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有一本書被奉為“創業圣經”,不少企業家直言“每年至少讀一遍”。
也有很多年輕人在看這本書時,談到“初讀沒有太多感悟,隨著人生經歷、工作和社交經驗豐富起來,才明白這本書有多大的能量。”
這本書,就是《毛澤東選集》。
張瑞敏、柳傳志、任正非、宗慶后、馮侖、馬云、史玉柱、陳天橋、張朝陽、周鴻祎等眾多知名企業家,都深入研究過《毛澤東選集》,并用在企業經營中。
這本書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
毛澤東說:“《毛選》,什么是我的?這是血的著作。《毛選》里的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
從更深層次來看,《毛澤東選集》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付出了巨大犧牲和代價換來的,其中反映的規律性總結具有重要的經驗價值和參考意義。
為什么企業家們熱衷讀《毛選》?
1.從毛澤東思想學創業
“商場如戰場”、“競爭即戰爭”,企業商戰和軍事戰爭非常近似。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企業與當時的世界跨國公司相比,處于非常弱小的地位,想要取勝,正面出擊幾乎不可能,只能“巧勝”。
當時的企業家們,大多沒有接受過西方的教育,但卻對《毛澤東語錄》極其熟悉。而且他們大多出身草根,資金人脈資源較差,又面對強敵,所以創業之后,毛澤東以弱勝強、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思想,成為了他們最好的創業教材。
在紹興下鄉勞作的15年間,宗慶后唯一的讀物就是《毛澤東選集》。后來創業的時候才發現,《毛澤東選集》成了他的戰略紅寶書。
娃哈哈創業之初,宗慶后要面臨戰略重心選擇:是在大中城市與品牌“列強”正面對壘,還是放在小城市、鄉鎮農村以建立“根據地”。
如毛澤東早期對中國的革命局勢判斷一樣,宗慶后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就飲料產品,家用電器等大眾消費品而言,中國市場的肉在占中國人口70%以上的城鎮和農村。而骨頭則是那幾個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前者為主戰型市場,后者為窗口型市場。”
最后,他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避實就虛”等戰略,在強手林立的飲料市場,以聯銷體的模式在城鎮市場取得絕對優勢。
“農村包圍城市”戰略,任正非在創業初期,也運用得極其熟練。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華為初期“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運用。
1992年,華為自主研發出交換機及設備,當時阿爾卡特、朗訊、北電等洋巨頭把持著國內市場,任正非選擇了一條后來被稱之為“農村包圍城市”的銷售策略——華為先占領國際電信巨頭沒有能力深入的廣大農村市場,步步為營,最后占領城市。
電信設備制造是對售后服務要求很高的行業,售后服務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當時,國際電信巨頭的分支機構最多只設立到省會城市以及沿海的重點城市,對于廣大農村市場無暇顧及,而這正是華為這樣的本土企業的優勢所在。
另外,由于農村市場購買力有限,即使國外產品大幅降價,也與農村市場的要求有段距離,因此,國際電信巨頭基本上放棄了農村市場。
事實證明,這個戰略不僅使華為避免了被國際電信巨頭扼殺,更讓華為獲得了長足發展,培養了一支精良的營銷隊伍,成長起來一個研發團隊,積蓄了打城市戰的資本。
因此,在當年與華為一樣代理他人產品的數千家公司,以及隨后也研制出了類似的程控交換機的中國籍新興通信設備廠商紛紛倒閉的時候,華為在廣大的農村市場“桃花依舊笑春風”。
雷軍同樣推崇毛澤東思想,在金山創業期間,雷軍活學活用了毛澤東的游擊戰術,從小處入手,推出一連串跨越各個領域的產品,從金山影霸到金山詞霸。
這種策略,讓金山在微軟的強壓之下找到了突圍路徑,也為雷軍積累了企業經營的智慧。
之后,雷軍在創辦小米時,也運用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策略,就像雷軍說的:“小米最出色的是邀請用戶參與,我們辦了一個小米社區,鼓勵大家提意見,然后吸納到產品中來。”
張瑞敏也是毛澤東的崇拜者。當年他在美國講學的時候,有位記者問他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張瑞敏脫口而出:“實事求是”。
當海爾處在輿論的各種質疑和揣測中時,張瑞敏接受了媒體的采訪,對海爾的策略有如下描述,“正如當年毛澤東帶領弱小的紅軍能打下中國,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如果按書上的牌理出牌,永遠贏不了。”
2.從毛澤東思想學管人
所有問題,最終都是人的問題。要解決人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解決思想問題。毛澤東思想指引下的中國革命有清晰的信仰和價值的支撐,并且有嚴密的組織保障,這讓中國軍隊,可以翻雪山、過草地,跨過兩萬五千里,最終以星星之火實現燎原之勢。
1964年出生的馬云小時候經歷過文革的動蕩,但這并沒有妨礙他對于毛澤東思想的關注和研讀。在他看來,毛澤東在軍事和思想上有很多東西是值得企業家學習借鑒的。
2001年到2003年是阿里巴巴最艱難的時期,馬云就推行過三種“毛澤東式”的管理運動。他認為,這種形式對于企業管理變革而言,是最為有效的。
舉例來說,馬云曾以“延安整風運動”來統一價值觀、統一理想,他說:“通過運動,把不跟我們有共同價值觀,沒有共同使命感的人,統統開除出我們公司”;以“抗日軍政大學”來培訓干部團隊的管理能力;以“南泥灣開荒”培養銷售人員面對客戶應有的觀念、方法和技巧。
馬云說:“普通企業想到的,可能是把能看到客戶口袋內的5元錢賺到手,而‘南泥灣開荒’追求的是幫助客戶把5塊錢變成50塊錢,再從中拿出我們應得的5塊錢。”
