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讓學習成為一種信仰 !
除了美國以外,還有一個國家以成熟的創新創業生態享譽全球,更有“創新國度”之稱,它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個國土面積僅2萬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在自然資源匱乏、周邊強敵環伺的情況下卻能躋身世界創新強國,形成了僅次于硅谷的第二大創新生態系統,憑借只占全球0.2%的人口卻獲得了20%的諾貝爾獎。
與硅谷相似,以色列的創新創業活力也是政府、大學、企業、資本多方作用的結果。
小編|璞羽
隸屬|我愛學習俱樂部編輯部
在WIPO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以色列再度成為其所在區域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這個人口約有940萬的小國擁有約7000家運營活躍的初創企業,人均初創企業數量全球領先。
以色列的的創新發明也數不勝數:從U盤到QQ的前身ICQ,從櫻桃番茄再到滴灌技術...
為什么以色列能在短短的七十多年里,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頂尖的創新國家之一?
-1-
迫切生存需求迸發創新本能
以色列這個國家擁有著豐沃的創新土壤。以色列從1948年創國開始,就用自己的大腦獨立創新和做事。
毫無外援的軍隊,沒有著落的資金,匱乏難當的資源,讓這個國家只有走上創新創業之路。
正是因為以色列土地貧瘠,所以他們的高科技萌發于農業,使得農業人口不足5% 的以色列不僅解決了自身糧食問題,還向其它國家大量出口優質農產品;
沒有淡水,所以他們發明了海水淡化、污水循環再用、“空氣變水” 等領先世界的造水科技;
沒有自然資源,便轉而發展人力資源;
國內市場太小,同時強敵環伺,被周邊地區市場孤立,這樣的客觀環境促使他們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貿易,多數公司從創立之初就著眼于國際化戰略,發展全球市場。
他們堅信唯一不受限于經濟體量的就是“想法”,因此從政府到企業會著力在創新精神和創業想法的質量上保持高水平,進而世界各國才會爭相找他們合作。
看似資源短缺的短板反而驅使以色列人勇于創新、奮發圖強,由此催生了第一波科技成果。
同時,充滿威脅的外部環境也使以色列非常注重國防軍建設,該國也是全球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實施男女義務兵役的國度。
此外,以色列還通過科學技術的廣泛使用來彌補其與周邊阿拉伯穆斯林的人口懸殊問題。
義務兵役相當于一所創新型大學,這個為戰爭儲蓄力量的機構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持續不斷地為以色列貢獻了許多創新人才。
在軍隊中往往是以任務為導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和預算內解決戰場上實際面臨的問題。
這也使得年輕人能掌握到前沿技術、跨學科思維與能力、決策領導力、團隊合作精神、跌倒后再爬起的韌性等技能與品質。
以色列義務兵役制度是“任務導向型”教育方式的完美示例。
以色列“Talpiot” (塔樓)計劃同樣也塑造了一批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拔尖技術人才,每年挑選最頂尖的2%的高中畢業生送往大學學習科學和工程,而后在2年的服兵役期間繼續在該領域內進行深入學習,從“塔樓”項目畢業的近三分之二人員成為了以色列頂級學術專家與成功企業的創始人。
直至今天,如果要問在18 至60歲人群中有多少位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在工作年齡人群中有多少人口擁有科學技術的大學學位,那以色列的數字是1.5%,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日本和美國,比例僅為以色列的一半。
在以色列,其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靈魂是以色列的創新文化。
是猶太民族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為一次次追求偉大夢想而沉淀下來的永不滿足的創業精神和生活態度。
-2-
政府支持,創新生態體系為載體
以色列政府自上而下為科技創新搭建了基礎平臺,覆蓋創業的各個環節,但不會進行過多具體干預。
政府給學校的基礎研究提供資源幫助,鼓勵跨學科、跨校的合作,只要在政府的指導性大方向內,學校就擁有完全的自由。
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政府在14個部門中分別設立了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后更名為國家技術與創新總局),采用“科學家治國”:
由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大學教授、企業負責人、政府領導、風險投資創始人等專業人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負責以色列的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科研經費分配、日常科技管理工作等工作,且以全職的方式負責到底,幫助政府建立生態系統。
政府扶持建立風險投資行業,重點發力支持風險很高、回報很遠很慢的行業。
在2年內政府可為企業提供能覆蓋85%運營成本的資金支持,為投資者提供安全保障。
同時,專業風險投資機構、科技園區在政府的資金資助下自由運作,激發了風險投資在科技領域的熱情。
政府從1993年起實行Yozma風險計劃,由政府直接出資設立政策性基金,主要投資于通信、IT和醫療技術等領域的企業。
除了用作政府對初創企業的直接投資,作為母基金,Yozma將初始資金中的80%投入到與國際投資者共同設立的10個風險投資基金里。
Yozma計劃成功推動了以色列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在十年內以色列的風險投資基金總額翻了六十倍。
政府系統化地打造生態系統,比如國家網絡安全計劃就從人才、行業和政府法規三方面配套推出。
