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女性社會地位、文化素質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她們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商業社會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數據顯示,中國有近4億年齡在20~60歲的女性消費者,掌握著每年高達10萬億元的消費支出,足以構成世界第三大消費市場,接近德國、法國、英國零售市場的總和。
可以說,如何真正獲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與品牌不可忽視的重要一課。
「市界」將于2023年10月20日,在北京舉辦“重新看見她經濟的廣闊海域——2023重塑她經濟趨勢大會”。
屆時,將有來自美妝、電商、服飾、快消等領域的多位她經濟品牌創始人、投資人、數據研究院負責人、營銷專家等一起,共同聚焦女性消費的新場景、新洞察,探討行業的新挑戰、新機遇。
她經濟崛起的背后是她力量的持續增強。在她經濟趨勢大會籌備期間,《財經天下》周刊&市界共同推出“她力量”直播,邀請極具代表性的各界女性力量,分享她們在各自追尋夢想的道路上,如何突破自我、釋放能量,喚醒身邊更多人實現華麗轉身。
本期,「市界」將和遇言不止創始人席越一起探討《“她時代”下的覺醒時刻——成為人生女一號》,就結婚是女性不獨立的表現嗎?女性如何處理好工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逐漸提高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女一號”等問題展開討論。以下是基于對話的重點做出摘錄。
創業是一件艱苦的事
市界:創業前,你曾在加拿大一家500強工作,待遇也很好,為什么選擇重新開始?
席越:我一畢業就成為大公司的會計師,每天要面對同樣的人和事,主要內容就是做報表這類重復性的勞動。于是,我開始每天問自己,我的個人價值在哪里,漸漸地,一個想法在我腦海中誕生,不要在舒適區呆太久,應該從事自己熱愛且能為他人帶來價值的事業,所以選擇了回國創業。
市界:什么時候開始關注到女性話題,想做與女性成長賦能相關的事情?
席越:與很多女性創業者相似,我只是選擇了與自己比較相關的行業。
我之前曾在業余時間給國內平臺寫過專欄,因為在加拿大待得時間比較久,每次回國看到朋友們,會有不一樣的感覺。2014年前后,中國有個叫“剩女”的詞,如果30歲不結婚就會感覺被歧視。因此,我認為國內女性的成長需要一個空間,把焦慮分享出來。
市界:你在成長與創業過程中,有感覺到因為女性而受到區別對待,或者遇到哪些困難與印象深刻的事?
席越:我們這個年代還是比較幸運的,區別對待沒有特別多。
其實,我小時候話很多,母親便告訴我,女生要少說話,哪怕不發表意見也要笑著,這一度導致我青少年時期不怎么說話,還很愛臉紅。不過,這都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在學校或者在工作中并沒感覺到,有什么會真正成為一個女性的束縛或障礙。
我想說的是,創業的確是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每天都會遇到來自各個方面不一樣的困難。如何盈利這件事本身就比較困難,因為我一開始只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創業過程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創團隊、找市場等難題。當然,這種困難對男性創業者而言也一樣。
市界:創業過程中,需要突破自我的一些障礙有什么?
席越:這是一個自我修行和成長的過程。
首先,自我障礙是一種認知障礙,每位創業者可能一開始都有這種感覺。比如,你以前為一個公司工作,在某個行業或領域有所建樹,但當你成為創業者時就會發現,這需要更綜合與全面的素質,并且與你想象的也并不一樣。
其次,可能會有心理上的調整,比如自我懷疑。中國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特別容易在與別人比較時,高要求自己,而當你每天要求自己時,將會面臨無窮無盡的焦慮。此前在公司工作,主要對比對象是同事,因此之間的差距不會太大,但在創業者的世界,差距就會被放到無限大,所以要戰勝這種心理因素。
真正的獨立,并不是不結婚
市界:招聘平臺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職場收入男女性別差為1253元,較2019年的2222元,減少了近一半,變得愈發不再明顯,這讓女性群體的形象又有了更多立體面,比如取悅自己、經濟獨立、消費自主。另一個數據是,2022年90后的結婚率不到20%,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單身。你覺得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是否可以說明,女性越來越重視自我成長,更加沉浸在追求事業和實現夢想上?
席越:其實,90后最年輕的23歲,最大也不過33歲,大家并不是不結婚,只是在都市里結婚的年齡變晚了。
每個年代女性對婚姻的看法不同,我在這個年齡時雖然也很獨立,包括經濟與事業,但依然會覺得人生不完整。但今天的女性可能就不會這么想,認為不需要婚姻也可以擁有完整的人生。
但我要說的是,獨立并非獨身,而結婚也不意味著不獨立,這兩個詞不能簡單畫等號。恰恰相反,女性的獨立需要一個支持其獨立的男性成為小伙伴。我周圍的女性伙伴,都是結婚后創業,并得到了更好的精神支持,甚至是家庭支持。
現在,大家可能還處于成長中的思考時期,等她們想明白,原來結婚也可以繼續獨立,成長不一定非要一個人在路上,可以是兩個人甚至背著娃在路上的時候,關于結婚的數據就會好轉起來。
市界:有一種說法是,一個好的女性創業者,不能把自己當成女性,而是雌雄同體般集兩性的優點于一身,既要有理性的思維,又要有感性的認知,你怎么看?
