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勇】
如何尊重企業家精神?最顯性、最有說服力、最有公信力的做法,就是尊重企業家的自主決策權。
孫勇
企業家是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越現代化,企業家的作用越凸顯。經濟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就必須善待企業家并尊重企業家精神,這是大家的共識。
企業家精神,是指企業經營者所具有的組織土地、勞動及資本等資源用于生產商品、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以及開展新的商業模式的特殊才能,它包括創新精神、冒險精神、堅毅精神、持續學習、工匠精神等。企業家精神是稀缺的,也是極其珍貴的。
這幾年,從上到下,從政府到民間,“呼喚企業家精神”“尊重企業家精神”之類的口號不絕于耳,相關的配套政策與措施也出臺了不少,這對于優化營商環境、振奮企業家群體的干勁,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要看到,在對待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方面,社會上也存在一些偏差,其表現之一,就是不太尊重企業家的自主決策權。
比如,有些車企想降價促銷汽車,地方政府或行業協會就出面干預,批評車企的降價行為是低層次的價格戰,是惡性競爭,擾亂了市場的正常秩序。一些房企想降價賣房,卻被地方政府約談,要求他們“以大局為重”。如此一來,這些車企和房企只好秉承“旨意”,硬著頭皮不降價,導致去庫存化和改善現金流的計劃無法實現,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營。
又比如,經常有網民指責某些企業在水災或扶貧中不捐款捐物,平時也不搞慈善,缺乏公益心,是“為富不仁”,這類言論甚至會掀起輿論風暴。雖然大多數企業不會受這類指責影響,但也有少數企業礙于“人言可畏”,不得不“順應民意”去被動地做慈善。實際上,企業家只要守法經營,善待員工,依法納稅,就已經在利己(為企業家自己創造財富)的同時,利員工(為企業員工提供就業崗位)、利社會(就業率提高有利于社會穩定)、利國家(為國家貢獻財政收入并增加GDP)了,這就是很大的 “仁”,值得贊揚。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企業家再去做慈善,那是為社會再多做一份貢獻,對此,企業家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做了,公眾為他們喝彩;不做,也無可厚非。動輒指責某些企業家不做慈善,本質上是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企業家進行道德綁架,這是很不妥的。企業家是否做慈善,是他們的自由且自主的決策,不應受到外來干預,無論這種干預有多么漂亮的理由。
創辦企業、經營企業是很不容易的,充滿挑戰和風險。尤其是很多民營企業家,他們為辦好自己的企業押上了身家性命,殫精竭慮,難能可貴。企業家之所以能夠成為企業家,是因為他們對市場中蘊藏的機會與潛在的風險,有超出一般人的敏感力與把控力,他們的試錯勇氣、抗壓能力與創新精神也超出常人,這些特點,要通過他們的決策以及決策所轉化成的執行力來體現。企業家的決策有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的,這個對或錯,最終要由市場來檢驗。在市場經濟下,企業家對自己的決策所導致的結果負責,反映在企業上,就是既能享受正確的決策所帶來的的收益,也能面對錯誤的決策所帶來的風險,自負盈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企業家的決策權是企業的生命所系,自主決策權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載體。
如果說,網民對企業不做慈善的指責,是輿論場上一種觀點的表達,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軟性干預,并不帶有強制性,那么,某些地方政府和行業協會對轄內企業在價格戰問題上的“主觀”要求或約談,就是一種硬性干預了,帶有強制性。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后者,因為它對企業的自主決策權形成了冒犯或傷害,嚴重情形下,甚至會架空企業的自主決策權。政府與企業、權力與市場應該有清晰的邊界,處于強勢地位的政府與權力守規則、不越界,是企業與市場健康運行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企業家精神才有生長乃至發揚光大的土壤與舞臺。很難設想,作決策時總揣摩政府官員與行業協會領導的心態與臉色,從而畏手畏腳的企業家,會具備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要給企業家以信心,就要尊重企業家精神。如何尊重企業家精神?做法有很多。我認為,最顯性、最有說服力、最有公信力的做法,就是尊重企業家的自主決策權。在這方面,各級政府與行業協會要帶頭做表率。尊重企業家精神,當從尊重企業家自主決策權開始,否則,“給企業家以信心”就是空話。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版導讀
2023-09-15 2023-09-15 2023-09-15 2023-09-15