而在阿里巴巴的人力資源體系中,甚至直接照搬紅軍的“政委”系統。該系統從04、05年開始打造,根本原則是:“把支部建在連隊上”。
而軍人出身的任正非,在部隊期間就是“學毛標兵”,一直以毛澤東思想為精神指導。
在他對于華為的管理思想,或者一些話語的字里行間中,更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澤東的影子。
如:1995年12月26日,在毛澤東誕辰紀念日上,任正非發表的《目前的形勢與我們的任務》;他的《華為的紅旗究竟能打多久》;他以《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為題的講話中,都可以看到毛澤東的思想!
毛澤東曾提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而在這個時期,中國可以說是“一窮二白”的狀態,為什么毛澤東會在這種最艱難的時刻提出這種方針呢?
因為毛澤東說過:“什么事靠別人是靠不住的,中國的建設,必須靠自己的志氣和干勁。”
而當中國在“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時候,中國有了原子彈、有了衛星、有了氫彈,更有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而熱愛毛澤東思想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說過:“外國人到中國來是為賺錢來的,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教給中國人,而指望我們引進、引進、再引進,企業始終也沒能獨立。以市場換技術,市場丟光了,卻沒有哪樣技術真正掌握了。”
通過這樣的使命牽引,華為每年都會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進行研發,正是數年如一日地“對準一個城墻口沖鋒”,構建起了華為的核心競爭力。
3.從毛澤東思想學理解用戶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開篇第一句話:“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周鴻祎把這句話翻版了過來:“誰是我們的用戶,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這個問題是從事互聯網的首要問題。”
周鴻祎極其重視用戶體驗,用戶對產品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他要求員工一定不能坐在房子里空想,應該像毛澤東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樣,放下身段,放低姿態,主動地去了解他們。
比如,在路邊上看到農民工用手機上網,在網吧里看到有人邊吃盒飯邊玩游戲的,或者有小女生在玩勁舞團,你都可以湊過去,打個招呼,問問他們上啥網站,喜歡玩啥游戲,喜歡看什么新聞。
毛澤東有一句話:“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周鴻祎又翻版了一下:“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
4.從毛澤東思想學變通
毛澤東講了一句著名的話:一個領袖和一個普通人的區別在于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敢于堅持別人認為是錯誤的東西,錯誤到頭了真理也就出現了。
這啟發了萬通集團創始人馮侖的思路。
一天深夜,馮侖悟到:企業家不要拘泥于現實中各種各樣的道德評判。他回憶道,在剛開始做生意的時候,有一個人說他不好,他就睡不著覺;若干年以后有100個人說他不好,他睡不著覺;今天有100萬人說他不好,他很高興,因為“至少有1000萬人在注意我”。
馮侖曾經為了毛澤東在中蘇論戰中引用的一句“讓他六尺又何妨”的典故,到安徽時特意到桐城當地去看那堵“典故墻”,然后悟出:“人生當中,舍即是得,讓便是進,不爭即爭。”
5.從毛澤東思想學戰略
不僅是中國企業通過運用毛澤東思想來經營公司,國外也有很多企業在運用這一套戰略思想,比如亞馬遜。
貝索斯認為,一味追求利潤率,就是萬惡的根源,是企業把自己最終作死的源頭。所以,貝索斯將亞馬遜的目標從短期的利潤率上移開,樹立長期的增長目標。
為了能夠始終追求長期目標,亞馬遜強調永遠保持創業狀態,“stay day1”,其實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意思。
并且,亞馬遜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放棄為了利潤率聚焦頭部優質用戶的想法,盡可能地覆蓋更多的用戶。
亞馬遜的套路是把可能的道路都占住,讓別人無路可走。就像毛澤東說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壯大統一戰線”。
總而言之,無論是創業,還是個人成長,其中絕大數問題,都可以在毛澤東思想中找到答案。關鍵在于,你對其中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毛澤東選集》中深受啟發的30句話
關于分析和學習
1.你對于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么,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個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調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辦法”,“打主意”。須知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辦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產生錯辦法和錯主意。
……許多做領導工作的人,遇到困難問題,只是嘆氣,不能解決。他惱火,請求調動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這是懦夫講的話。
