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窮小子擺攤創業,二十年狂賺25億,為何人到中年竟絕望自焚?
2011年春末的一個尋常夜晚,內蒙古包頭市消防支隊接到了一通緊急火警電話,起火地點是當地名企福禾豆業的生產基地。
接到消息后,當地警方和消防隊員第一時間抵達火災現場,并且在火勢得到控制后,迅速對起火原因展開了調查。
然而,警方最終得出的調查結果,卻令在場的所有人都毛骨悚然,這竟然是一起有預謀的人為縱火案。
通過廠區監控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晚有一名男子駕駛著一輛奧迪A8駛入廠區,將提前準備好的汽油潑灑在了車身周圍,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全身。
做完這一切后,他坐回到駕駛室內,親手點燃了汽油,任由大火將自身吞噬,并迅速向四周蔓延。
看完監控錄像,在場所有旁觀者都百思不得其解。
因為畫面中這位絕望到將自己推入火海的男子,正是福禾豆業的董事長,曾經的包頭首富金利斌。
自絕于世的這一年,這位曾經一手締造了包頭商界奇跡的傳奇企業家,還不到45歲,正值壯年。
此前20年里,這個出身貧苦家庭的苦孩子靠擺攤起家,一手創辦了總資產超百億的集團公司,手下曾管理過數千名員工,還曾是“感動包頭十大人物”之一。
開局一把爛牌,卻成功完成極限逆襲。
曾憑借自身經歷激勵過無數寒門子弟的金利斌,究竟為何會放棄身后擁有的一切,選擇用如此極端的手段了結自己的性命呢?
金利斌原生家庭的貧窮,超乎當下絕大多數年輕人的想象。
20世紀60年代,金利斌出生在內蒙古包頭的一個家徒四壁的農民家庭,自他記事起,父親就臥病在床,沒有勞動能力。
而這也意味著,一家三口的生計重擔,長期以來全壓在文盲母親一個人的肩頭。
據金利斌回憶,他孩童時期極少有機會與母親相處,因為母親每日總是天不亮就出門上工,下工后又要挑著扁擔走街串巷賣小吃,夜里回家還要照顧病重的父親。
這樣的日子,一直過到金利斌十歲那年父親去世為止。
母親多年來強咽下的辛酸苦楚,懂事的金利斌一直看在眼里。
為了緩解母親的壓力,金利斌在初中畢業后毅然輟學。
后來到一家工廠做流水線小工,努力賺錢養家,期盼著能讓因勞累過度“未老先衰”的母親早日頤養天年。
可惜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金利斌24歲這年,他所供職的加工廠因為效益慘淡被迫倒閉,他和幾百名工友也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
干了多年流水線,金利斌除了機械化的遞貨和包裝,什么技能都不會。
無奈之下只能重操母親的舊業,開始走街串巷擺地攤,簡單做些小本生意。
不過,盡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商科教育,金利斌對于經商卻擁有著天然的敏感度。
他能清楚地知道,賣什么產品最省心,既不愁銷路,又能賺到錢。
包頭地處內蒙古西南部,緊挨著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兩座較大城市,有著相對較好的工業基礎。
老百姓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卻因為當地物產比較單一,沒有太多消費選擇。
金利斌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商機,拿著前些年攢下的積蓄一路南下,來到湖北做起了各種干貨零食的批發收購生意,專挑內蒙古當地少見的吃食囤貨。
在南方備好了貨,金利斌又迅速包車北上,回到內蒙古家鄉做零售,銷量也如所預期的一般可觀,他很快便攢下了一筆不菲的積蓄。
時間來到90年代,金利斌不再甘于靠倒賣炒貨零食賺些小錢,嘗試過跟報社合作,也投資過包頭當地的礦產。
但收益率都不夠理想,還將前些年攢下的錢折損了不少。
一番周折之后,金利斌終于意識到,自己的擅長之處還是在食品行業。
在一次應酬的飯局上,客戶偶然與金利斌聊起自家孩子,由于身高跟同齡人比有些明顯差距,打算給孩子買些高鈣的食物,可鮮牛奶卻不容易買。
看到這里您可能會納悶兒,身在內蒙古,鮮牛奶怎么會不好買呢?內蒙古難道不是國內最大的牛奶產地嗎?
不要忘了,故事背景是在20世紀90年代。
那時候,由于鎖鮮技術還不夠完善,鮮牛奶的儲存和運輸極為困難。
因此大多數廠家都會選擇把牛奶加工后做成“固體奶”,比如保質期更長的奶酪、奶豆腐等,從而降低原材料的損耗,極少能夠以鮮奶的形式往市面出售。
也正因如此,除非在奶牛養殖場附近生活,身在城市的小朋友想長期穩定地喝到鮮牛奶,在當時也并非易事。
商機出現!客戶說者無意,金利斌卻聽者有心,這不就是消費者切身的需求?
