵前,從安祿山之命,個個將自己的老婆或小妾交給吉溫,安祿山只請吉溫一件事:建造鑄錢爐,購買軍糧器械。然后率兵出發,進擊契丹,竟是壯懷激烈……
此時貴妃突聞楊玄璬去世,楊家三女成為孤女。貴妃親來送葬,自然滿門生輝,且轟動鄰里。三姐楊玉瑤請貴妃妹子關照楊家,貴妃當然答應,但有底線。楊釗來,草草向遠房親戚問候,實際是來見貴妃,詢以“合糴法”能否獲得唐明皇的緊急支持。貴妃希望楊釗先詢之太子,并答應轉告唐明皇。唐明皇忽派太監前來宣旨:宣楊家三女隨貴妃上驪山伴駕。如此,楊家因喪父而導致滿門恩寵,楊貴妃憂心忡忡。
驪山上,唐明皇見貴妃引楊家三女來,極為高興,于是依年齡大小,將貴妃的三個姐姐封為國夫人,大姨為秦國夫人,二姨為韓國夫人,三姨為虢國夫人,且開拓蹴鞠(中國古代足球)場地,命三國夫人各領一“國”,開展古代足球運動。就在這時,太子與楊釗來,只能利用貴妃及時請唐明皇休息的空檔時間,向唐明皇匯報他的“合糴法”設想。在此期間,貴妃與楊釗都看到了虢國夫人對唐明皇的過分親昵和唐明皇對她的關愛之情。鞠賽后,三國夫人俱入浴。貴妃安排謝阿蠻去阻止唐明皇偷窺。無論如何也要擋住他前來。貴妃看著三姐妹歡快地玩著,竟是十分擔憂。
(祿山媚言獻禮?貴妃力阻虢國)
李林甫正與各地官員狂歡,圣旨諭各官員聽從太子、楊釗支配,李林甫大失所望——楊釗在太子支持下,向各地官員部署“合糴法”,首在支援高仙芝征戰——而太子和楊釗都明白,從此以后,不僅是太子,楊釗也和宰相李林甫結了梁子。
安祿山征契丹大捷返范陽,吉溫將安祿山將領們的婆娘們“看管”得好好的,為酬謝他,安祿山及其將領將擄掠來的金器置入爐中,鑄出純色金幣,送給吉溫。吉溫還京,將安祿山酬謝自己的金幣獻給李林甫。李林甫安排了向唐明皇“報捷”的“表演”。
晚上,唐明皇安排三國夫人玩“燭射”,蠟燭至于金銀玉器盞中,射中者得之。就在這時,萬山烽火連綿(唐代以烽火為“平安火”和報捷信號),而李林甫至,報捷并獻上新鑄錢爐鑄造的金幣,以示其范陽鑄錢政策對戰爭勝利的作用。唐明皇傳詔,諭安祿山進京,并將金幣賞賜三國夫人。
虢國夫人將金幣帶到楊釗府,跟楊釗顯擺,楊釗對楊玉瑤的行為感到惡心,將楊玉瑤罵出門去。
貴妃很清楚她的三個姐姐的為人,特別是虢國夫人,她嚴厲地為虢國夫人定了規矩:不準在驪山過夜。虢國夫人很不高興,同貴妃對峙。兩人都不讓步。
安祿山朝見,先拜了楊貴妃,后拜唐明皇,安祿山稱這是胡人的習慣,在朝堂之上,安祿山不拜太子,引起了太子的不滿。安祿山奏陳的戰爭故事,簡直就像一個忠心耿耿的奴才效忠唐明皇方能導致勝利的戰爭神話。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唐明皇聽得滿心歡喜,當即擢加安祿山為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因奏吉溫為河東節度副使,并仍知安邊郡鑄錢事。而在如何看待安祿山的問題上,太子竟與楊國忠驚人地一致,認定安祿山大奸若忠。而楊貴妃也極不喜歡安祿山,但唐明皇喜歡,她也無可奈何。
唐明皇給虢國夫人入宮玉牒,偷偷要她宮里相見。謝阿蠻偷偷看到,報告給貴妃。貴妃找來楊玄禮,詢問如何能夠阻止虢國夫人進宮,楊玄禮稱只要過了子夜時分,不論手上是否有入宮玉牒,都不能進宮了。
當晚,貴妃始終等在角樓,就為阻止虢國夫人進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