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見《論語·八佾》。原文是:“子入太廟,每事問。”),任憑什么才力小也能解決問題,因為你未出門時腦子是空的,歸來時腦子已經不是空的了,已經載來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材料,問題就是這樣子解決了。
一定要出門嗎?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況的人來開個調查會,把你所謂困難問題的“來源”找到手,“現狀”弄明白,你的這個困難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
引自第110頁)
2.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6年12月,引自第181頁)
3.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1938年10月14日,引自第535頁)
4.“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19日,引自第801頁)
5.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既有問題,你總得贊成一方面,反對另一方面,你就得把問題提出來。
提出問題,首先就要對于問題即矛盾的兩個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調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質是什么,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過程。大略的調查和研究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但是還不能解決問題。
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這就是分析的過程。提出問題也要用分析,不然,對著模糊雜亂的一大堆事物的現象,你就不能知道問題即矛盾的所在。
這里所講的分析過程,是指系統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常常問題是提出了,但還不能解決,就是因為還沒有暴露事物的內部聯系,就是因為還沒有經過這種系統的周密的分析過程,因而問題的面貌還不明晰,還不能做綜合工作,也就不能好好地解決問題。
(《反對黨八股》,1942年2月8日,引自第839頁)
6.不懂得和不了解的東西要問下級,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有些文件起草出來壓下暫時不發,就是因為其中還有些問題沒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級的意見。我們切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不恥下問”,要善于傾聽下面干部的意見。
先做學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請教,然后再下命令。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引自第1441頁)
7.普通的人,容易為過去和當前的情況所迷惑,以為今后也不過如此。他們缺乏事先看出航船將要遇到暗礁的能力,不能用清醒的頭腦把握船舵,繞過暗礁。
(《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1942年9月7日,引自第881頁)
8.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
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
(《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934年1月27日,引自第139頁)
9.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2年5月23日,引自第871頁)
10.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著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里手”(里手,湖南方言,內行的意思),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為“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
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
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織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
(《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1937年7月,引自第287頁)
關于組織和團隊1.群眾齊心了,一切事情就好辦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
(《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
1948年4月2日,引自第1318頁)
2.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
(《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1944年10月30日,引自第1012頁)
3.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那有這樣的道理!