其中,為培養儲備人才,他們決定從教育入手,并在軍隊里由網絡安全專家開發一些軍方教育計劃,聘用之前在軍隊中有這方面專長知識的人來教書,逐漸在全國范圍內開設課程。
現在,以色列每所大學都設有網絡安全研究中心,高中便開始教授編寫代碼、相關倫理問題等內容,進而一步步下移到小學,教孩子們如何生活于網絡世界,什么應該和什么不應該在社交網絡分享等。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早在2010年,他們就已建立了高度發達的高科技生態系統,只是那時需要找到一種機制來鼓勵想出新主意的年輕人進入網絡安全領域。
當時,國防工業產品的30%在以色列內部消費,70%則是出口,如果想出口一些國防技術,則需要去國防部申請許可證。
政府想出了激勵辦法,即如果要出售的知識產品具有攻擊性,則需要許可證;如果是防御性的,則無需許可證。
這個政策一頒布便收到較好效果,以色列為防御性的民用網絡安全提供全球8%的市場,而在2018年按行業劃分的全球投資中有18%流向了以色列。
以色列用同樣的思路搭建了國家人工智能計劃,開展生態系統的建設,包括教育制度、法規、軍隊、產業等,鼓勵學院與產業之間的合作。
以色列的創新生態體系是一個創新創業公司誕生和發跡的完美“兵工廠”。
在創業公司從一個創業想法到技術研發成功的過程中,來自國家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的投資會參與,直到當創意初見成效,項目的確定性風險極大降低。
之后,孵化器就會變身風險投資機構領投,幫助這些初步成功的企業建立“商業化原型”,并與擁有客戶和市場的大型跨國公司對接,成功實現商業轉化。
最后,如果項目的商業轉化取得成功,那么就會有股權投機構和投資銀行進一步參與,或者賣給急需技術的跨國公司,或者獨立上市,從而完成一個創業公司到大公司的質變。
在這個創業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投資機構(孵化器、風險投資機構、股權投資與投資銀行)、跨國大型企業和國家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并且各自都能形成“良性自循環”的體系。
對于參與確定性最低、風險最大的國家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來說,雖然政府承擔了初創企業失敗的風險,但卻極大地鼓勵了風險投資機構的積極性。
更重要的是,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的政策不僅孵化了初創企業,同時也讓孵化器在以色列遍地開花。
隨著這些孵化器不斷涌現,經濟的活躍,以色列政府則成為最終受益者。
另外,風險投資機構都有自己的“良性自循環”體系。
通常情況下,如果是2億美元的投資,一般會投資20-25家公司,這是以四年為周期的投資,這些公司里面40%會以失敗告終,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收益。
30-40%的企業會有一倍或者三倍的投資回報。大概只有兩到三家會取得巨大成功,被大型公司收購或者上市。
作為這條產業鏈的最后一環,跨國公司也是最終受益者。
大公司越來越意識到,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創新,他們就會死亡。
但是他們在內部創新又非常困難,但卻有可能通過專利使用權和股權方式獲得新的技術。所有大公司都是需要創新,而以色列的初創公司恰恰能滿足他們這個要求。
在以色列這個創新載體中,生產創新公司的流程被分工細化了,從而使得不確定性和風險得以分解。
參與分工的各個角色又形成了自己能夠良性循環的自存活機制,從而保證了整個生態系統能夠寬容失敗,容納錯誤,最終讓初創企業家、科學家和投資者三方共享成功的果實。
-3-
好奇心驅使以及市場驅動
與許多國家不同,在以色列,大學的建立先于民族國家的成立,這也使得大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書育人,更被賦予了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責任。
幾千年來,以色列是一個把教育看得高于一切的民族,以色列教育預算甚至高于國防預算。
創新的根本和動力源泉就是基礎科學研究。
好奇心驅動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點,提倡由問題驅動的教學方式,而非由答案驅動。
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明恰恰都是由好奇心驅使的。
這個研究所以極高的自由度著稱,無考核制度、無項目導向、無硬性指標,99%的項目都專注于更加基礎的、長期的、不講用途且好奇心驅使的科學研究。
他們認為,最好的科學研究院不是因為你擁有令人驚嘆的實驗室和世界上最好的儀器,而是因為你能夠組織好最頂尖的科學家, 并讓他們自由地工作。
對最好的人才給予充分的信任和自由,讓他們去做自身熱愛做的事情, 就是成功的秘訣。
該研究所直接資助科學家,而不是資助某個項目或部門,讓轉變課題、跨學科合作可以更容易開展。
另一方面,為了促進產學研合作,以色列的頂級大學和研究所都設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機構,且運行效率極高。
例如,成立于半個世紀前的希伯來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機構Yissum就是第一個由大學為了將自己的想法商業化而創建的組織。
很多技術轉化公司的做法常常是試圖把大學里面的創意賣給市場,但發現很多時候,其實這些創意或解決方案與企業的需求并不匹配。
因此,Yissum 主動讓行業告訴他們需求是什么,然后把這些資訊告訴教員,讓他們基于行業反饋擴展其研究或者嘗試找到解決方案。
與硅谷一樣,以色列同樣相信科技是通過人的流動來傳播的,人才的流通對于整個生態系統來說非常重要。
為此,他們做了很多努力,以使各類人員更容易在大學、業界和政府之間流轉。
圖片來自網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侵刪)
【預言】微信究竟會不會被取代?【TA】進兩次監獄,兩次名校被拒收,被誣陷殺人,與天“斗”卻贏了半顆棋子 【TA】負債48億,追債人辦公室隨地大小便,從決定自殺到起死回生的八年 【思】合伙人,合的不是錢,而是人品 【思】人對了企業就對了“我請你來不是讓你證明我錯了,而是如何快速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