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應當讀懂這個名稱背后的弦外之意,把小掙青年的個體選擇當作一個社會議題,并納入就業形勢的討論框架,厘清他們的需求
小掙青年的概念近來火了,主打一個做小事、干小活兒、掙小錢。尤其是如今,與高薪和暴富的追求相反,小掙的生活,也漸漸被卷不動的年輕人接受。
據《每日人物》采訪的小掙青年,有的近期目標只不過是擺好地攤,遠大目標是開個小店;有人是世界百強名校本碩畢業,經歷了大的職場,最后卻投身洗狗這種小事;還有人辭了職,一周做3份輕體力活,只為賺點不那么內耗的小錢。
↑圖據《每日人物》
他們面對紛繁的世界,選擇內向、收縮、“經濟適用”的人生,去選擇一種“游戲規則”更加簡單清晰,但物質回報前景并不那么優渥的工作。所謂小掙,不過是小有收入,和前些年流行的小確幸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前互聯網曾流行過“斜杠青年”,或是年輕人紛紛尋找兼職副業。但小掙青年走得更遠,像副業一般的工作,已經成為了主業。年輕人的生活主題,也從搞錢變成了小掙,越來越關注腳下,關注貼近眼前的生活。
這是年輕人自己的選擇,值得尊重。通過小掙,他們同樣可以鍛煉自己、磨練意志,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校準人生的方向,去發現自己的興趣與志向所在。比如,受訪的幾個人共同傳達出一個觀點:明白自己始終有選擇。小掙現象的出現,也可以從相當程度上改變社會對所謂體面工作的認知,讓更多人理解職業無貴賤的道理。
客觀來看,小掙青年其實是現代服務業的延伸。仔細想想,“去工廠打工”這種時間、場所要求嚴格的工作,恐怕很難被納入小掙青年的敘事模型,哪怕掙得也不多。小掙青年有幾個隱藏元素:自由、靈活、從容,可以隨時進入和退出,并且有一定層面的精神滿足。這些都是現代服務業的特征,不僅工作靈活,而且單位回報率得足夠高,哪怕只是“洗狗”,也能讓年輕人養活自己乃至小掙。所以,成為小掙青年容易,但這一工作類型出現的社會門檻并不低,或許只能出現在城市化程度和人均收入較高的地區。
當然,即便我們承認小掙青年存在的意義,看到了背后的積極因素,但有一點無法否認——小掙青年多數仍集中于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比如名校畢業的碩士,無論如何解釋,也很難令人信服其知識積累對工作有多少幫助。
所以,小掙青年如果成為一個熱點,甚至有相當多高學歷的年輕人投身其中,這就應當引發重視。從側面反映出,他們可能無法找到與其知識結構相匹配的工作,成為小掙青年,或許是一種被動和無奈的選擇。
因此,小掙青年背后也有對“產業升級”的期待。社會應當想方設法,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更多知識密集型的工作崗位,讓高學歷人才可以實現充分就業。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這已經是相當龐大的群體數量,如果高學歷人才一擁而上選擇小掙青年,并不現實。擺攤、洗狗之類的工作,容量也終究是有限的。
對于年輕人自身來說,小掙青年更多是一個暫時性的、應急性的選擇,也更像一種自嘲。社會應當讀懂這個名稱背后的弦外之意,把小掙青年的個體選擇當作一個社會議題,并納入就業形勢的討論框架,厘清他們的需求,并向著釋放人才紅利的方向出臺有針對性的公共政策。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易之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