(《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引自第274頁)
4.所謂團結,就是團結跟自己意見分歧的,看不起自己的,不尊重自己的,跟自己鬧過別扭的,跟自己作過斗爭的,自己在他面前吃過虧的那一部分人。
(《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1956年8月30日,引自第299頁)
5.必須善于識別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這是識別干部的主要方法。
必須善于使用干部。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一切計劃、決議、命令、指示等等,都屬于“出主意”一類。使這一切主意見之實行,必須團結干部,推動他們去做,屬于“用干部”一類。
(《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1938年10月14日,引自第527頁)
6.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
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1943年6月1日,引自第899頁)
7.我們自己的命運完全應當由我們自己來掌握。我們應當在自己內部肅清一切軟弱無能的思想。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1947年12月25日,引自第1260頁)
8.我們的原則性必須是堅定的,我們也要有為了實現原則性的一切許可的和必需的靈活性。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3月5日,引自第1436頁)
9.威信是逐漸建立的。過去軍隊里面有人編歌謠罵人,我們不禁也不查,軍隊還是沒有垮。我們只抓住一些大的,比如三項紀律八大注意,隊伍就慢慢上了軌道。
群眾對領導者真正佩服,要靠在革命實踐中了解。真正了解,才能相信。
(《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1953年6月30日,引自第87頁)
10.我們的同志不要靠老資格吃飯,要靠解決問題正確吃飯。靠正確,不靠資格。
(《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1957年3月,引自第422頁)
關于戰略和戰術
1.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6年12月,引自第225頁)
2.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之容易打勝,這是常識中包含的真理。
(《論持久戰》,1938年5月,引自第486頁)
3.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
現在許多人的文章上常常有句話,說是“無使親痛仇快”。這句話出于東漢時劉秀的一位將軍叫朱浮的寫給漁陽太守彭寵的一封信,那信上說:“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朱浮這句話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政治原則,我們千萬不可忘記。
(《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
1939年9月16日,引自第590頁)
4.從最壞的可能性著想,總不吃虧。不論任何工作,我們都要從最壞的可能性來想,來部署。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55年3月,引自第153頁)
5.應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敵,至少也是三倍于敵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從敵軍諸陣地中,選擇較弱的一點(不是兩點),猛烈地攻擊之,務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擴張戰果,各個殲滅該敵。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1946年9月16日,引自第1198頁)
6.我們歷來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也不打只有準備但無把握之仗。
(《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1953年6月30日,引自第87頁)
7.所謂機會主義,就是這里有利就干這件事,那里有利就干那件事,沒有一定的原則,沒有一定的章程,沒有一定的方向,他今天是這樣,明天又是那樣。
(《增強黨的團結,繼承黨的傳統》,1956年8月30日,引自第303頁)
8.為了同敵人作斗爭,我們在一個長時間內形成了一個概念,就是說,在戰略上我們要藐視一切敵人,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一切敵人。
也就是說在整體上我們一定要藐視它,在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上我們一定要重視它。
如果不是在整體上藐視敵人,我們就要犯機會主義的錯誤。馬克思、恩格斯只有兩個人,那時他們就說全世界資本主義要被打倒。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在一個一個敵人的問題上,如果我們不重視它,我們就要犯冒險主義的錯誤。
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敵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滅。工廠只能一個一個地蓋,農民犁田只能一塊一塊地犁,就是吃飯也是如此。
我們在戰略上藐視吃飯:這頓飯我們能夠吃下去。但是具體地吃,卻是一口口地吃的,你不可能把一桌酒席一口吞下去。這叫做各個解決,軍事書上叫做各個擊破。
(《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1957年11月18日,引自第499頁)
9.“集中大力,打敵小部”,仍然是游擊戰爭戰場作戰的原則之一。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1938年5月,引自第409頁)
10.說戰略勝利取決于戰術勝利的這種意見是錯誤的,因為這種意見沒有看見戰爭的勝敗的主要和首先的問題,是對于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得好或關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階段的關照有了重要的缺點或錯誤,那個戰爭是一定要失敗的。
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局性的,即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一著,而不是那種帶局部性的即對全局無決定意義的一著。下棋如此,戰爭也是如此。
……戰爭歷史上有在連戰皆捷之后吃了一個敗仗以至全功盡棄的,有在吃了許多敗仗之后打了一個勝仗因而開展了新局面的。這里說的“連戰皆捷”和“許多敗仗”,都是局部性的,對于全局不起決定作用的東西。這里說的“一個敗仗”和“一個勝仗”,就都是決定的東西了。
所有這些,都在說明關照全局的重要性。指揮全局的人,最要緊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擺在照顧戰爭的全局上面。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1936年12月,引自第175頁)
潘石屹的“陽謀”,他比許家印“聰明”到哪了?這屆退隱大佬,都迷上干這件事他,貴州前首富,許家印的隱蔽伙伴因大而倒許家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