飯局剛結束,金利斌便著手查詢內蒙古各地奶企,是否有哪家掌握了鮮奶存儲的技術。
恰好在此時,伊利放出風聲,公司內有專家已經掌握了高溫瞬時滅菌的技術,正打算推出一款盒裝液體鮮奶,能夠有長達半年的保質期。
說干就干!金利斌立刻親自前往呼市考察。
在詳細了解過伊利這條產業線的研發背景和市場前景后,他毅然拿出過半家產,拿下了伊利這款液體鮮奶在包頭市的獨家代理權。
任何市場的藍海階段,從來都是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第一個吃螃蟹的金利斌無疑就是“膽大包天”的存在。
斥巨資拿下代理權后,金利斌又持續“燒錢”買營銷,聯合各大媒體宣傳這款液態奶的優勢所在,果然取得了極大的成效。
很快,伊利液體奶就成為暢銷飲品,也幫助伊利迅速在國內奶制品行業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業內毋庸置疑的獨角獸企業。
背靠大樹的金利斌,憑借其一貫毒辣精準的眼光,自然也在這次出色的營銷當中賺得盆滿缽滿。
此后十幾年,金利斌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干脆將所有板塊做了一次大融合,成立了業務橫跨各行業的“惠龍”商貿公司,總資產高達25億。
這一次,他將商業版圖布局到了來錢更快的高端服務業,開起了豪華浴場。
打造豪華浴場,前期自然需要一筆大額投資,做慣了“船小好掉頭”的食品零售業的金利斌,手頭并沒有留太多現金流,資金壓力不小。
舍不得孩子逃不著狼!為了能夠賺到高端人群的錢,金利斌再一次All in上桌。
這一次,他不僅掏光了手頭的現金,還不惜大舉在民間借貸,靠每月2到3分利的誘人條件吸引到了大筆資金。
很快,金利斌傾盡所有可用資金建起的豪華洗浴中心,終于在包頭開業了。
但這一次,金利斌失算了。
試營業期間,金利斌的洗浴中心給出了相當大的優惠力度,但上客率卻并不可觀。
這種大規模的洗浴中心,水電、人力都是相當高的成本,每營業一天就要賠一筆錢,甚至需要金利斌拿旗下其他產業的利潤來倒貼。
一個不賺錢的項目,按理說應該及時止損,然而金利斌卻選擇了咬著牙繼續營業。
素來精明的金利斌,這次為什么非要堅持著一條路走到黑呢?
因為2008年,是金利斌個人聲譽正盛的時候。
這一年,他先后拿下了“年度影響力人物”“十大創新企業家”甚至“感動包頭年度人物”“共和國經濟建設功勛人物”等光榮稱號。
一頂頂高帽子戴在頭上,為了維護身為知名企業家的體面,金利斌只能打碎了牙齒往肚里咽,自認倒霉。
既然高端洗浴的路走不通,那就換賽道,金利斌再一次瞄準了風口,入局彼時國家正大力扶持的綠色有機農產品行業。
新賽道選定,問題也隨之而來,啟動資金從何而來?
洗浴中心的經營失敗,已經讓金利斌元氣大傷,還完先前募集的大額民間借貸,他手中的流動資金已然所剩無幾。
沒錢了,怎么辦?只能再借!借不到?利息再加!
所幸,惠龍集團上一次的民間借貸都已還清,金利斌保留了良好的信譽和口碑,因此再次發起民間借貸需求時,仍舊比較容易地拿到了錢。
為了賺取金利斌高昂的利息,許多普通家庭紛紛賣車賣房換取現金,爭先恐后地把家當交到金利斌手中,將“發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了金利斌的新企業上。
所有人,在當時都對這位商界傳奇的選擇深信不疑。
除了金利斌自己。
從民間老百姓手中獲得了巨額的借貸資金之后,金利斌終于可以啟動“福禾豆業”的新項目了。
可與此同時,肩頭上巨大的還息壓力,也直墜得他喘不過氣來。
每天醒來,金利斌都將面對高達400萬元的還息額度,可新項目仍停留在廠房建設階段,一直在向外花錢……
這個項目,真的能幫自己扭轉乾坤嗎?
2009年,福禾豆業斥資5億采購的進口生產線終于可以開工,新聘的工人們個個精神抖擻,準備大干一番,跟著締造過無數傳奇的金老板過上好日子。
然而,前端的銷售情況卻并不樂觀,靠高息從民間借來的錢,也快要花光了。
福禾豆業曾經的“三年上市”計劃,在彼時看來變得像個笑話,金利斌的這次豪賭,又賭輸了。
伴隨新項目效益不佳而來的,是更可怕的連鎖反應,金利斌的資金鏈徹底斷了。
由于遲遲無法支付債主們的利息,金利斌開始成為新聞報道上頭版的常客。
隨著信譽破產,越來越多的債主意識到,不止高額利息成了泡影,自己的本金可能也已經蕩然無存。
此后兩年,金利斌的人身安全已然成了問題,出門隨時都可能遇到債主,更有人揚言如果金利斌再不還錢,便要“卸他一只肩膀”。
所有的陰影,都重疊成2011年4月13日這一晚的濃黑夜幕,吞噬掉了金利斌對生命最后的渴望。
當天的晚餐,金利斌只邀請了陪伴自己多年的司機一同就餐,暢談過往心事。
晚餐最后,他給了司機一筆錢,以自己不方便出門為由,請他抽空代替自己去看望遠在廈門讀書的兒子。
夜幕落下時,兩人分頭離開餐廳,金利斌沒有回家,而是獨自驅車,去到了福禾豆業的生產大院。
創業二十余年,金利斌的所有心血都砸給了這個新企業,誰知卻是大夢一場。
汽油點燃,驟成火海,一代商界傳奇就此隕落。
創業二十余年,金利斌見慣了大風大雨,最終竟落得如此下場,究竟錯在了哪里?
或許在掏空資金、大舉借貸建起洗浴中心卻滿盤皆輸時,他便該早早回頭。
可彼時被名聲所累的金利斌,已然回不了頭。
他出身寒門,一路逆襲至商界巔峰,名利雙收,一生要強的金利斌自然不可能接受一敗涂地,重新回到原有的階級。
比起重歸平凡,他寧可將畢生心血付之一炬。
可比起費盡心力去裱糊縫補的面子,踏踏實實過好里子才最重要,不是嗎?
-End-
作者:路遙
編輯:一乙木
#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