席越:我覺得雌雄同體是在說,優秀的人類不分男女。無論什么創業者,拼的都是包括堅毅性格在內的幾項要素,創業過程中一定會碰到各種坎坷,而能爬起來繼續前行的那個人,就是勝者,這種狀態跟男女沒有關系,勇氣、堅韌與頭腦,這些才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條件。
市界:現今社會,女性在社會中承擔著許多角色,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呢?
席越:其實,沒有完全平衡一說,或者說只是一個階段性的平衡狀態。
如果在某一時刻,工作到了非常重要的階段,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項目上,如果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或者生病了,就要拿出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因此要看哪一方面更需要時間,但需要提前做好預期。
創業的好處是,可以自己分配一定的時間,也可以把周圍的人像公司一樣管理起來,這樣就可以把資源與精力進行分配,能讓自己在創業者和媽媽的身份之間,更加從容地切換。
當然,我作為女性創業者,以及3個孩子的媽媽,雖然不能追求成為身邊那個最好的媽媽,但還是可以把最多的愛給到孩子,即便有時不一定能像別的媽媽一樣,花那么多的時間,做那么多的事。
外貌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市界:近幾年,我國醫美市場發展迅速,2020年就已經達到1549億元,相比2016年的776億元,實現了翻倍。同時,我們也越來越多的聽到“容貌焦慮”這個詞,你怎么看外貌和成功這兩個詞之間的關系?
席越:我覺得容貌是成功的相對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長得漂亮可能是你的敲門磚,比別人更容易進入一個行業,但想要成為一位優秀者,最終所取決的是你的能力。與其把資金和時間放在容貌焦慮上,還不如開發自己,多學些財務知識,了解怎樣掙錢,人的幸福感不是僅來自于容貌,更來自于內心。
即便是美女扎堆的影視圈,也并不是說最漂亮的人會成為影后,而是演技被認可的人。一開始做演員,漂亮的人可能在外貌上會有些優勢,但最終想要成為佼佼者,可能是最有天賦、最努力,甚至是更加懂得如何去打動人心的那些人,這個定律在所有的行業都存在。
市界:其實,不僅是女性,男性也會遇到類似的困惑與焦慮,你覺得是否有必要?
席越:我認為,大家焦慮的不應該是容貌,更多的是個人素養,細細研究就會發現,我們不喜歡一個人,并不是因為他的長相,而是整體素質不夠高。想要提高個人素養,是一個多方面努力的結果,不僅限于身材管理,還要多看書,這樣在說話時才能不顯得空洞。
當一個有趣的靈魂和相貌匹配時,那他就會成為一個讓人喜歡的,讓人追隨的,甚至是具有商業價值的一個人。所以我認為,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不應該對于容貌有所焦慮,而是應該對自己的個人素養,進行一個真正的了解和提高。
市界:就像這次對話主題所說,如何成為自己人生的“女一號”?
席越:這個話題有點大,而我的理解是,成為自己人生的“女一號”,是要有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其實,這可能也與中國的教育環境有關,從小時起,父母就一直為我們提供意見,并且灌輸一種“要聽話”的思想。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一種惰性,即便長大后,也會認為別人說的話正確,甚至產生一種自我質疑,否定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沒辦法成為自己人生的“女一號”。
因此,你一定要學會衡量,自己的聲音到底有沒有意義,不僅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還要相信自己是獨特的個體。此外,還要時常反思,比如為何會否定自己,只有不停反思,才能真正成為有掌控力的人,從而成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市界:時常反思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會不會產生負面情緒?
席越:當然是好事,因為通過不停反思,我們內心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維體系,在每件事上會有一個經過計算的數據。
其實,我們反思的不止是錯的事,也要反思對的事,要找到背后的原因,給自己歸納一個思路。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其次,因為有了經驗,在做對的事時會更快;第三,會令自己擁有一種直覺,直覺其實就是在無數次的反思和自我對話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第一選擇。
甚至可以說,反思是人類必須做的事,但這不是一個人像面壁一樣地反思,而是在每次的學習中反思自我,只有學習到新的知識,才能讓反思變得更有價值與意義。因此,反思不是一個負面的情緒,也不是一個否定自我的過程,恰恰相反,反思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步驟,是通往成功的階梯。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