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短視頻和直播的火熱,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了不一樣的就業創業路。有尚未畢業的大三學生在校期間就成立了工作室,幫學校的農產品帶貨;有生長在大山里的藏族姑娘在直播間賣出了全村的蟲草,還為鄉親們成立了合作社;有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工廠女孩回到家鄉養豬年入百萬。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農村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覆蓋率達到83.6%。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大城市看似光鮮的工作生活,而是扎根鄉村,用熱情灌溉自己的事業,也為數字鄉村的建設注入了新活力。在這背后,以“村播”為代表的新型就業方式成為了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那么,“村播”為何成為了當下年輕人回鄉就業創業的重要推動力?平臺又該如何幫助這些新型人才成長,從而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
“村播”為年輕人的就業路帶來全新思考維度
越來越出圈的“村播”到底是什么?從官方定義來看,指的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主播。而這些年隨著短視頻直播平臺的興起,大量主播通過快手等平臺助力農產品銷售,帶動鄉村生活、文化、旅游、體育等多元發展,“村播”延伸出了更為豐富多元的內涵。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張國慶在快手追光大會上表示,“村播”作為鄉村振興的新型人才之一,影響和帶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返回家鄉、建設家鄉,為鄉村振興帶去了人才的“源頭活水”。
各行各業的“村播”們
從前,留在大城市,進入名企,成為一名光鮮的都市白領,是大部分鄉村青年夢想的職業路,但如今,短視頻直播平臺作為新個體、新職業、微經濟、“副業創新”的承載地,在“家門口”鋪就了一條就業創業路,吸引了一大批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變身“村播”返鄉創業。他們敢于拋棄傳統的就業道路,并通過“村播”趟出一條條最適合自己的新型就業路。
比如尚在云南農業大學就讀大三的“農大丁同學“因記錄校園特色的短視頻被網友們熟知后,在農大校方支持下成立了工作室,搭建了自己的團隊,他們一起整理和轉化學校的科研成果,推出了“云農好物”品牌。平時除了推廣農產品之外,“丁同學”還會為一些地方的文旅產業復蘇做公益推廣和奔走宣傳,他認為鄉村文旅和特色農業相融合能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
作為00后,他沒有遵循主流的大三找實習進企業的就業道路,而是將就業起點前置到校內就讀時期,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在年輕人大多不愿意躬身入局的農業領域找到了自己的熱情所在。“丁同學”的選擇,或許能在當下就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為眾多畢業生帶來了全新的就業思考維度。
農大丁同學
來自四川甘孜州稻城縣的迷藏卓瑪因為隨手拍下的一條挖蟲草短視頻成為了爆款,開始嘗試利用短視頻和直播為全村的蟲草、松茸等農貨尋找新銷路。如今她在家鄉成立了合作社,做了200多場助農直播,除了蟲草和松茸,家鄉的藏香豬、牛肉干等不為人知的好物也通過她的手機走向了全國各地。她還建起了民宿,讓更多途經稻城縣貢沙村的友人有機會體驗具有藏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卓瑪即便未走出大山,但她卻通過“村播”帶領村民與外界產生了緊密的聯系,并為偏遠地區的農業人示范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創業路。
迷藏卓瑪
在深圳工作了五年的熊琴因為迷茫困頓最終選擇裸辭回到自己的家鄉,從最開始直播自己的田間生活,到因為粉絲希望購買她家豬肉而養起了一批生豬,如今她養的400多頭豬在行情好的時候為她帶來過500多萬的年收入額。她還免費幫助村里老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出售種植的臍橙、蜂蜜與蘿卜。
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1220萬人,帶動鄉村就業超過3400萬人。農村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覆蓋率達到83.6%。到2025年,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有望達到1500萬人以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如熊琴一樣,敢于放棄大城市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拒絕無效“內卷”,選擇了一條不被身邊人理解的“回鄉路”,在田野間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
“數字鄉村”為就業創業打開新可能
近幾年,越來越多新穎有趣的職業隨著“村播”走紅而進入主流視野。這背后是科技對鄉村發展的全面賦能,包括提升鄉村振興的人才密度,促進就業創業,并為年輕人提供新選擇。相比于老牌互聯網公司,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直播平臺,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展現出更大的承載力,和更多元的模式創新。
快手平臺的數據顯示,新非遺匠人、村BA記錄者、民宿推廣師、鄉村園藝師等16余種新職業正帶動農產品、體育、文旅、非遺等多個方面綜合發展,“村播”已經覆蓋了25864個鄉鎮。2023年1月-6月,快手通過線上線下培訓的“村播”數量達到10萬人,帶動就業25萬人。
各行各業的“村播”們
短視頻和直播成為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的重要推手,村播順勢興起,這背后的更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對新事物、新思維的接受,幾乎都需要觀念先于行動。近些年,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工作競爭壓力大,年輕人陷入了無效“內卷”的相關議題時不時就被送上熱搜。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版就業藍皮書顯示,一線城市對本科生的吸引力持續減弱,五年來就業占比下降近20%。
人才在回流的同時,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也在逐漸增長,相關基礎設施和數字化能力在逐步提升。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已經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9.6%,并且在之后的三年一直持續反超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新業態跟隨數字化產業一同下沉,城市生產要素進一步向鄉村地區流動,為數字鄉村打開了就業創業的空間。特別是,短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和強互動,放大了村播作為城鄉連接關鍵節點的經濟價值,吸引年輕人紛紛變身“村播”。
村播興起,平臺的積極扶持與培養也是重要原因。2018年開始,快手就對鄉村振興展開系統投入,并與業務深度融合。快手科技聯合創始人楊遠熙表示,平臺從流量、素養、運營、商業等多方面扶持村播發展,希望通過打造多元村播、多彩村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人才聚集。
2022年起,農業農村部、共青團就與快手一起落地的“農村青年主播培訓”,在線上線下培養了一批既能掌握短視頻和直播“新農技”,又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和宣傳推廣鄉村發展的“農村青年主播”。
讓鄉村振興實現良性循環
毋庸置疑,“村播”形成了一道獨特的現代化景觀,為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就業、創業的重要路徑。數字平臺又該如何將這條路越拓越寬,為鄉村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呢?
快手“村BA”比賽現場
首先,要對優質內容予以資源傾斜,包括但不限于流量傾斜特別是在公域流量板塊;對田園生活、農村好物等短視頻和直播內容,做更精致的推薦;對村播提供運營、商業化和產業賦能,讓其商業化道路走得更加順暢。
其次,加大對鄉村地區青年主播的培訓。比如快手在最近宣布的“繁星計劃”就提到,未來三年將投入100億流量、5000萬現金,培育100萬村播,1000名鄉村創業者,為160個國家重點幫扶縣輸送人才,進一步提升鄉村人才密度。
其實,不只是“村播”,以互聯網平臺作為主要載體的一系列新型就業、創業方式,都越來越重視相關人才對數字技術的熟練運用以及對數字化環境的敏銳觸覺,不少地區對鄉村人才在數字素養方面的培養都加大了投入力度。
最后,盡可能讓更多鄉村主播的創業就業,與當地產業發展互通互融,以平臺的力量幫助主播整合產業鏈資源,形成“直播+產業生態”的協同效。
從政府角度來說,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賦能,離不開年輕人的加入。因此,把村播群體培養好,幫助他們去接觸、挖掘更多特色農副產品,擴大可覆蓋的產品、產業范圍,形成其線上線下的良性生態循環,才能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上走得更穩更遠。
采寫:南都記者 徐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