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時候,創立華為的”。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回憶了自己創辦華為時的情況,我們看到這8個字的時候,可能是一眼而過,體會不到背后的含義。
現在,我們可以先來理解一下任正非當時的背景,華為是1987年創立,那年任正非43歲。
可以說,就是按照三十年之后的眼光看,那時候的任正非也完全是一個失敗的中年男人。
1
在20世紀80年代,社會整體還是非常傳統的,對大部分人來說,當兵和進入國企工作都是“人上人”,是人中的精英,不知多少普通人羨慕嫉妒恨。
但任正非卻失去了這兩者,他復員后進入深圳一家國企單位工作,因為想要干一番事業,結果在經營中被騙了200萬巨款。要知道,當時人們普遍工資才200塊左右,“萬元戶”就相當于現在的土豪。所以,很多人認為,這200萬任正非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還清了,他一輩子等于是翻不了身了。
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現在月薪5000的你突然背負5000萬的巨債,你會有多大的壓力?
真的是壓力山大,倒霉透頂,任正非因此失去了工作,而且要擔負追回損失的責任(盡管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責任)。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在一個單位系統,而且是任正非上級的妻子也提出了離婚。
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任正非卻在中年時候一無所有,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我們再看“生活所迫、人生路窄”8個字,完全就是字字血淚,都是苦難。為什么說創華為是“逼上梁山”,原因就在這里了。
2
現在人們都聚焦在任正非的成功光環上,過去的苦難完全成了襯托任正非成功的背景,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段寂寞如雪、世態炎涼的歲月,必然是給任正非刻骨銘心的感受。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說的就是他啊。
如果是任正非自己,日子也許還能湊合著過。但他還有兩個孩子要撫養,有父母和弟弟妹妹要照顧,他作為父親和家里的長子,身負太多的責任。
后來孟晚舟曾回憶剛到深圳時候的生活,她說一家人擠在一個小鐵皮屋里,一下雨屋頂就像是敲鼓一樣。任正非離婚后,父母搬過來照顧他,為了省錢,母親每天都是等菜市場快關門時候去,買一些死魚死蝦,父親說這比內地的魚蝦還要新鮮呢。
所以任正非曾遺憾地表示,自己創業是犧牲了個人、家庭,犧牲了陪伴父母……,他這輩子唯一對不起的就是父母和孩子。
但日子再艱難,也要過下去。如果還能找到工作,任正非也不至于下海當“個體戶”,在很長一段時期,個體戶都是被大眾所鄙視的。
3
“在創立華為時,我已過了不惑之年。不惑是什么意思,是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環境變動緩慢,等待人的心理成熟的一個尺度。而我進入不惑之年時,人類已進入電腦時代,世界開始瘋起來了,等不得我的不惑了。我突然發覺自己本來是優秀的中國青年,所謂的專家,竟然越來越無知。不是不惑,而是要重新起步新的學習,時代已經沒時間與機會,讓我不惑了,前程充滿了不確定性。”
本來,任正非的成長環境是一個很穩定的通道,從學校到部隊,從部隊到單位,都是生活在集體。按照這個節奏往下走,任正非可能是按部就班,熬個一二十年,成為一個處級干部而退休。也許這樣一來,任正非固然沒有現在的成就,但對個人幸福和家庭關系來說,是一件好事。如果他知道自己以后會遭受多少困難和危機,也許他未必還會走這條路。
但世上沒有如果,擺在任正非面前的現實問題就是賺錢,孩子要上學,債務要還,容不得他猶豫彷徨。道路千萬條,任正非只能是走上創業一條路。我們現在回頭看,任正非創辦華為,是他的困境掙扎,但對我們的通信產業、高科技領域和國家而言,確實是一種幸運。
作為一代“前浪”,任正非和他的創業團隊確實為“后浪”打開了局面,擴大了格局,打好了基礎,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前浪”。
4
那么,我們可以從任正非創業和華為之初可以獲得什么呢?
第一是精神不能破產,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敗,但不管境況有多糟糕,都要有股子韌性,不逃避不放棄,勇于面對。
第二是變通,“窮則變、變則通”,既然原來的道路走不通了,山窮水盡疑無路,那就靈活變通,然后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相比背負巨債、事業婚姻雙失敗的任正非,我們現在不管是工作、生活還是事業上的不順利又算得上什么呢。要知道,“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志,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在后面的文章里,我們再談任正非是如何觸底反彈,徹底實現人生逆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